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的奢侈品消費心理,正在釋放壓抑已久的“人性密碼”
有消費就有奢侈品高端消費,有奢侈品高端消費,就有相應的購買人群。 而這一部分人群,原本應該是極為少數的社會上層。但近年來,隨著奢侈品年輕化、普及化,越來越多的人皆傾向于購買奢侈品,進而形成了奢侈品遍地,人均持有量急速攀升的現象。 幾乎世界上所有新富裕人群,都喜歡用奢侈品來彰顯自己新的經濟和社會地位。而奢侈品的購買前提,自然就是品牌,而并不體現在物品的使用價值上。 匯豐銀行董事Erwan Rambourg曾撰寫過 《The Bling Dynasty: Why the Reign of Chinese Luxury Shoppers Has Only Just Begun》一書,書中詳細展示了“奢侈品牌金字塔” ,并形象刻畫出了各類不同品牌的奢侈品,以及它們歸屬于哪一個層級。 “奢侈品牌金字塔”從下而上依次為(根據價格由低至高排列): 1、日常奢侈品,特別是低于100美元的奢侈品,它們包括:名牌香水、古龍水、名酒、Swatch手表和星巴克咖啡等。 2、可負擔奢侈品特指價格在100到300美元的奢侈品,它們包括:眼鏡、Coach和Tiffany銀飾等。 3、核心奢侈品特指價格在300到1500美元的奢侈品,例如:Gucci、Tod's和Prada等。 4、核心高級奢侈品特指價格在1500到5000美元之間的奢侈品,它們包括:LV、卡地亞(Cartier)和勞力士(Rolex)等。 5、超級奢侈品特指價格介乎于5000到5萬美元的奢侈品,它們包括:Bottega Veneta、IWC、愛馬仕(Hermes)、法國珠寶梵克雅寶(Van Cleef &Arpels),以及瑞士鐘表百達翡麗(Patek Phillippe)等。 6、極品奢侈品特指價格在5萬美元以上的奢侈品,例如:高端鉆飾列維夫(Leviev)、高級珠寶中的翹楚格拉夫(Graff),以及各類高級定制等。 從奢侈品的層級劃分來看,大部分人群都沒能達到頂級奢侈品消費水準,而只是達到輕奢層級,如此一來奢侈品消費內部,就也出現了奢侈品消費鄙視鏈。 與此同時,普華永道分析師經調研后發表的奢侈品報告顯示,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與國外的奢侈品消費相比,有兩個明顯的不同點: 第一、 中國購買奢侈品的人,大部分為40歲以下的人群 ;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奢侈品市場的主導者多為40~70歲的中年人和老年人; 第二、 對于中國人來說,日常購買的奢侈品大部分集中在服飾、香水、手表等個人用品上 ,而在歐美等國家,房子、汽車、家庭度假旅游才是大眾普遍向往的奢侈品。 這一方面說明從經濟消費角度來看,我們仍然不夠富裕;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中西方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與追求。 在中國,奢侈品消費日益年輕化,其實是不成熟的消費心理在作怪,無形中助長攀比之風。 從以上奢侈品消費層級與中國國內奢侈品消費特征來看,奢侈品消費的確正在大行其道。而它之所以如此受人歡迎和青睞,則需要從人性進化和消費心理方面來拆解和分析。 進化心理學是一種新興理論范式,它通過心理機制的進化階段特征,來解釋人類行為在環境中的適應性,可以較為全面而細致地解釋人類消費心理本質。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羊群效應 ,也就是所謂的從眾心理。這種從眾心理主要體現在人們往往因為擔心與群體的決定不同,而盲目地做出與群體一致的決定。 當大多數人通過購買奢侈品來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時,其他人也會跟風。 為了與群體保持一致,人們會選擇緊跟大眾潮流;但與此同時,人們又想凸顯自我的獨特,彰顯自己的個性,這一點在年輕人身上尤為明顯。根據“2002中國網民消費行為調查”顯示,超過82.2%的35歲以下的年輕人均有求新求異心態和行為。 正是這一群求新求異的年輕人,對奢侈品最為推崇。并且,他們普遍認為商品的品牌、個性最重要,也極其講求奢侈品的新穎、獨特。 日常生活中,他們不僅追求奢侈品的獨特,更發展到相互競爭奢侈品層級檔次的病態程度。 所以,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奢侈品消費群體追求新奇怪異,首先是出于想獲得更多關注。其次則是出于對保持較高社交地位的考量。 而正是出于這兩點考慮,年輕群體對奢侈品需求屢增不減,因為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普通消費品已難以彰顯和承載他們的社交心理需求。 炫耀心理并不存在中西文化差異,可以說它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是一種刻意的展現。 通常情況下,人們炫耀的一般是多數人渴望得到,卻得不到的東西。 得到這些東西,往往就是財富、地位的象征。 在人類社會早期,對于男性而言,他們會炫耀能代表他有更強的撫養后代的能力的東西,比如強健體魄、財富、某種技能等。而女性的主要任務是找到一個能為她提供資源去撫養后代的男性,這就需要女性去吸引男性并與其形成穩定的關系,比如姣好的容貌與身材等。 正是因為在人類社會早期,男女通過互相炫耀自己的優勢特長而獲得了更多繁衍后代的機會,于是這種思維定勢就逐漸沉淀為一種心理機制,通過基因遺傳給了后代并形成為今天的炫耀心理。 顯然,社會發展到今天,奢侈品也成為了男女相互炫耀的一種資源和工具。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奢侈品的追逐是人類的天性。這種天性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類自身的身心進化而不斷進化而來的,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一種人性。 客觀而言,人類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本無可厚非,但人的行為表現往往是心理機制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此,奢侈品消費不僅是人追求美好事物的一種體現,也有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和塑造在起作用,比如,對奢侈品過于病態而狂熱的追求。 參考資料:《Consumer Psychology》 Alfred Adler, translated by Zhou lang. what does life mean to you [M]. International Culture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