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晚間,中國聯通(600050)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中國聯通關于混合所有制改革有關情況的專項公告》。不過,晚上8時30分左右,這份公告卻從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以及Wind資訊平臺“消失”。 一直到17日凌晨,聯通又公告稱“因技術原因,公司已申請繼續停牌。公司將在三個交易日內披露非公開發行預案和其他相關文件并復牌。”
聯通混改的消息,從一年前就“猶抱琵琶半遮面”;到如今,各方投資協議雖已簽署,發布公告卻還是“千呼萬喚未出來”。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操盤者雖然慎之又慎,但仍然可能忽略了某個未知的關鍵要素,遭遇不知哪里來的阻力或質疑。但愿這只是“技術原因”。
從公開信息看,有人指責定價(停牌價7.47元,增發價每股6.83元)太低了,讓幾家互聯
網大佬撿了便宜;有人擔心新進入的戰略投資者BATJ各懷己意,只想自己的業務搭便車,聯通自身很難真正由此融進新業務(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支付等);還有人質疑“核心員工”持股計劃惠及面太窄,甚至由于引入市場機制還可能由此帶來裁員,將產生不穩定因素等等。
的確,中國聯通不是普通企業,更不是一家可有可無的企業,牽一發而動全身,操盤者理當周全,再周全。
不過,如果從更大的視野來看,我們認為人們的這些擔心,雖然不能說沒有必要,但也是過于短淺。從歷史角度看,1993年,國務院決定由機械電子部、能源部、鐵道部聯合發起創立聯通的初衷,就是為了打破行業壟斷。到2008年,聯通與網通重組,決策層本想利用3G牌照發放和三大電信業務重組的機會,給行業壟斷再上緊箍咒。但囿于體制因素、政策因素和國企自身局限,20多年下來,改革與當初的目標仍相距甚遠。
再從通信技術發展和行業競爭的格局看,遭遇互聯網和新媒體(TMT)蠶食的電信行業,傳統業務盈利能力早已今不如昔,尤其是聯通的幾項主要指標(ROA,資產回報率只有1%左右等)在三大電信公司中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此番國企混改首選中國聯通作為試點,按照中央的想法,核心還是要通過引入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戰略投資者,再造國企的活力和競爭力。
因此,放在歷史和行業競爭的時空中,放在深化國企改革亟待破局的角度看,當下的中國聯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緊迫性高于安全性,戰略選擇優先于技術路徑,公司治理機制變革的價值大于業務突破的可能,企業活力的激發遠比大鍋飯式的公平更重要。總之,混改帶來的制度變革收益大于股權出讓價格高低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聯通混改是5年來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標志性的一步。這一步邁不出,僵局難破。
放在10年后看,今天能夠順利完成混改就是最大的勝利。
我們注意到聯通那份發出又收回的混改“專項公告”,比較詳盡地告示了戰略投資者選擇、募集資金用途、未來公司治理機制、市場運營機制、企業人才激勵機制等混改的總體思路和操作辦法。其中在公司治理結構及機制設計上,有這么一段表述:“中國聯通堅持在黨的領導下,以董事會治理為核心,市場化運營為原則,擬通過本次混改形成多元化董事會和經理層,以及權責對等、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治理機制。堅持同股同權,依法保護各類股東產權,讓參與進來的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有話語權,按照章程依法行使決策權。”
這段文字不能不說是“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第一次比較具體的闡述。
從這個意義上看,聯通就是一塊試金石。成敗要經過市場的檢驗,得失要由投資者來考量。
對于大多數國有企業來說,混合所有制改革也許不是萬能的,但不改肯定是沒有出路的。我們要給混改之后的新聯通一個機會,讓新聯通試一試,讓新聯通飛一會兒,再做判斷不遲。
來源/企業觀察報
編輯/錢馨瑤
·END·
原創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