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社會底層,千萬不能太老實、太有素質,否則活該被人欺負
前段時間,我回老家時遇到了小學同學阿誠。寒暄了幾句后,他愁眉苦臉地向我訴苦:他在鎮上工廠打工,起早貪黑,收入不高。 但最近工廠加班頻繁,同事卻得寸進尺, 把工作推給他,讓他請客,還嘲笑他是“軟柿子” 。 我知道阿誠這個人性格溫和,從來不愛與人爭執。對此,阿誠很委屈,問我:“ 難道我老實也有錯? ” 我搖搖頭說:“ 哎,你沒錯,只是因為你太有素質了。 ” 同學阿誠的故事也并非個例。殘酷的是,往往在社會底層環境中,那些過度遵守道德規范的人常常淪為群體的“欺負對象”,這是為什么呢? 在某快遞站點,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為期半年的對照實驗,旨在 探究不同服務態度對快遞員工作效果的影響 。 實驗將快遞員分為A組和B組,A組快遞員堅持禮貌服務,嚴格遵守道德規范;而B組則采取相對強硬的態度,不再一味遷就客戶。 實驗結果顯示,B組的投訴率下降了47%,并且他們的收入反而超過了A組23%。 這一結果與社會交換理論的傳統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該理論認為,在社會交往中,人們通常會基于 互惠原則 進行互動,即“你對我好,我也會對你好”。 然而,在這項實驗中,當環境失去公平保障時,利他行為反而誘發了剝削。 那些過于遵守道德規范的A組快遞員,反而成為了被剝削的對象,承擔了更多的工作壓力和投訴風險。 如同在快遞行業的實驗中揭示的那樣, 當環境失去公平保障時,過度遵守道德規范的人可能會成為被剝削的對象 。 他們因為堅守道德和原則,而缺乏應對復雜社會環境的靈活性和策略,從而容易被他人利用。 這種“ 利他行為誘發剝削 ”的現象,在底層社會中尤為明顯。那些看似善良和忍讓的人,往往被誤解為軟弱可欺,進而成為攻擊的目標。 破窗效應 (Broken Windows Theory)指的是:如果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幢建筑物的窗戶被打破后沒有及時修復,其他窗戶也可能會被破壞。 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69年進行了相關研究。 他將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放在中產階級社區和貧民區。 結果, 停在貧民區的汽車很快被破壞,而停在中產階級社區的汽車在一周內仍然完好無損 。 有意思的是,當津巴多故意破壞了那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汽車的車窗后,這輛車也很快被破壞了。這個實驗驗證了“破窗效應”的存在。 對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時候也存在破窗效應的現象。比如一個人性格溫和,大家都很樂意和他相處,人緣也不錯。 但如果他在一個不太好的人際環境中,某一天,一個人覺得他好欺負,故意去為難他做什么事情。 長此以往, 周圍人看了,覺得這個人確實好說話,便也效仿第一個人去給他提出一系列請求 。 (1) 堅守底線 :遇不合理要求或欺凌時,要勇敢表態,明確自己的界限。 生活中,比如同事頻繁讓你幫忙做私事,你應明確拒絕,告知對方你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這是保護自己的必要之舉。 (2) 有效溝通 :與對方進行坦誠的交流,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有時候,只要你大膽開口說了,對方也知道了你的分寸和底線,不敢輕易得罪你。 (3) 求助他人 :當自己難以應對困境時,不要猶豫向信任的朋友、同事或上級尋求幫助。 (4) 增強自信 :通過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增強自信心,讓他人不敢輕易欺負。 比如,你通過努力獲得了某項專業技能認證,這會讓同事和上司更加尊重你,減少被輕視的可能性。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在人際交往中都遵循這樣的法則,他們知道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 , 自己不愿意受到別人的不尊重,因此也不會不尊重或者欺負別人。 同時, 尊重他人是同理心的重要表現形式 。同理心是指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困境和需求,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 因此,絕大多數認知水平不錯的人,都具有相當程度的同理心,能夠考慮對方的感受,不以欺負別人為樂。 反之,對于個別認知水平低下的人,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對他人產生的不利影響,或者即便是意識到了,他們也不愿意去尊重別人。 此外,根據班杜拉的 社會學習理論 ,個體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而習得的。 底層青年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更多地接觸到社會中的負面行為模式,如暴力、欺凌等。 他們可能會將這些行為視為一種“正常”的社會行為,并在進入社會后模仿這些行為,以獲得心理上的 滿足感 或 權力感 。 底層青年在進入廣闊、復雜的社會后,常常遭遇 情緒管理 和 心理支持機制 的雙重缺失。 他們身處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環境,卻往往因為缺乏必要的指導和資源,難以有效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挫折與壓力。 在面對這些困境時,他們往往感到孤立無援, 缺乏正確的情緒應對方式和有效的心理調適能力 。 這種情緒管理上的不足,使得底層青年在面對生活困境時更容易陷入消極情緒當中。 他們可能無法合理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也無法通過積極的方式尋求幫助和支持。 因此,當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時, 他們可能會選擇通過攻擊性行為來釋放內心的壓抑和不滿 。 這也可能解釋了,為什么在底層環境中,有的人總喜歡以取笑、攻擊他人為樂趣。 但如果你身處底層,卻一味地善良和忍讓,那么你的善良和素質就可能成為別人欺負你的“軟肋”。 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向不合理的請求勇敢說“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