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無戒說,并不是所有重男輕女的家庭都有個不懂事的弟弟,有些弟弟越是被重視,越是能體會姐姐不容易。她在新書《余溫》中塑造的王子這個角色就是如此,從小到大不被父母待見,但是弟弟卻很懂事,這是她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的唯一的溫度。
如若弟弟恃寵而驕,父母不待見姐姐,弟弟也跟著煽風點火,就會導致姐姐跟原生家庭脫節(jié),只想逃離,逃得越遠越好。
這種問題沒辦法定論說一定會怎樣,只能說,攤上什么樣的情況,就用什么樣的方式對待,說到底只有一句話:你只有繼續(xù)活著,才有可能活得更好。
下面這位讀者的遭遇雖跟《余溫》中王子的遭遇不太一樣,但也有個體諒她的弟弟,我們一起來聽聽她的故事。
在朋友面前,我?guī)缀鯇ξ业募彝ケ芏徽劇S械呐笥阎牢业脑庥?,他們會照顧我的感受,我不說,他們也不會問。不知道我的遭遇的朋友,問了得不到回應,也就不問了。
如果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我肯定會跟別人提及,因為親情也是一種正能量,傳遞出去能影響別人。但事實卻是,我沒有幸福的家庭,我不想整天像個怨婦一樣抱怨我的家庭有多糟糕,這會讓我不舒服,我也不想讓別人因此同情我,畢竟,在有些問題上,人與人的感受并不相通,無法感同身受。
我之所以跟您講,因為網(wǎng)絡是個相對陌生的地方,我看過您很多文章,很喜歡看不同的人給您留言,反正發(fā)出來也不會指名道姓,我覺得很好,我找到了可以傾訴的樹洞,您也有相應的素材可以寫文章,蠻好。
我的家庭,簡而言之就是重男輕女,沒有過這種經(jīng)歷的人,這輩子都無法體會那種感受。尤其在童年時期,父母不抱你,不看你,當著你的面對弟弟好,輪到你時就大聲呵斥,這肯定會留下心理陰影,肯定會讓你建立一種錯誤的生活邏輯,要么會恨,要么會懷疑否定自己。
我很早就離開家打工了,在外面浸泡的那些年,因為暫時擺脫了父母的白眼,所以多多少少修復了部分傷痕。后來或許是因為有“找回缺失的愛”的執(zhí)念,所以我自作主張結婚了,父母沒反對,相反還很支持,讓我一度感覺詫異。
結婚后沒多久,我就明白父母為什么會支持我了,因為在他們看來,我成了家,他們有了女婿,就會有一個固定的搖錢樹,有一天甚至直言不諱說讓我們夫妻倆操辦弟弟的婚事。
每次他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弟弟都會護著我,說我有多不容易。但是我爸媽卻視若罔聞,直接繞開他對我下命令,還總是偷偷摸摸問我老公要錢。
我婆家一家都是老實人,比較愛面子,但凡我爸媽開口,即便他們很抗拒,但還是會乖乖給錢。等到我發(fā)現(xiàn)以后,我決定離婚,因為我不想讓我的原生家庭拖累他們一家人。
我爸媽再一次對我表示了支持,目的昭然若揭,就像我媽說的原話:“離婚別要錢,要房子,送給你弟做婚房!”
他們把離婚當成了一場交易,一門心思要犧牲我成全弟弟,從始至終都沒有在乎過我的感受。這時候,我內(nèi)心深處生出了報復心理,嘴上答應按他們說得做,轉過頭就直接凈身出戶離婚了,因為在我看來,他們真的是窮瘋了。
接下來發(fā)生的事很鬧騰,我爸媽直接前往我的住處,要求我回到婆家要房子。我沒再忍,打開門跟他們吵了起來,驚動了很多鄰居,看熱鬧的人聚在門外說什么的都有。我爸媽也愛面子,人越多他們越是口不擇言,見我一直不妥協(xié),最后說要跟我斷絕關系。
我巴不得跟他們斷絕關系,當場收拾東西要走。他們伸手撕扯我的行李時,被我弟弟攔住了,他催我快走,走得越遠越好。
后來聽弟弟說爸媽很惱火,回家之后還把他痛罵一頓,揚言要再次找到我,他一直阻攔,反復說我有多不容易。
他說我們那個家庭有很多問題需要被矯正:“講道理講不通的時候,只能狠下心。他們對你不好,你應該狠下心。至于我,反正他們還指望我養(yǎng)老,不會對我狠心,我會慢慢跟他們講和,家里的事你就不要管了,如果有一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了,我再接你回家。”
弟弟是話讓我有了繼續(xù)活下去的動力,不瞞您說,如果我弟弟也不懂事,我或許早就沒有生的希望了。他說得沒錯,有些問題必須被糾正,不能一錯再錯。我不想對父母薄情,但是沒辦法,我不薄情就會被算計。但愿真如我弟弟所說,有一天我爸媽會想通吧!
看了那位讀者的留言,我反復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她的父母,以及其他有同樣問題的父母,腦子里到底在想什么?現(xiàn)如今接收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他們難道沒有看到過“子女被原生家庭傷害”的案例嗎?像《都挺好》《歡樂頌》之類的電視劇,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嗎?這些案例難道無法引導他們反思嗎?
想的時間久了,答案也就出現(xiàn)了。我試著把自己帶入到那位讀者父母的立場,結合她的成長經(jīng)歷,結合我對不同人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事實:有些父母是接觸不到我前面提到的那些題材的,因為在他們看來,那種都市題材離自己很遙遠,他們更愿意看一些認知范圍內(nèi)的東西,加上大數(shù)據(jù)的個性推薦,會使得他們始終接觸不到新的觀念。
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他們的認知有限,又長期生活在一個信息相對閉塞的環(huán)境,周圍又沒有人向他們傳達新的觀念,這就會使得他們一直堅守從小到大建立的觀念,如果中途沒有特別大的觸動,重男輕女的父母會一輩子重男輕女,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想過另外一種可能。
基于這個事實來講,那位讀者接觸了新的觀念,她本身的遭遇也使得她不認同父母的觀念,在她看來,如果按照父母標準生活就會死翹翹,擺在她面前的路好像就只有逃離。
至于她逃離之后,父母是否會因此寒心,我不敢斷言。我只知道,人生有很多岔路口,我們終歸要選擇一條路去走,至于是犧牲自己還是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取決于你想要什么,你想活成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