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黑羊效應:世界上根本沒有真正的好人,每個人都是惡魔
善與惡、好與壞就像是一對共生的孿生子一般,相互依存的在世界上存在。這種對立在人類產生之時就已經存在,卻從沒有人認真思考過這一問題存在的原因。對于所謂“好與壞”或是“善與惡”的定義,其實也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人對此會有不同的看法。很多社會心理學的專家認為,我們眼中的好人,有可能會太過于照顧別人的心情而委屈自己,從而導致一種不均衡,讓自己難受。這就是俗話說的“老好人”:只要他人感到快樂,自己的感受就根本不重要。但是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的天賦就是追求自己想要的快樂。那么是否存在這種情況,一個所謂的“好人”會轉變為“壞人”?這一概念很簡單,指的就是在某個群體之中,大家都是本質不壞的人,但是其中會有一群人無來由的去針對一個單獨的人。簡而言之就是一群人對一個人的鼓勵和欺負,但是他們卻都是“好人”。在這種情況當中,無論是實施欺壓行為的群體還是受到欺壓的個體,其實都是比較無辜的,甚至是并未參與進來的那些人也都是比較無辜的。所謂白羊,就是那些并未參與進來的人,實施欺壓行為的那些人就被稱之為屠夫。也許一個人并沒有做過什么太過分的事情,但是卻會“稀里糊涂”的被孤立和欺負。最常見的就是經常出現在新聞當中的校園霸凌事件。有的同學可能只是因為自己的某些缺陷就被人欺負。一種“組團”的攻擊
這種行為指的是,一群人自發的組成團隊,對于那些未參與進來的個體進行欺壓,從而獲得一種優越感帶來的快感。并且這一群體會愈發的擴張,人數最終變得越來越多,形成明顯的派系。所以其實很多其中的人是不太清楚狀況的,只是一種類似于“站隊”的立場選擇,最終都成為了那些“屠夫”的幫兇。很大的一個可能就是,這一群體本身便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這導致整個團體與外界生活之間存在比較大的張力,最終“爆發”。一旦大家陷入一種尷尬氣氛時,一只“黑羊”橫空出世,那么大家的各種話題就會瞬間增加,并且會以此為樂。容易“跟風”是人的本性
樂邦的著作《烏合之眾》曾經提到,身處一個群體中的個體為了更好的融入其中,往往會趨向于選擇與大多數群體中成員相同的行為,甚至會失去理性。所以那些自控能力比較差的人在一個群體當中的時間過長之后,就會變得與原本的自己絲毫不相似。當一個群體當中的“屠夫”數量一直在增加,那么這一群體的整體精神狀態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并且,越是一個人對群體的歸屬感強,其對于其他人行為和情緒的共情感便會越強。當然,假如整個群體處于一種比較低沉的情緒當中時,個體的情緒也會與之相同,變得十分的低落。那么假如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成為了某個群體當中的“黑羊”,應該采取一些什么方式來讓自己走出這種情況呢?首先就是應該去尋找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看似“無端”的孤立以及攻擊呢?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時候,作為一只“黑羊”,才更能夠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應該讓自己對當下的情況有一種比較有把握的狀態,再與所謂“屠夫”進行交流。對于絕大多數內心還存在良知的人,他們是不想成為那種“迫害”他人的人的,所以其實當我們清楚這些攻擊,往往也會變得善良。其次,就是清楚自己在某個群體當中的職能,當自己在此群體當中時,就做應該做的事。當自己離開,就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當我們問心無愧,就能盡量的減少自己成為“幫兇”的幾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