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還是個孩子,會說謊嗎?”兒童的復雜心理你根本想象不到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過度的愛護可能會導致一些不好的后果。現在的熊孩子越來越多,他們大都缺乏教養,不懂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行為沒有任何顧慮,因此總是會激怒他人,而在別人想要代他父母教訓孩子的時候,他們的父母便沖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俗稱“護短”。“他還是個孩子,你一個大人跟小孩計較什么?”“他還是個孩子,會說謊嗎?”這一句句“經典名言”把受害者嗆得說不出話來,而且這樣的事情多了以后,很多人都對熊孩子產生了更大的敵意,當他們看到網絡上有人教訓熊孩子,不禁紛紛稱快。父母們護短的同時,孩子們形成了錯誤的道德觀,也侵犯了受害者的正當權益,傷害了別人的心,當自己的孩子闖禍之后,明智的父母會抓住機會給孩子上一課,教他們如何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科爾伯格(L.Kohlberg)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發展理論,他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存在著不同的階段,其中第一階段為服從與懲罰定向,即兒童認為服從規則就是道德的,而違反規則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同時他們會以被懲罰與否來衡量對錯。如果他們或其他人的行為受到了懲罰,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做錯了事,反之亦然。道德發展水平處于這一階段的兒童,他們會想方設法地避免懲罰,如果他們犯了錯,他們就會感到緊張不安,并可能通過美化、否認等方式來掩蓋自己的錯誤,即撒謊。所以父母們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永遠都會保持對自己的絕對信任。有些孩子撒謊是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所以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一定經常懲罰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雖然簡單有效,但有很大的副作用,即讓親子之間失去信任感,甚至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產生敵意和恐懼。相比于懲罰,父母們應該更多地利用強化機制,即獎勵孩子正確的行為反應,而對其不當的行為不予關注,同時,當孩子屢教不改時,適當的懲罰也是有必要的。有些孩子撒謊是因為他們想要獲得某些利益。例如小明考砸之后將自己的分數改為高分,希望以此讓父母兌現承諾,給自己買最愛的玩具。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通過撒謊來獲利,一定不要對孩子大發雷霆,因為這時期的孩子正處于道德發展水平的第二階段,即天真的利己主義,他們傾向于遵從自己的習慣以獲得獎賞。這一時期的孩子比較功利,他們希望得到老師和父母的夸獎和獎賞,這是人之常情。只不過方式有所不妥,父母應該及時制止,用巧妙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在不傷害他們自尊的情況下引導他們用合理的方式贏得獎勵。有些孩子撒謊是因為他們注意自己的“形象”,他們想要在別人面前當一個“好孩子”,這一階段被稱為“好孩子”的定向。“你一定要聽話,不然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從小時候起,孩子們就無數次聽到父母說這句話,他們牢記心中,避免被他人否定和討厭。所以當他們犯錯時,他們意識到自己離“好孩子”的形象相去甚遠,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避免他人的譴責,于是便可能選擇撒謊。對此,父母們應該教給孩子正確的觀念,讓他們清楚有錯就改還是好孩子,撒謊隱瞞只會在壞孩子的路上越走越遠。還有些孩子撒謊是因為他們已經達到了道德發展的最高階段,即普遍的倫理原則。何為道德?在他們看來,遵從自己的良心就是道德,違背自己的良心就是不道德,所以他們是比較獨立、有主見的孩子,他們堅守自己的道德,并不會因為外部因素而輕易改變自己的態度。他們可能會因為不想讓對方難過而撒謊,可能會因為不想另外兩個人之間的關系鬧僵而撒謊,他們的謊言是善意的謊言,很多時候他們都致力于維護人際關系的穩定。所以不要再問孩子會不會撒謊這個問題,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早熟,撒謊并不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磨煉的技能,父母應該做的是探究孩子撒謊的動機,從而正確引導他們。參考資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