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賢曾語:死離活人很遙遠,但一旦死亡來臨,人便無法思考和知覺了。從古至今,世人皆害怕死亡,這種害怕甚至達到了人們對其避而不談的地步,正所謂“談死色變”。
在中國文化中,“死”這個字更是不吉利的,稍微提一提就有可能被長輩訓斥。但實際上,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死其實就蘊含于生之中,死生從一開始就是無法分離的,二者對立統(tǒng)一。
沒有死何來生?新生嬰兒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是在向死亡進發(fā)了,聽起來有些殘酷,但確實是這么個理。
每個人自己在面對死亡時可能會有兩種表現——亦或恐懼害怕亦或平淡坦然。但如果是目睹經歷親人的離世呢?
對于很多人而言,這很可能比自己面臨死亡所帶來的悲痛更大、更加難以治愈,很多人在至親離去后好幾年都無法走出來,正是這個道理。
但如果別人跟你說,有的人在親人離世時一滴眼淚都沒掉,你可能會說這大概是遠親;但如果別人接著說,這不是什么遠親,就是他的至親呢?想必你一定會目瞪口呆吧?
但實際上,有學者通過科學研究指出,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很抽象也很有意思的概念——人格解體。
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人格解體是個體在經歷了重大變故后對現實生活知覺的失實,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或多或少的人格解體。
它可能發(fā)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程度的輕重也可能有所差異,比如一個人如果經歷了巨大的苦難就極易遭遇人格解體。
因為悲痛的情緒會瓦解一個人身上很多原有的東西,甚至導致其內心世界乃至物質世界的徹底崩塌,這便使其暫時性地失去了很多原有的能力,例如同理心、共情能力等等。
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在親人離世時沒有哭泣,有的人在重大災難面前不再感到害怕。
底層的邏輯其實正是人格解體在“作祟”。研究表明,患有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或者曾遭受重創(chuàng)內心長期壓抑的人相較于普通人更容易經歷人格解體。
其實,人格解體雖然是人的一個階段性的“異化”,但它也并非一無是處,有時候它也被人們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的羽翼。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酒精和咖啡其實是人為制造的幫助人們通向人格解體的一種工具,它們可以幫助食用者實現從現實世界短暫解脫,通過人格的解離暫時地拋棄感知痛苦和煩惱的能力,最終進入一種無憂的境界。
除了人格解體可以解釋這種現象,心理學中還有一個名詞也可以用于解釋它——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這跟人格解體其實有相似之處。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在心理學中常被用于解釋那些經歷創(chuàng)傷的個體對于外界的回避、對于自我的封閉,這是一種人體在緊急狀況下啟動的自我保護機制,用于保護個體免受二次傷害。
個體打開保護機制后主要有以下表現:回憶、沉浸于創(chuàng)傷中;接下來當個體將自身從創(chuàng)傷經歷中抽離后會經歷較長時間的回避。
這個時候當個體再次回憶到跟創(chuàng)傷相關的東西后會產生激烈的反應;最后,在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個體會具有極高的警惕性,對外界的事物保持小心翼翼的姿態(tài)。
當遇親人離世卻不哭時,個體有可能正在經歷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在外人看不到的內心世界里,其或許正沉浸于悲痛中,亦或許在回絕提及創(chuàng)傷經歷。
在心理學家?guī)觳ち_斯博士對于疑難雜癥患者的研究中,她發(fā)現其實每一個患者的親屬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痛苦周期,也就是一個對于事實的接受階段。
他們從不愿面對現實、試圖掙扎到最后放棄幻想,徹底進入一個悲痛的狀態(tài),無可奈何地接受現實。
這個階段雖然用短短幾句話就能概括,但對于每一個患者家屬而言卻猶如墜入地獄一般漫長,他們在受到巨大悲痛的沖撞后會陷入對現實世界的懷疑,甚至產生一定程度的錯覺。
用羅斯博士的話說,他們可能就像是離體的靈魂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著現實世界的自己。
因此,我想是時候轉變“親人離世不哭就是不孝順”的觀念了,因為每個個體對情緒的表達程度和表達方式是不相同的,一個人的外在表現與其真實的內心世界也是存在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