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67歲母親被3個兒女輪流訓斥,心酸落淚3次,過節成過劫
每一個節日都是相聚的好時機,無論是春節、元宵、中秋又或是國慶、端午、清明……每一次的節假日都是一次千里奔赴的聚會。跟家人、跟朋友、跟兄弟姐妹,吃飯喝酒、唱歌跳舞、逛街看電影,開開心心的度過節假日才是節日最原本的含義。可是現在很多節日都變了味兒,沒有了以前的歡欣鼓舞,只有現在程序化的過節日流程。比如春節,以前大家都為這一年的結束而忙碌,整理家里,布置“年味”相關的裝飾,做上一桌好吃的等待一大家子人的團聚。而現在,更多人是隨便或者根本不會布置,吃飯也是到外面的飯店聚餐,說是一大家子的年節,到頭來還是各自玩著自己的手機,沒人在乎過年團圓的意義。現在中國式家庭的結構多數為父母獨自在老家,兒女是在外打拼,成家立業,一年期間,能回家的時間少之又少。每次都會在各種節假日內抽時間攜家帶口的匆匆趕回家,卻只為了一種形式上的見面程序。每次回家的日子,本意上是回家看看老人,聯絡一下家里人的感情,但真的到了回家的時候,也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繼續自己小家的雞毛蒜皮,父母反而還要操心這些回家的孩子的吃喝拉撒。節假日就變成了父母的工作日,工作服務的對象還是自己養育了十幾年,已經成家立業的孩子。有人說,現在的老人,家里的孩子又不會讓他們去工作,每天都是自由自在的自己生活,簡直輕松加愉快,那在外工作怎么辛苦的孩子回到家,父母照顧一下又怎么了?而且又不是一直照顧著,可能也只是在吃食上面忙碌了一點而已。對呀,父母和兒女的生活就是個對照組,兒女在外工作,不僅要供養自己的家庭,還要贍養父母,而父母只需要在家好好的照顧好自己,不給孩子添亂就是最好的。但實際上,很多父母在把孩子送出家門,讓孩子去社會上打拼后,獨自在家的他們,每天都會為孩子們擔心,為了不成為孩子們的負擔,很多父母也學會了“報喜不報憂”,只盼著每年過節的那幾天好好跟孩子們相處。67歲的王阿姨也是想在中秋跟孩子們好好相處,聯絡感情。但節日當天的早晨,大女兒一來,就開始發著脾氣,一邊生氣王阿姨總是想著節儉,吃一些沒營養、便宜的食物;一邊生氣自己的丈夫跟自己吵架,讓自己獨自帶著兩個兒女和一大堆營養品回娘家。王阿姨心疼自己姑娘,不想讓大女兒氣的更狠,一邊又心疼被大女兒丟掉的干凈食材,自己只能暗自掉眼淚,好好的過節過成批斗大會。剛心疼完大女兒,小兒子一家就來了,小兒子和兒媳明顯是在家里已經吵了一架,一到王阿姨家,小兒子就去了沙發上玩游戲,小兒媳就躲進臥室看電視劇,兩個人誰都不理誰。小兒子還怪王阿姨大早上的在家庭微信群了發消息,弄得他剛睡下就醒了。王阿姨只得連連保證以后再也不在早上7、8點發消息了,聽到小兒子的這番數落,王阿姨悲從中來,不免得又難過了好一會兒。大兒子一家是晚上到家的,王阿姨一看就知道,大兒媳是被大兒子的強制帶回家的,大兒媳想住酒店,大兒子卻說:“回家回家,不住家里怎么叫回家。”王阿姨就通大兒媳說家里的床單被褥都是才換的干凈的,大兒媳卻抱怨從結婚到現在,回家還是只有那一床被褥,都洗的發白的還不換。大兒子還在旁邊讓王阿姨別管他們的事,王阿姨不知道要怎么辦才好,又只能自己傷心流淚。很多人認為自己回家肯定不會同王阿姨的兒女一樣,但事實上,王阿姨的兒女才是現在大部分人的真實寫照。自以為回家是在幫助父母,逢年過節就給父母孝敬好東西,新衣服、營養品、帶他們出門玩……但實際上,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把生活上過得不如意的情緒,全部都帶回家發泄在了最親近的父母身上。過節回家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就如同很早就跟朋友約好的出行計劃。最應該攜帶的只有好心情,帶著好心情回家,給父母分享近期生活中遇到趣事,幫助父母做做家里的家務,陪著父母聊聊天,遛遛彎就足夠了。過節是為了相聚團圓,別讓過節到最后變成了“過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