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的婚姻,暴露了你的命運,以及你在原生家庭曾受過的傷
婚姻是兩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更是一種男人娶妻傳宗接代,女人嫁人改頭換面改變命運的社會化流程,這里我們重點說說婚姻中的女性。 無論時代有多前衛,女人嫁人之后,很少能以一己之力改天換地讓夫家整體以她為榮,以女人為主的。 別說女人自身實力達不到,就是社會輿論環境也著實沒有這么開化。多數人的人生基本上還是按部就班的嫁人生孩子過普通家庭主婦的日子。 對于女人而言,始終把男人當成一生的指望,指望嫁人后就能跟原生家庭脫離關系(情感上的依賴和恐懼),指望夫家的不同能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至少比在原生家庭時期更好一些。
但多數抱有此種想法的女人,最后都發現自己并不能全然抵達目的地。 原生家庭的問題,幾乎都與心理創傷和情感扭曲有關。比如少女年幼喪父、與母親感情不和、缺乏家庭觀、渴望親情又懼怕親密關系等等。 這些細微而頑固的情感問題,堆積在一起隨著時間而發酵,不斷的滋生出巨量負面效應,當這些負面逐漸轉化為期待發泄出去的渴望之后,男人和出嫁就成了最為合理的泄洪口。 抓住一個愛自己的男人,沉浸在他如父如家的安全感中,很快就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婚后生活美滿是肯定的,因為在原生家庭中受過家庭傷害的女性,往往異常珍視自己獨立的小家庭的完整性和幸福感,有時幾乎到了狂熱異常的程度。
她會非常愛自己的丈夫,對她言聽計從,因為是他以愛的方式,以給了她一個家的方式,將她從水深火熱的原生家庭環境中挽救了出來。 這份愛+恩情幾乎可讓一個女人為之犧牲自己的性命,不啻為自己的再生父母(情感上狂熱可以到達這個地步)。 她也可能以渴望父愛的方式以小女生的心態去與自己的丈夫相處,不自覺地就把自己置身于小女孩的角色位置上,并以對待幻象中的父親的方式不自覺地要求和塑造著自己的丈夫。 又或者以全然奉獻的心態和作為,將自己的一切收入和情感,悉數交付給丈夫或夫家,以此求得完全融入的目的。
其實這種完全融入的渴求,往往來自心理情感上的渴求。 也許她曾經在原生家庭被父母輕視,一直處于邊緣狀態,一直渴望被周圍人認同和注意,也許她幼年失去家庭成為孤兒,在情感上出現巨大空洞,亟需得到巨量填補。 凡此種種,皆為原生家庭中有過不幸遭遇的女人,所能做出的種種應激式反應。 這些應激式反應,類似于精神創傷后遺癥。如果不加以釋放和治療,很快就會變得更加頑固,滋生更多負面效應。 可是很多深陷原生家庭困擾的女性,就連結婚嫁人的原始心理狀態都沒有條理清楚,就急匆匆的從自身治愈需求出發,去左右整個家庭了。其結果往往不太妙。 比如前面提到的女性A,幼年喪父,成長階段父愛缺失,導致對年長男性尤為渴望。
這樣的女孩很容易跟比自己大一輪的成熟男性親近和結婚,通過這種方式,女孩內心的潛在渴望是將此前斷掉的父愛再接續上,補償內心的感情虛空。 目的很單純,動機很美好,然而相處方式上卻很容易讓家庭出現問題。丈夫如果的確成熟穩重能夠讀懂小女生心態,夫妻倆倒正好是一個良好互補。 若丈夫也跟女性A同齡,婚姻保鮮期過去之后兩人的婚姻就會出現極為巨大問題:年輕丈夫有自己的生活,并不樂于以父親的沉穩方式去照顧一個小女生,更何況男人成熟得比女人還要晚,就更談不上以父親模式從身到心的呵護女人,照顧家庭了。 久而久之,兩人之間就會出現巨大的裂痕,而女人一味地索取,也會讓初期沒有婚姻家庭經驗的男性感到精神透支和身體疲憊。
雖說嫁給什么人就是什么命,但如果女人在婚姻中不認清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一味地想通過婚姻關系去彌補自己的原生家庭情感空洞,則最終不僅不會達成希望的目標,更有可能導致婚姻破裂。 畢竟婚姻的美好在于相互鼓勵和共同建設,任何人也承擔不起一味的情感索取,讓人疲憊的婚姻最終都會走向破裂。 所以,長遠起見,原生家庭中若受過傷害心理有結打不開的女性,最應該做的就是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傾訴自己的經歷,在心理咨詢師處尋求正規專業化的治療和輔導。 而不要一味地向伴侶索取,畢竟,愛人和家庭原本該是一個溫馨的所在,如果成為索取的斗獸場,則最終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無論你最初的目的有多么正義,多么被自己所需。 參考資料:Tanay, G., Lotan, G., & Bernstein, A. (2012). Salutary proximal processes and distal mood and anxiety vulnerability outcome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pil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43(3), 492-50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