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隨著孩子的成長,無論男女,都需要逐漸在家庭中與家人建立一種獨立的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與雙親產生一些距離。
這一觀點的變遷,也體現出親子關系在現代社會的演變與復雜性。
但有些人可能無法理解這種觀點,認為家中小孩與父母親密是再好不過的,那么,為什么兒大要避母,女大要避父呢?
從生理角度來看,隨著小孩年齡上的成長,以及第二性征的成熟,孩子也會出現相較于幼時更敏感的自尊心與性別意識。
甚至有專家提出,孩子在3歲左右就會出現朦朧的性別意識,此時異性雙親就應主動保持距離。
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會偏向與相同性別的父親或母親更為親近,有研究稱,這是因為在同性別的長輩上能得到更好地理解和共鳴。
從心理角度來看,兒大避母和女大避父主要體現為孩子成長中更加強烈的同性認同感,這是因為孩子在青春期更容易與同性父母建立更親近的關系。
因為他們認為彼此間有更多的共通之處,這使他們更容易理解和分享各自的心理經歷。
此外,社會化也在性別角色的形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社會化過程塑造了我們對性別角色的認知和行為方式。
男性與男性之間的互動通常與“男性氣質”相關,而女性與女性之間的互動更強調“女性氣質”。
在這樣的行為方式上,使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與自己性別相關的父母,因為他們共享相似的社會化經歷,這也有助于加強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聯系和親密感。
筆者有一名同事常常抱怨,自己老公總是對母親言聽計從,妥妥一個“媽寶男”。
上兩個月,同事的預產期準備到了,婆婆便到家里來幫忙,婆婆不來還好,一來同事才發現自己之前一直沒發現,老公居然這么聽婆婆的。
此后,生活中的事情便都成為了夫妻間吵架的導火索,小到沙發上老公的衣服婆婆要幫收好,大到有時候自己和老公呆在一個空間里婆婆就不開心。
婆婆來了之后,同事和老公沒少吵架,但都被老公以“快生寶寶了,有人照顧你比較方便”搪塞過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同事老公的表現與行為便可能是幼時與母親“太過接近”而導致的,這也使同事的老公對母親過度依賴,而母親也把他一直當成小孩子,但在外人的眼里來看,母子間如此交互會顯得失去了邊界感。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亦存在有益之處。
從心理角度看,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存在性別身份的認同感,例如男孩與父親建立親密關系,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性別角色.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男孩子的“陽剛之氣”,如果男孩子一直和媽媽相處得很好,而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失格了,那么一定程度上男孩子會缺乏陽光之氣,甚至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最重要的是,像上文中曾提到的媽寶男也是與母親相處太近會造成的嚴重后果之一,這類男性的特點是(在成年甚至經濟獨立后)太過于聽母親的話.
一定程度上會讓其他人或另一半認為他缺乏男子氣概,不夠成熟,而在婚戀市場上,這類男性是十分沒有市場的。
對于女孩子而言,脫離父親一方面可以鍛煉其自身自信、獨立與堅韌的品質,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自身安全感的形成,如此,在將來進入職場后,這也可以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及職場生涯提供幫助。
在當代的戀愛觀中,大眾好像總覺得女性需要十分依賴男性,但這樣其實并不利于女性的成長。
在早期女孩及時“避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女孩養成更為獨立的性格,而這樣的女性在將來過度依賴家庭、另一半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
實際上,無論是“女大避父”還是“男大避母”都是為了孩子在更好地環境中培養出更積極的品格,家長也需要知道,親子間“避嫌”并不是嫌隙的開始,而是為了讓自家孩子成為更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人,而他們未來的成長道路也會更加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