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之間,最體面的告別方式是:我的最后一條消息,你沒有回,而我也默契地沒有再發,從此我們徹底成為過客···
林棟跟我是多年的朋友,我們兩個初中就是同學之后也在同一所學校讀高中,又在同一個城市讀大學。 雖然關系并沒有發展到戀人那一步,但彼此都非常熟悉,也很在意對方的存在 。 也有很多朋友“撮合”過我們兩個,但我作為女方,總是沒有勇氣先開口。 林棟也側面表達過“ 喜歡做朋友的感覺 ”這樣的想法,所以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我們兩個只是作為朋友而相處。 差不多就在十個月之前,看到他朋友圈毫無預兆的發了和女朋友的“官宣”照 ,一時之間感覺十分的震驚。 在緩過神來的時候,本來想以調侃的口吻去問一下情況, 但是轉念一想,覺得既然他們已經決定在一起,那就說明雙方是情投意合的,以我的角色再去過問也沒有什么必要 。 所以,將近一年過去了,我們仍然沒有刪除彼此的好友 ,但之前幾乎每天會分享各自的日常, 也十分默契的變成了沉默,聊天記錄還停留在他和女朋友官宣前的那一晚 。 同時環顧四周的人和事,發現不僅是同齡的異性之間,在長輩和晚輩甚至是同齡的同性之間,一樣會存在這樣的現象: 雙方都十分清楚彼此的關系走到了盡頭,但沒有人挽回,也沒有人挑明,就這樣默默的劃清了界限 。 有人稱之為“中國式的人情世故 ”,但其實也是十分符合社會心理學交往規則的。 是因為在我們的社會當中,除了絕對的社會關系之外,還有蘊藏在各種關系之下的“面子”和人情往來 。 比如,在很多親密關系中,一方由于各種原因,在雙方發生矛盾之后,都不會主動去“服軟”。 在中國式的父母看來,他們相對于自己的子女而言有絕對的輩分和閱歷權威 ,所以很多時候即便意識到了自己有問題,也不會主動承認錯誤。 同樣在一些夫妻和戀人關系中,男方會由于面子的影響,不愿意在雙方發生爭執之后主動去破冰 ,消解彼此之間的負面情緒,這也就導致很多的“冷戰”發生。 美國文學家蒂姆·墨菲 (Tim Murphy)十分善于在作品里展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復雜性, 他認為,對于大多數成年人來說,已經結成的社會關系雙方勢必會有強弱之分 。 相對而言,處于強勢的一方會對弱勢的一方有很多要求,弱勢的一方又會對強勢的一方的某些做法心存芥蒂。 雙方對于彼此在這段關系中的地位都心照不宣,但由于直接表達會導致雙方陷入尷尬,甚至是撕破臉, 所以為了維持表面上的和諧,關系中的雙方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手段去給對方施壓 。 包括但不限于發出很大的聲音、語言冷漠、甚至是摔打東西 等。目的都是為了在不把話挑明的前提下,捍衛自己在這段社交關系中的尊嚴。 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疑問: 既然都是成年人,為什么不把話說清楚呢? 事實確實如此。但社會交往是具有雙向性的 ,必須在雙方都認可的前提下進行相應的互動。 同時,已經產生傾斜的社交關系自然會讓處于其中的雙方甚至多方產生顧慮 ,所以選擇不把話說明。 這種心態在西方心理學研究當中被稱為“被動攻擊 ”或者“隱形攻擊 ”。 其次,即便是雙方最后鬧得不愉快,自己也不算先“挑事”的一方,屬于一種自我保護 ; 最后,也顯示出自己對這段關系仍然抱有一定的幻想 ,希望對方足夠在乎自己,能夠通過自己的一些細節言行認識到其不足。 所以我們可以得知,成年人的社會交往是必然不會有太多“把話說明白”的社交場景的。 這就導致,人們如果想要在社會交往中占據主動地位,還要擁有很強的辨別他人話中弦外之音和表達自己需求的能力 。 當你和他人進行社會交往時,一定要牢記最基本的社會交換理論——如果他人有求于你,那么勢必會以等價的社會資源來進行交換 。 同樣的,如果你發覺在一段關系中,自己始終處于劣勢,然后繼續這段關系。 那么不妨和文章開頭所說的案例一樣,假裝什么也沒有發生,但卻不再來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