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誤區:并不是為人溫和、善解人意就一定討人喜歡,這個更重要
很多人有一種心理誤區,認為在大眾交往中,只要自己態度溫和又善解人意,就會給自己營造出良好的社交氛圍,大家就會喜歡自己。 社會交往,簡稱為“社交”。它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條件下,社會成員的相互往來,個體之間進行物質、精神交流的一種普遍社會活動。從社交的作用和群體規模角度,可以把社會交往劃分為: 人類社會的本質,就是在物質生產勞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與此相適應,人類社會交往還可以被分為物質交往、精神交往和兩性交往。 有社會交往,就必須有交往工具。人類社交工具,主要有語言、通信手段、運輸工具和貨幣等四大類。 而社交中的交往能力,則是指個體在進行社會交往活動中所體現出的能力。 出于各種目的而產生的社會交往,必然會形成一定的社會交往關系。 注意,社會交往關系非常重要,因為它涵蓋和體現了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的地位,以及相互關系。 在整體社會關系中,人與人的交往關系以及社會生產關系,都是社會關系的組成部分,而生產關系,則是社會交往關系最為重要的基礎。 至此,你會發現,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社交關系,背后其實蘊藏著深刻的規律和原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往往是出于一種需要,這種需要或自身需求,就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原初動機。 出于自身目的和動機展開的社會交往,往往會產生一定的社會交情,即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逐漸培養起來,并且表現出來的某種感情。 在理解了社交背后的社會學規律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前文所提到的問題,顯然你會有明確的答案:出于私人目的而展開的社會交往,一定是帶有策略性和目的性的。 無論你是否承認這一點,你的言行舉止中都有潛意識在安排和確認:這個人是否值得交往,我從他/她這里究竟獲取到了什么?這些“目的”,你未必會說出來,但內心深處的衡量卻從未停止過。 正所謂,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人們相互接觸、交流,無一不是攜帶著自身的想法和目的來的。 于是,為了達到目的,人類會偽裝、喬裝,會長袖善舞,偶爾也會誠懇透徹。但無論是哪一種方式方法,都在為達成自己的社交目而服務。 那么,為人溫和,善解人意,總是給人如沐春風般感受的人,真的能夠達到自身的社交目的——討他人喜歡嗎? 還是那個答案:不一定,90%概率情況下,得看交往對象對你的目的和訴求是什么。 如果你身無所長、級別不夠、又毫無資源資本,卻妄圖混入一眾有技能特長、有資源傍身、有身份級別的人群圈子,那么,就算你采取如上善解人意、為人溫和的社交策略,這個圈層的人也不會對你友好或喜歡你。 因為,越是這種圈子,越講究資源互換和利益驅動。這個圈子聚會的目的,不是為了交友,而是為了各取所需。 而一個沒有任何利益、資源、信息渠道的素人,僅僅靠自己的溫婉謙卑,就想獲得圈子里其他人的喜歡和認可,你自己說,是否可能?人們真的會只因為你的性格喜歡你嗎?在這種圈層里有可能存在真友情,只看人品的純粹的人際關系嗎?顯而易見,不會。 其次,拉回到普通人社交圈層,來看待你的溫婉策略,它會有效嗎?也不一定。 普通人社交無非三者:一、吃喝;二、閨蜜;三、組團玩;看起來比拼人脈拼資源的圈子隨和不少是不是?可不?這下我性格溫和總會被人喜歡了吧?可能的確有人會喜歡你,不過這種喜歡,是建立在他/她對你的使喚和你的無條件順從基礎上的。 別說我們這種揣測過于黑暗,而是從人性角度來講,人們都喜歡自由自在。怎樣才能自由自在,那當然是自己做主說了算的情況下最自在。 但俗話說三人成虎,三人就能構建一個小社會,在這個人數僅占三人的社會里,人人都想說了算順應自己怎么辦? 顯然最終還是會遵從地位高下、利益取舍等因素來決定,誰是決策者,誰是跟隨者等諸多關系。 除非你愿意做一個團隊和群體里的跟隨者,一直無條件無腦服從他人的意見和調遣,否則,即使你再溫婉可人善解人意,他人也會不以為意。 而所謂喜歡,是那種純粹的對一個人的情感認可,無關利益無關決策更無關誰領導誰誰跟隨誰,純粹的在一起就高興的那種鐵哥們兒、閨蜜式的純天然喜歡。 從以上角度來衡量一下你的社交關系,和你準備在這段社交關系中采用的這一溫婉策略,自問這些林林總總的社交關系中,有多少是閨蜜、鐵哥們兒型關系呢?你竭力想要讓對方喜歡的心態之下,是否隱藏著現實中的不平等、高攀呢?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任何社交關系都僅僅或只能是社交關系,它們帶有明顯的目的性、策略性,是人們為了達成目的而展開的各種人際交往活動。既然是活動有目標,自然就要講究策略和技巧,而諸如溫婉動人善解人意這種技巧, 其本質上是一個人的示弱表現。 因為,一個在內心不夠自信的人,一個低度自尊的人,一個自我認可程度低的人,往往更容易和偏愛使用這種技巧,通過先行示弱,以示弱方式博得對方的同情與接納,進而實現自己與對方建立社交關系的目的。 因為在現代社會叢林里,先認慫,并不能得到強者的尊敬和認可,反而會被對方識破你的心理閾值,看出你是個低認可度的人。 而主動采取弱者姿態的人,其心理防線或底線往往被暴露無遺,一點也不利于他人對你的接納和理解。 一個真正自信的人,對自我有高度認可的人,往往言行一致,在與人交往中不亢不卑,言辭適度。而往往這樣的人,所散發出的氣場,才能真正使人投射出欣賞的眼光。 因為這是一種人格魅力,不涉及自身財富多寡、地位身份高低、有無資源的牽絆,而只是出于對大局的判斷,對自己的信任,對他人的了解,才會有的一種客觀處世態度。 參考資料:[1]Vinciarelli A., Salamin H., Polychroniou A., Mohammadi G., Origlia A. (2012) From Nonverbal Cues to Percep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Attractiveness. [2] Nkwcomb, T. M. The varieties of interpersonal at- traction, In D. Cartwrighl & A. Zander (Eds.), Group dynamics. (2nd cd.) Evanston: Row, Peterson, 196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