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孩子性格受母親的影響最大,這3種媽媽最“可怕”
一個孩子日后是否出色,與自己母親的性格密切相關,因為孩子在幼小時對母親有著強烈的依賴,所以,母親的一言一行都將影響著自己的孩子。愛讀書的孩子,背后必定有位同樣愛看書的母親;孩子謙虛溫柔,背后也會有一位明事理的母親;孩子堅強勇敢,背后就一定會有不怕困難、積極向上的母親。而有的孩子性格怪異孤僻,母親不但沒有反省自身原因,反而一味地責怪孩子。控制欲強
我們認為最好的親子關系: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父母有各自的興趣愛好,相互扶持,又彼此獨立。但是,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所理想的親子關系總是轉變成:我的生活是你的,你的生活更是我的,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必須聽我的話。控制欲強的媽媽往往總是將“你是我的孩子,必須按照我的說法做事”、“你還小,我走過的路比你多得多”、“你必須怎樣......”這類話掛在嘴邊。她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觀念來評定一件事情的對錯,過多地干涉孩子的生活和未來,從交往什么樣的朋友到考取怎樣的大學,從尋找什么類型的工作到穿什么樣的衣服......無論大事、小事,通通讓孩子遵循著自己期望的行為模式來生活。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對媽媽的依賴更深,變成“媽寶”。他們的心中會認為,她是我母親,她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我好。于是,被朋友孤立找媽媽、找不到工作找媽媽、談不了戀愛找媽媽、工作上遇到問題找媽媽......更有甚者,已經三十好幾的成年人,也要凡事都要回家找媽媽才能做決定,有些母親還將孩子的這種行為當做是自己教子有方來進行大肆宣傳。孩子的成長過程是逐漸與父母完成分離,并收獲獨立生存能力的過程。身為母親,只有學會放手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更健康的長大。過分溺愛
說到“溺愛”這個詞,我們的第一想法是:愛給予得太多,放手得太少。這類型的母親總是無底線的寵愛孩子,孩子想要什么給什么,沒有原則。還記得轟動一時的“李天一案件”嗎?打了人,父母替他道歉;不想上學,父母為他轉校。正是由于父母舍不得對他進行管教,甚至縱容他去破壞規則,養成唯我獨尊的態度,以至于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本沒有錯,而且是美好的,但是并不代表這份愛里面沒有原則、沒有基本的道德、沒有傳統美德。孩子犯錯,身為母親不僅不管教,甚至為他找好了措辭“他還小,他什么都不懂得,他沒錯。”習慣性忽視孩子的感受
忽視型母親并不是完全不愛孩子,而是不懂得怎樣將自身的愛表達出來,沒能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不理解孩子。這類母親總是無法給予孩子基本的愛,她們的孩子也常常表現為叛逆、在校打架斗毆、與父母對著干。我們常常能夠在新聞上看到孩子因與父母發生口角,造成沖動性自殺,他們選擇輕生,義無反顧去接受死亡,正是源于他們從小在母親那里得不到溫暖和關懷。那些被愛包圍長大的孩子,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更自信開朗,也更有安全感,這是源于他們在原生家庭中獲得足夠的愛。即便他們在遇到挫折時,也不會自暴自棄,輕易言死,而是在困難中不斷地勇往直前、無所顧忌。他們不害怕出錯、出丑,他們敢于在人前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勇于追尋自己的人生,不會太多在乎旁人的看法。父母大多關心自家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學習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造成孩子內心不安全的因素。母親身為孩子的引導人,更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有內心平靜,才能對孩子進行有效、理性的教育。應該如何愛子女
我接受你現在的樣子,也接受你將來的樣子。你只需聽任你內心的召喚,一路前行、一路試錯,體會緣分給你的一切,成為你自己。這一路上的人,無論什么時候都是我最愛的人。不論你有何等榮耀,或遭遇何種失敗,都是我此生最牽掛的寶貝。身為母親,應該希望孩子能依照自己的方式去經歷和成長,為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意愿去做出選擇,跟隨著自己的天性去面對任何事情。母親與孩子,共同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