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常說這5句話的人,表面上是為你好,其實是在操縱控制你
所有的兩者關系都是相互的,沒有人可以堅持100%的付出,也很難有人可以厚著臉皮一直索取。但人總歸有自己的小心思,在表面維護自己形象的同時,又想在暗處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不少人都是“偽裝者”,表面上說著為你好的話,實際上是想操控你,以此獲得更多對自己有利的成果。不要計較了,這又不是什么大事
在你和他人沖突或糾紛時,許多人都會如此寬慰你。看似讓你放松了心情,其實個中辛苦都自己承受。在外人看來,你不計較,是因為寬慰你的人勸說的結果,對方還因此得到大度、知心的名聲。我們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應該對那些對我們好的人進行回饋。作為關系密切的雙方,一方為另一方著想是公平對等的。當伙伴、愛人受到不公待遇時,一味的讓其忍讓,其實是對對方的敷衍,是不關心的表現,妄想讓你通過“打碎往肚子里咽”的方法消滅負面情緒,他也不用再安慰你。長此以往,委屈都要自己承受,而他卻還是“對你好”的人。我希望你能做得更好
“我希望你能做得更好”,像是對你充滿了期許,自己也對未來充滿了無限想象。從他人口中得到這樣的期待,會在自身建立起一種自信心和高期待,從而發揮潛能,引起行為的變化,最終達到他人期許的目標。在企業中,管理者根據員工的能力和特點,對其提出工作上的期待,員工因此受到激勵,向目標邁進。理論和實踐證明,管理者的期待與下屬的工作成績是成正比的。當然,要完成這美好的想象,需要付出無數不為人知的辛苦。當你朝著美好前進時,這句話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它一直控制著你,讓你不斷努力努力,最后達到他的目標。用最少的話語,得到最大的成果。你是個好人,只是我們不合適,你可以找到更好的
當我們聽到你是個好人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故事已經結束了。然而更心酸的是,不用一句話,當聽到以“你”這個稱謂開頭的時候,這個故事已經可以判定結束了。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接受一段親密關系時,用“我”開頭的語句的數量遠遠高于用“你”開頭的語句數量。聽到這句話,并不會讓被拒絕的一方心里感到好受,反而會讓其對自己產生懷疑:“我是個好人,那為什么我們不合適?”“是我不夠好,還是你根本不喜歡好人?”這種溫柔的拒絕,加上祝福的話語,也能讓被拒絕方記住好多年。無形中,已經被“我是個好人”困住,自卑與不甘交織,深深陷入對自我的懷疑。我做這么多,都是希望你能過得更好
“我做這么多,都是希望你過得更好。”這句話會讓聽者十分自責,不論自己現在或者將來過得如何,總覺得是欠了這些“為我付出過很多的人” ,認為自己獲得的生活都是這些人給予的,最終永遠被這些話語所控制。父母對子女,愛人與愛人之間,時不時會陷入“我想對你好”或者“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怪圈。然而,是否是真的對對方好,是否真的付出了這么多,我們不得而知。常聽到這樣的話,會讓聽者會產生心理負擔,形成不正確的歸因。當聽者獲得成功時,腦海中的“過得更好”與“都是因為某某付出得更多”匹配,將成功都歸因于外部他人。當聽者失敗時,都覺得對不起這些人,認為外部條件已經足夠好了,都是自己內部的問題。別人家的XXX,就是厲害,你應該學習
從小到大,你應該聽到過不少“別人家”系列,別人家的誰誰,別人家的誰誰誰…這樣的話,表面像是希望你能和他一樣好,暗地里的意思卻是“你不如他”。為了能達到別人家的某某某的水平,你就要不停學習、提升,直到得到說這句話的人的肯定。看似是為你好,其實這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控制。心理控制,就是指通過疏忽或無視兒童的感受、暫停關愛或使其產生羞愧、內疚等心理手段,來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行為。過多使用心理控制的手段,會讓孩子陷入焦慮、抑郁的狀態,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反社會行為。在成年社會中,聽到過多類似如此與他人比較,卻又不如他人的話,也會讓自己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一面懷疑,一面焦慮,被這些話語操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