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這種恐懼,將伴隨人的一生,嚴重時可能會因此患病
什么是死亡恐懼?
死亡,是地球上每一個生命體,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和經歷的生命過程。這是因為一直到目前為止,人類雖然四處找尋星空宇宙,卻始終未能戰勝過死神。無常依舊按照某種神秘的規律,任意對每一個生命體做出終結動作。宇宙洪荒,一時半刻,人的一生必然走向死亡的事實無法得到任何改變。精神分析引論學派的弗洛伊德認為,所有生命的方向都是死亡。在人人談之色變的死亡背后,其實是有一股死亡本能在驅動著的。而“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則向來都是人類社會以及人類發展的兩大基本本能與動力。相對于死亡本能的與生俱來,和它對秩序的摧毀,生的本能則比死亡本能更受人的歡迎與渴望。并且,死亡本能,對外會表現為謾罵、主動攻擊、發動戰爭,對內卻表現為自我虐待、自殺,以及對死亡的變態式渴望。死亡恐懼的社會學研究
死亡恐懼是一種對未知的恐懼,人類不知道死亡何時到來,卻又深知它必然會來臨。這種糾結和對自身命運無能為力、惶恐不安的心理感受,從產生自我意識開始就與人相伴而生,進而在進化過程中逐漸成為人類無法根除內在焦慮。在對社會各方面的一些研究和調查表明,某些方面死亡恐懼會表現不一。一些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對死亡恐懼的感觸更高,并且發現在瀕死恐懼感上, 女性普遍高于男性;而在對未來的未知恐懼感方面,男性則略高于女性。人類產生死亡恐懼的心理感受后,宗教信仰也隨之產生。這相當于給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有了一個安慰劑或者叫麻醉劑,讓死亡恐懼變得不那么難以接受。從宗教的角度,可以更大程度更為廣泛地減輕人類面對死亡時的恐慌,已經大大提升死亡后的想象空間。現代社會研究發現,越是在經濟、政治上占有廣泛資源的社會高階人群,對死亡的恐懼感越小。因為正因為他們占據了更多更廣泛的社會資源,所以在更大程度上擁有對抗死亡的心理底氣和基礎。研究發現,喪失了子女的老人對死亡的恐懼感越高。而在親族關系上擁有廣泛支持的老人族群,在面對死亡時的心理狀態也越穩定。死亡恐懼癥
死亡恐懼癥,就是一種非正常的怕死狀態。死亡恐懼癥與自卑一樣,同屬于神經性恐怖癥的一種。神經性恐懼癥,,會造成人體皮質與皮質下部神經之間發生紊亂。這是因為,當人面臨不利或持續反復的環境刺激后,會對某些特定事物產生恐懼。比如患者會非常忌諱提到有關死的任何話題或與此有關的任何暗示性物體,比如不敢或不能從喪事店鋪門前經過,一旦患者接觸到這些東西,身體就會出現四肢顫抖、渾身冒汗等神經官能性癥狀。并且,這些神經官能性恐懼往往先由幻覺、錯覺及妄想引起,最后在深度幻覺中突然而強烈的發作。實質上,世間的每個人都會怕死,說不怕死的倒是一種虛妄和夸張。但是每一個人怕死的程度又不一樣。而我們這里所說的死亡恐懼癥,則是一種非正常的過度害怕。必要時需要靠藥物治療來放松患者的神經,并治療和抑制患者在心理與身體上的反應。總體而言,死亡這一心理恐懼,會伴隨人的一生。畢竟,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一種非常自然的規律,既沒有人可以違背,也無人能阻攔。對人來說,對這種自然規律的最好方法,就是順其自然,認真生活,認真過好每一天,根本就不去想它,因為想了也不能改變。在我們周圍,有些人在生活中表現得非常不自然,也過于害怕。這種非正常的,過度的害怕和恐懼,其實對自身的健康是完全沒有任何幫助的。與其如此,倒不如從根源上認識死亡恐懼,正視死亡恐懼,知道它是人生旅程的,正常的一部分。一旦人能夠正面面對曾經讓自己感到恐懼的事物,那么這個事物對自身形成的壓力和威懾就會縮減到微乎其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