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口欲期一般出現在多少歲?心理學家的答案很明確
口欲期(Oral desire period)是人心理發展的一個階段,也被稱為形成自我意識的時期。嬰兒,通常都有口欲期,因為嬰兒無法辨認身體哪些部位是屬于自己的,哪些是屬于母親的。并且,他們還無法完全自主地探索世界,大量的信息只能通過嬰兒的眼睛和耳朵不斷傳達進大腦,這是他們最初了解世界的地方。現代精神病學認為,成年人如果人格發展不健全,則會出現明顯的口欲期,一般在20-25歲左右,即步入社會的初期階段。這類人即使年齡上已經成年,但是卻不肯去承擔成年人應盡的責任,他們普遍認為,自己享受別人的好,是一種理所應當的事情,不一定要對別人有所回報。當他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無法獲得安全感時,往往表現出自大,只關注于切身利益,而不顧他人的感受的狀態。他們終日沉浸在自己腦海中所幻想的世界里,固執地認為自己就是最好的,無需做出任何改變。其實,這是他們為了對抗孤獨而建立的一套自我防御機制。來自社會生活的各種壓力迫使他們需要有一種解壓方式,于是,口欲期出現了,然而,這種解壓方式其實是病態的,我們要引起重視。病理性迷戀(Pathological infatuation)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派克醫生的講述似乎對那些將心理學看作離奇故事的人而言,并未足夠“驚艷”。全書除了剖析人性以外,其他的篇章更多的詮釋了“自律”、“信仰”、“恩典”、“愛”這些貌似不那么“純粹專業”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在很多時候看上去更像是一種束縛。人在追求自我的路途中,往往會忽視這些所謂的“束縛”,但若是沒有了這些東西的護衛,人在成長過程中就很容易走偏,從愛自己變成了自私自利,從治愈變成了傷害。精神病學家們曾對“陷入愛情”的狀態進行了深度剖析,并表示這是一種連續的譜系,一端連接的是“真正的愛情”,另一端則是“病態迷戀(也被稱之為病理性迷戀)”。當成年人對某一樣東西陷入病態迷戀后,他們自身的生活就會被自己所臆想出來的迷戀對象所填滿,其迷戀的瘋狂程度就如同嬰兒進入口欲期一樣,長此以往,還會形成各種心理問題。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即使有人知道自己有一些心理問題,但真正敢去直面與解決問題的人卻寥寥無幾,這便是斯科特·派克口中,少有人走的路。派克認為,自律的動力是愛,而愛是能夠促使自己心智成熟,不斷完善自我人格的一種意愿,但愛不是依賴,墜入情網的愛不是真的愛。那些陷入病態迷戀的成年人,往往把控不了自己的行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自身內在會產生一種破壞性沖動欲望,但他們卻無法自控。在如此不對等且病態的關系中,迷戀者通常對所迷戀的對象會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因為過于依賴,導致他們也極其恐懼在關系中會發生的所有潛在危險,焦慮也更容易出現。而一段正常的親密關系意味著自尊自愛,尊重自己的個性的同時,還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僅對人對物傾注自己全部精神,還能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雙方都能在這段關系中,在各自的領域里獨立成長,并能達到心靈相通的境界。但對于經歷過病理性迷戀的人而言,在以后新的親密關系里,很容易將病態迷戀進行延續,而他們往往不自知,無法認識自己正處于不健康的關系里,而僅僅沉醉于這段關系中熟悉的安全感。如何擺脫?
當你察覺到自己已經陷入病態迷戀期時,你必須及時明白,這種非健康的迷戀狀態,不僅會傷害對方,更會傷害你自己。首先,這個階段,你可以嘗試給自己放個假,使內在的精神世界進入一段“空窗期”,直到自己人格真正獨立后,再進入下一段親密關系中。其次,不貪圖享樂,應該先苦后甜,重新定義人生的快樂和痛苦。直面問題,從中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從中享受最大程度的快樂。患有神經官能癥和人格失調癥的人,前者是習慣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從而導致自己不堪重負,后者是習慣推卸責任從而不去想解決辦法。對于不懂得為什么事情負責的人而言,其根本是不懂得該如何為自己負責。大部分人都很有可能是神經官能癥和人格失調癥患者,也有可能兼而有之。因此,只有不過分推卸或不勉強承擔責任,才能使自己更好的承擔自己相應的責任。不逃避現世的痛苦,不沉迷虛假的美好,不過分執著于過時的觀念和習慣,敢于放棄舊的習慣,從而獲得新生。《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一書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當你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想要求快的時候,就代表你對這件事情已經失去了興趣,想要快點結束它。”
真實的自我其實是個體在“無我”狀態時,將所有的經歷和經驗運用“情感內化”的原則而形成的一種自動自發的選擇。人的潛意識會滋養心靈,引導著人們精神的進化,只有當我們與潛意識同步時,才會產生吸引力法則和同頻能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