2023年,第一批70后也已經53歲了。
有人說,50年代后,最苦的一代其實就是70后。
而他們的苦,要等到50歲的時候才開始顯現出來。
李大爺是72年生人,去年剛剛過了五十歲的生日。
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連高中都沒讀完就輟學了。
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李大爺的工資并不高,只能和妻子勉強維持家里的生活。
那個時候,獨生子女政策已經開始。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李大爺和妻子只生了一個兒子。
他們含辛茹苦地把孩子養大成人,兒子也很爭氣,
考上了國內一流的大學,畢業后,還申請到了國外的大學。
一開始,李大爺并不同意孩子出去,但是他最終還是沒有拗過兒子,同意兒子去了美國。
沒想到,這一去,兒子就在美國定居了,在美國和一個一起留學的同學結婚生子。
50歲以后,李大爺漸漸地感受到生活的吃力。
一方面,他的父母已經年老,母親75歲,父親78歲,兩個人都有基礎病。
前兩年,父親還因為心臟問題進了ICU。
轉入普通病房后,李大爺在旁邊守了一夜,就感覺自己的身體頂不住了。
生病、身體健康下滑,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面臨的很現實的問題。
生病的時候,李大爺只能和老伴相互照顧,遠在美國的兒子根本指望不上。
不僅如此,在兒媳婦生娃的時候,老兩口還專門跑到美國去照顧孫子。
現在,李大爺的晚年生活已經成了他的一塊心病。
自己和老伴的身體不好,再老一些誰來照顧?兒子如果愿意把他們接到美國,他們能適應那邊的生活嗎?
其實,在中國,像李大爺這樣的70后還有很多。
只生了一個孩子的他們,終于在50歲的時候,感受到了晚年的苦。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在中國,絕大多數70后的成長歷程都是這樣的:
在童年時期,他們經歷了一段動蕩的年代。
當生活開始變得穩定時,70后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浪潮,長大后,他們不得不為了家庭努力奮斗。
對于70后來說,他們那個時候沒有像90后、00后們那樣收到新思想的影響。
在絕大多數70后眼中,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對這個家庭負責。
因此,在年輕的時候,他們努力賺錢,希望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家庭條件。
同時,他們還要兼顧父母,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當子女好不容易長大的時候,他們以為自己已經可以歇口氣了,卻發現時代變了。
孩子不僅要努力考大學,還要盡可能地深造,讀碩士,讀博士。
這些對于那些普通的70后來說,也是一筆巨大的支出。
在70后的成長歷程中,他們很早就出來工作,賺錢養家。
但是,當70后成為父母后,他們所面臨的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要比他們的父輩要更多。
原本以為,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已經到此為止了,剩下的路就靠孩子自己努力。
但是在這個物價和房價都在攀升的時代,子女的結婚又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70后們又不得不繼續奮斗,
他們知道自己不能停,如果自己停下來,孩子可能就會打一輩子光棍。
然而,當他們忙完子女的婚事后,也仍然無法好好休息,他們還要幫著子女帶孩子。
除了這些之外,他們還要面對日漸衰老的父母。
總而言之,對于70后來說,他們的人生一直都處于辛苦的付出之中。
年輕的時候,他們還有精力和能力為家庭付出。
但是在步入50歲后,70后也漸漸地感覺吃力起來。
從生理上來說,他們的身體各方面機能已經開始下降,體力、記憶力,都大不如前。
從心理上來說,忙碌了半輩子,他們也渴望休息,渴望享受人生。
但是,現實卻不允許他們停下來。
其次,對于現在絕大多數的70后來說,養老都是一個很令人頭痛的問題。
1979年,我國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也就是說,絕大多數70后都只有一個孩子。
這就意味著,70后只能靠這一個孩子養老。
而當他們的子女找了一個同樣是獨生子女的伴侶時,
就意味著兩個孩子要面對四位老人的養老壓力。
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養老金也只是剛剛夠這些老人們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而已。
老人們生了病,醫保能夠報銷的部分也是有限的。
對很多老年人來說,一旦生病,就可能會意味著巨額醫藥費和住院費。
而在現在這個時代,70后的子女也面臨著生活的難題。
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很多孩子都選擇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拼,只為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是事實總是殘酷的,他們很難在大城市找到自己的歸宿。
我有一個朋友,畢業后就來到深圳打拼。
她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每天還是勤勤懇懇,每個月拿的工資扣除房租后就只剩下兩千塊錢。
因此,她的父母還要在每個月額外給她補貼2500。
很多70后已經不再把養老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為他們明白,孩子也有他們的不容易。
生病的時候,他們不敢和孩子說,生怕孩子擔心。
住院的時候,身旁除了老伴也沒有子女幫忙照顧,他們忙工作,忙家庭,根本沒有多余的精力來照顧自己。
這就是很多70后的苦,直到50歲以后,他們才體會到在那個時代出生的心酸。
在這種情況下,70后只能選擇“自救”。
50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在這個年紀,人一定要開始為自己未來的路進行規劃。
第一個是要注意保持身體的健康。人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如果在50歲的時候不注意保養身體,那么在65歲步入老年后,身體的狀況就會更差。
時候,子女沒時間照顧你,老伴也不在身邊,人就會過得非常凄涼。
此外,在50歲這個年紀,人就要開始培養一個超然的心態,為進入老年做準備。
埃里克森人生八階段論認為,在65歲以后,人就要面對日益衰老的身體。
在面對這種絕望時,人們必須要進行心態的調整。
那么,在五十歲的時候,人們就應該做好這種準備。
不要太過悲觀,也不要再為子女的事情操心,要學會為自己而活,培養良好的心態,積極地面對剩下的人生。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后海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