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度以上的抑郁癥,還能康復嗎?需要多久才能完全恢復?
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更多的人逐漸了解到,抑郁癥的發作并非是因為患者出現了純粹的心理問題,而是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還包含了生理上的病變。 一般認為,只要將心理干預與藥物治療結合起來,三個月內就能控制住病情。 在生活中,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下這些癥狀,最好保持警惕,如果影響到了正常生活,那就應該及時就醫。 身體方面的癥狀主要表現為睡眠質量下降,以及食欲減退等等。 有些人睡眠很淺,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即醒來,之后則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睡,這種焦躁感和空虛感將持續地折磨他們。 有些人對任何食物都不感興趣,即使是自己以前最喜歡吃的食物也視若無睹,并且經常不吃米飯,飲食習慣差,可能還伴隨酗酒等行為。 然而,如果是短時間內如此倒不用太過擔心,畢竟其它疾病也會導致這些癥狀。 抑郁癥的發作往往伴隨著多種癥狀,除了生理反應,更多的是心理活動的變化。 心境是指一種比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緒狀態。 心境與情緒不同,前者更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而情緒往往是爆發性的,并且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轉換。抑郁癥患者的心境顯著低落,這也是他們的典型特征,處于疾病中的人會受到消極心境的影響,從而在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里喪失對活動的興趣。 此外,他們的思維活動明顯變得遲鈍,意志力降低,各種認知活動如記憶力、想象、言語等都會發生衰退。可以說,身體上的表現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心理活動的異常才是讓他們倍加痛苦的根源。 因抑郁癥而自殺的人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當今社會人們面臨巨大的壓力,相比于“身病”,“心病”讓他們感到更加煎熬。 雖然抑郁癥的病因目前還沒有一個系統完整的解釋,但性格和經歷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我們可以從心理方面提出一些建議,幫助大家保持一個良好的心境,進而降低患上抑郁癥的概率。 研究表明,自尊受到個人經歷的影響,那些經歷過重大應激事件的人患上抑郁癥的可能性更高,自尊水平更低。 那么如何提高自尊呢?最重要的是增加自己的“成功經驗”。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過無數次失敗與成功,失敗的經驗讓我們不相信自己,以至于自卑,而成功的經驗讓我們受到鼓舞,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信任。 不難發現抑郁癥患者的自我評價都很低,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愿肯定自己的價值,甚至認為自己活在世上就是個累贅。 在這樣的背景下,增加他們的成功經驗就變得非常重要,特別是那些已經表現出抑郁癥狀,但還未達到患病程度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因此,少一些和自己的“爭狠斗勇”,少一些對自己的“不滿意”。 先賢曾說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無論你犯了多大的錯誤,或是存在多少不足,都是很正常的。因為那并非是你一個人的錯,你的狀態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你只是其中一個“受害者”而已。 防御性悲觀 指的是在某一情境中,人們刻意降低對自己達成目標的期望,即使是一個很容易就能完成的任務也給予一個很低的預期,從而保護自尊不受傷害。 試想,如果你一開始就認為自己“一定行”,那么失敗就會造成很大的落差從而讓你體驗到強烈的挫敗感。 如果你認為“不可能”而實現目標,你就會因為事情結果超出你的預期而感到驚喜。對于每個人來說,增加成功經驗和運用防御性悲觀策略是預防抑郁癥的有效手段。 近來的一項研究表明,校園欺凌發生率降低反而會增加被欺凌學生的不適應感。 文獻中提到,隨著世界各國的努力,當今校園欺凌發生率已經顯著下降,但這反而讓那些尚未擺脫欺凌的學生變得更加不適應。 古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們總是喜歡與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從而獲得自我價值感。 這對于抑郁癥的治療和預防有一個很重要的啟發:當抑郁癥發病率下降時,不能沾沾自喜,那些仍處于抑郁癥折磨中的病人可能會感到更加痛苦,他們失去了能夠理解自己的人,變得更加孤獨。 對于抑郁癥患者,我們不應該僅僅關注發病率,因為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人。 只有不懈努力地治療,同時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關愛,才能使之前的努力變得更加有意義。 參考資料:Hatfield, E., Cacioppo, J. T., & Rapson, R. L. (1993). Emotional Contag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96–10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