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子女送出國留學,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對于這個問題,絕大多數(shù)人的回答應該都是“好事”。
畢竟,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在某些方面確實領先于國內。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不僅能夠讓孩子學到更前沿的知識,還能讓孩子增長見聞,廣見世面。
不過,也有一些人認為,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在南京,有一些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父母就是這么認為的。
他們奮斗了一輩子,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結果孩子就定居國外,對老兩口不聞不問,最后老兩口在悲涼中死去,晚年十分悲涼,相當于變成了“絕戶”。
南京的一位老大爺就在視頻中分享了自己在南京的所見所聞。在他居住的小區(qū)里,有一位八十幾歲的老爺爺。
老大爺年輕的時候特別風光,因為兒子學習成績優(yōu)異,最后被加拿大的一所大學錄取了,是小區(qū)里所有人公認的最成功的一家。
然而,十幾年后,這位老爺爺?shù)耐砟晟顓s特別凄涼。由于身體原因,他已經(jīng)無法進行生活自理,每天都要靠人照顧。
一開始,是這位老爺爺?shù)睦习樨撠熣疹櫵H欢睦习橐踩ナ懒恕,F(xiàn)在他的生活儼然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十幾年前,這位老爺爺無疑是成功的。但是十幾年后,他晚年的悲涼卻和他的成功分不開關系。因此,很多中國父母都不愿意再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哪怕他們擁有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
其實,這位老爺爺?shù)睦Ь骋卜从沉撕芏嗬弦惠呏挟a(chǎn)階級父母的困境。沒有子女陪在他們身邊,晚年生活確實存在很多不便。
不過,我們也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怪到孩子頭上。中國留學生之所以選擇定居國外,一般都出于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在國外的某些國家,生活壓力確實相對較小。
近幾年來,網(wǎng)絡上流行了起了“潤”這個詞,而這個詞之所以會流行起來,是因為現(xiàn)在我們社會的生活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996和007已經(jīng)成了很多公司加班的常態(tài),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jīng)越來越?jīng)]有自己的生活,而是完全變成了一個打工機器。
從這方面來看,很多歐美國家,尤其是北歐,生活壓力就相對較小一些。在這些國家,基本上沒有加班文化。
如果你主動加班,可能還會被老板找去談話,認為你可能會給其他同事帶來壓力。
有一些留學生專門建立賬號在網(wǎng)絡平臺上分享北歐人的生活。他們有固定的假期,有時間運動,有時間度假,還有時間在公園的草地上讀書、曬太陽。
因此,很多留學生在國外生活久了以后就不愿意再回到中國,甚至還有一些年輕人會主動選擇定居國外。
此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西方思想對中國新一代年輕人的影響也比較大。相對傳統(tǒng)的顧家思想,很多年輕人都更喜歡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因為,西方國家比我們的社會更加推崇個人主義,西方人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他們更注重自己的感受。
所以,很多中國留學生選擇留在國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喜歡在那個氛圍中生活。有的人在那里找到了伴侶,有的人在那里獲得了更好的工作機會,還有的可能只是單純喜歡那個生活環(huán)境。
總而言之,他們不會像老一輩人那樣把父母、家庭放在第一位,他們更在乎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很多老一輩人的眼中,這是一種極度自私的行為。
因為,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中,生孩子基本上都是為了傳宗接代或是養(yǎng)兒防老。很多中國父母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么要生孩子,生孩子成了一種跟風行為——別人都生所以我也生了。
在這里,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父母生孩子其實帶著很強的目的性,這是東亞父母身上的共性。
但是在西方思想中,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的人生應該掌控在他們自己手里,他們的父母不會因為孩子沒有陪在自己身邊就譴責孩子。
不過,在這里,又會涉及到一個更加現(xiàn)實的問題,那就是養(yǎng)老問題。在中國傳統(tǒng)的觀念中,子女應該孝順父母,這里所說的孝順,其實就包括給父母養(yǎng)老。
但是在一些比較發(fā)達的歐美國家,父母養(yǎng)老并不會過分依賴子女,他們會進行個人儲蓄和投資,保證自己可以擁有充足的養(yǎng)老資金。
此外,國家也會給予一定的補貼。所以,在這些國家,養(yǎng)老并不是一個問題。
到國外留學的孩子受西方思想影響更深,他們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可以給父母打錢,也可以回家探望父母,但是他們不能接受自己被父母以愛的名義捆綁在身邊。
他們希望父母能夠尊重自己的選擇,而不是指責他們不夠孝順和聽話。
在這里,很多新一代的年輕人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出國留學的機會是父母通過一輩子的奮斗得來的,很多家庭為了把孩子送出國,甚至花費了整個家庭的大部分積蓄。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給自己養(yǎng)老。而且,中國父母更渴望家的溫暖,也更渴望子女的陪伴。
這就是現(xiàn)實之中存在的沖突。
時代變了,社會現(xiàn)實變了,孩子的思想也變了,可是父母的思想?yún)s沒變。因此,父母和子女之間發(fā)生沖突是必然的。
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中國父母期望的落空也和他們對子女付出太多有很大的關系。在中國式家庭中,孩子往往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為了供孩子讀書,中國父母往往愿意比其他國家的父母做出更多的犧牲,他們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空間和生活。
也正是因為這樣,當孩子長大后思想發(fā)展轉變,他們才更加難以接受。
但這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事實,這也并不是因為這些年輕人自私,當你問他們如何養(yǎng)育下一代的時候,他們的回答已經(jīng)和父母那輩人產(chǎn)生了很大的差異。毫無疑問,他們已經(jīng)不會再為孩子犧牲自己了。
因此,如何調節(jié)這些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父母應該反思自己為什么要對孩子有這樣的要求,是否應該為了孩子犧牲一切。
孩子也更應該反思,當自己花掉了家里絕大部分的積蓄后,是否可以對父母這樣撒手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