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功能和意義可以體現在記錄生活、表達自我、建立社交關系、激勵追求更好生活以及商業和個人品牌建設等多個方面。
但也有一些人基本不發朋友圈,他們并非低調,十有八九是這四種人!
一、生活體驗者
生活體驗派強調通過個人親身的經歷來豐富生命體驗,善于打破常規,推崇多樣性,用新鮮和變化建構對自我的認知。
他們無形中踐行著自我認知理論的發展,它指的是:
個體對自己的內在思想、情感、行為和特點的認識和理解。
個體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加上考慮和反思自己的經驗,來獲得對自己的認知。
高開放性的嘗試幫助個體了解自己的需求、價值觀和動機,從而更好地適應和滿足自己的需要。
朋友圈展現的生活對現實生活體驗者而言過于單薄,記錄的意義遠低于當下的意義,
最好的影像應該留在視網膜上,而精心的修圖和配文極大稀釋了真實體驗。
社交平臺上發布的內容無論是體面還是發瘋,都帶著刻意,會不自覺地想象和推測他人的看法和評價,也會維護自己的形象。
印象管理是指個體為了在他人心中塑造一個理想的自我形象,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動。
體驗派把勇氣和熱情都涌入了實際生活,沒有在虛擬世界預留太多空間,線下活躍,線上存在感低。
他們認為把外界的干擾暫時拋在腦后能帶來極大的心理滿足,還能顯著提高個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
而過度關注反饋會干擾自我沉浸感,降低心流體驗。
(心流體驗指的是人在全神貫注于某項活動時所達到的一種高度集中、忘我且充滿愉悅的心理狀態)
二、心理邊界者
“心理邊界”的概念由心理學家埃內斯特.哈曼特提出,它指的是:
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限。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條無形的界限,用以區分內部世界和外界世界,它確保我們成為獨立的個體。
心理邊界清晰的人為自己的行為想法擔責,也不主動攬下他者的責任,
恰恰是因為明朗的關系分類,并尊重別人,這些特質給與之相處的人帶來了安全感和確定感。
而大部分的人際問題都由邊界模糊造成,交往中的一方成為入侵者,另一方成為被入侵者,
前者會因為遭受拒絕受傷,后者容易感到憤怒,“越界”的行為一旦產生,就沒有贏家。
心理邊界者將朋友圈看成個人生活禁區,認為生活分享應該要設限,
不加節制的發朋友圈意味著“歡迎”別人來侵入自己,甚至朋友圈看多了還會人激發去干涉別人的念頭,即“心理越位”:
指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未能恰當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心理邊界,導致的行為或態度侵入了對方的心理舒適區。
因此基本不發朋友圈的目的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
不想真實生活被圍觀,避免承接別人的情緒或自己的情緒被迫迎合外界導致的內心焦慮和感受迷失。
三、目標導向者
與問題導向(識別和解決當前或潛在的問題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不同的是,目標導向的人群熱衷以明確的目標為指引,
看重每一步措施對結果的重要性,不斷調整工作方向和方法,環環相扣,最終實現目標。
他們一般高效務實,時間管理嚴格,拒絕無效社交,信奉深度工作的理論,
將精力集中在有挑戰性的任務上,警惕多巴胺驅動的碎片化行為,屏蔽外界干擾,追求高質量的工作產出、個人成長和加速職業發展。
社交賬號對目標導向者而言可能僅用于工作信息的獲取,朋友圈常年空白或保留必要公告,
而發朋友圈這一行為更是消耗注意力的無用之舉,甚至是“時間陷阱”:
指那些得不到回報的時間使用模式,它們很容易被人忽略。
習慣性和強迫性的日常行為可能是時間最大的殺手,它往往不顯著和無痛,卻用最溫柔的一刀割下你最寶貴的時間。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擁有清晰目標和強大執行力是難得且必要的能力,
但琳瑯滿目的展示正阻礙著人的效率,目標導向者不給自己發朋友圈的行為賦予合理、正當的理由以獲得他人的贊同。
四、社交反思者
社交反思者對媒體持評判態度,質疑朋友圈點贊評論背后的真實性,也在警惕著表演型人格的“演出”,該人格指的是:
一種在社交場合中喜歡吸引注意力、表現自己,并具有強烈表演欲望的人格類型。
他們認為真正的交情不在朋友圈里,而通訊錄更不代表人脈,
朋友圈里面寫滿了人性的復雜與需求,當認真去凝視人情世故,就變成了別人戲劇里的觀眾。
社交反思者可能只保留了基礎社交功能,轉向更私密的溝通方式。
因為不想表演給人看,他們基本也不發朋友圈。
暢銷書作家韓炳哲在作品《他者的消失》里寫道:
數字化的全聯網和全交際并未使人們更容易遇見他者。相反,它恰恰更便于人們從陌生者和他者身邊經過,無視他們的存在。
朋友圈里看似五花八門實則同質化嚴重的內容導致經驗視野日漸狹窄,
它使人陷入無盡的自我循環之中,人們積累著粉絲,卻連一個真實的他者都未曾遭遇。
社交反思者在數字社會中,抵抗由算法驅動的個性化推薦,拒絕被流量扭曲人際關系,重視深度對話而非淺層互動。
觀察上述基本不發朋友圈的四類人可知,這些人的共性在于對注意力的掌控,
主動選擇不被朋友圈及時反饋的小紅點捆綁,通過減少拋頭露面來保護心理能量不外泄,把精力和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生命真正的存在感,從來就不需要依賴虛擬世界的圍觀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