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越大越敏感?真正厲害的人,早就已經戒掉了“玻璃心”
你是否在工作中時常感受到被同事排擠,被上司誤解,總覺得這個世界不友善?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當個人有這樣的感受時,很多時候或許并不是客觀原因造成的,而是我們自己太玻璃心了。 生活中的確會有不少人刻意針對別人,讓人感到不舒服。 但現代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每個人都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忙,所以你以為的冷漠可能只是因為大家沒空而已。 心理學家伊萊恩·N·阿倫說:“每個人都有高度敏感的時候,隨著年齡的漸長,每個人都會變得越來越敏感。” 相比較于別人對于我們的態度,我更應該去思考的問題是我們為什么會這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其實問題的根源在于:很多人沒能構建起穩定的主場意識。 別人的三言兩語輕易的就能左右我們的情緒,這是非常可怕的。且在當下競爭力如此激烈的社會,如果一個人總是像浮萍一樣擺來擺去,那她是很容易被踢出局的。 要有意識的去培養對自己有穩定的評價和判斷,不因為別人的三言兩語改變。對別人的夸獎和詆毀,都能進行自我反思,但最后的結論一定是自己提出來的。 擁有穩定的主場意識,我們在受到外界評價時,才能正確調整自己的節奏,而不至于崩潰。 把玻璃心演繹到極致的大概就是紅樓夢里的“林妹妹”。
林妹妹初入賈府時便自卑而小心翼翼,生怕錯了半步被人恥笑了去,她處處表現的像一只刺猬,用尖刻的話扎別人,也扎自己。 即便有寶玉的守護,賈母的護佑,眾姐妹的包容忍讓,林黛玉還是時常覺得自己可憐,飽受人間悲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悲涼都是客觀因素,很可能只是因為我們內心對外界的投射。 玻璃心的人往往都很傲嬌,其實這份傲嬌的背后往往是低自尊,越自卑的人,越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 這類人的內心太渴望別人的認可,所以總是會忘記自己給身邊的人帶來的價值。 眾所周知玻璃心比拖延癥、執行力差等問題會對我們的工作生活造成更大的影響,很多公司在招人的時候,會明確的要求應聘者有較強的抗壓能力,不玻璃心。 因為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是很正常的事情,溝通解決即可。
如果在溝通的過程中還要在乎語氣、用詞、說話時的表情,那樣消耗的時間成本過大,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所以作為成年人,我們只需要認識到這一問題接受它,不要因此浪費太多的時間消耗自己。 當然每個人也并非是天生刀槍不入,把玻璃心鍛造成百毒不侵的大鐵錘,需要時間不斷的強化自己,在不該脆弱敏感的時候就不脆弱敏感。 一、豐富自己的內在資源 要治愈玻璃心就要從玻璃心產生的原因下手,玻璃心產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愛。 童年時期父母沒有給予及時穩定的關愛,導致內在資源不足。當一些自己無法消化的痛苦發生的時候,不知道該如何調節自己的內心狀態度過該種突發意外情況。 所以一個想要改變玻璃心的人,首先要做的是要學會接納自己。
可以從朋友、家人、同事中對自己接納度最高的那個人開始,嘗試在產生一些情緒的時候,用語言將其向對方表述出來。 當對方能夠涵容你的痛苦情緒,并給予共情。那么此時的你就是被理解接納的,在多次的接納之下,內心的不安會逐漸消失。 二、增強實力 一個人的能力是和自尊成反比的,能力越低的人,對外界評價會越敏感。 所以要改變自己的玻璃心增強實力必不可少,當你通過精湛的能力做出一定成績的時候,這些專業上的自信,會慢慢的轉變成你人格上的自信。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這個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來的成績,然后再去強調你的感受。” 社會的規則便是如此,若我們想最大程度的保護自己的感受,那么就請你能鍛造多少能力就鍛造多少。 三、用理性思維取代感情思維 人的思維天生是感性的,我們需要經過大量多次的練習才能練就理性的思維方式。 玻璃心的人思維方式未經過刻意練習,當一件事發生的時候,理所應當的用最原始的情感對應,自然不成章法讓人覺得矯情。 每一件事情都會引起我們不同程度的情緒波動,在遇到一件事的時候,無論產生何種情緒,都先接受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這只是人體的自然反應。
緊接著分析清楚事情的本質,對方無視你是因為騰不開時間,還是不喜歡你這個人,不管是哪種情況,都給予理解包容。 世界并不是圍繞著誰一個人轉,別人不喜歡你沒空搭理你都是正常現象。你并不會因為別人的關注或者不關注而失去你自己的價值。 次數多了,你會發現自己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怡然自得。 戒掉玻璃心并不意味著要成為沒有感情的機器,每天行尸走肉的活著。只是大部分人不能正確的認識玻璃心,所以會造成阻礙發展的局面。 玻璃心是未經過錘煉的敏感,若能充分的認識玻璃心,合理的利用,其實玻璃心反而能帶給我們很多驚喜。 因為只有敏感的人才能觀察到這個世界邊邊角角里的動人細節。 王家衛如果不敏感,他怎么打造電影王國。所以正確的認知玻璃心,才是行走江湖的有力支撐。 參考資料:《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Firestone, T. (2018). Daring to Love: Move Beyond Fear of Intimacy, Embrace Vulnerability, and Create Lasting Connection.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