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01
村上春樹有句話說:“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動規范:做自己該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這句話有道理,但也不是絕對的。理想每個人都要有,至于崇高與否,因人而異。空談“人生不需要理想”的人,自己本身就有理想,并且已經實現了,所以才會站著說話不腰疼,這種人的話可以參考,但不可盲信。
等你實現了理想也可以說人生不需要理想,但在此之前,還是讓自己有理想比較好,就像上午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句話:“盼頭是支撐人類生活的剛需。”讓自己內心有個希望,有個盼頭,都可以算作是理想,有了這些,我們才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至于行動規范,每個人也都要有,不過并非完全是村上春樹所說的“做該做的而不是想做的”,我們不該把“該做的”和“想做的”完全分開,否則不管執著于哪一方,都是偏執的。
“想做的”是理想,“該做的”是現實,理想可以跟現實相結合并做出調整,但不可完全服從甚至淹沒于現實,否則人就成了機器,沒有情感,沒有希望,人生就失去了意義。
感情方面的事也是一樣,不能只是“想嫁給誰”,也不能只是“該嫁給誰”,二者不是非此即彼,只要你愿意,就可以結合在一起。就像朋友小薇所說:“經歷了兩段失敗的婚姻之后我才明白,女人對待婚姻不能一意孤行,否則,你不考慮現實,只是憑感覺去選擇婚姻,很容易一直錯,離婚也不會為真愛讓路!”
02
所謂“離婚是為真愛讓路”,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總結”,有的人離婚以后嫁給了真愛,明確了這個事實以后,回頭去看,才說離婚是為真愛讓路。
第二層含義是“信念”,有的人為了下定決心離婚,堅信離婚是為真愛讓路,至于是否會實現,暫未可知。
小薇在結束第一段婚姻之前,也堅信離婚是為真愛讓路,后來之所以沒能實現,再一次嫁錯了人,是因為她只有信念,沒有切實可行的行動。
“信念和行動”,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理想和現實”。她堅信離婚后可以遇到真愛,想要得到這種結果,但是卻并沒有圍繞著這個結果做任何準備,只是寄希望于命運的垂青,覺得自己已經經歷過失敗的婚姻了,老天沒理由不可憐她。
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婚姻,大概率會失敗。就像很多人對待錢的態度一樣,做夢都想發財,但卻得過且過,試問這樣怎么發財?指望天上掉餡餅?就算天上真的掉餡餅,別人做了迎接的準備,你什么準備都沒做,餡餅也落不到你手中。
小薇就是如此,認為第一任丈夫是渣男,于是堅決要離開,結果再婚嫁給她認為比前夫好的阿正以后,卻發現“真愛還不如渣男”。
她認為前夫是渣男,是因為前夫背著她愛上了別人。她認為真愛還不如渣男,是因為她不僅遭到了背叛,而且沒錢花:“我前夫只是感情方面的渣男,生活上倒是沒有虧待過我;而我再婚嫁的真愛,在各方面都很渣,真的還不如我前夫。”
她之所以再婚嫁給阿正,是因為她純粹只是憑感覺做判斷,覺得前夫可能是因為有錢才渣,覺得阿正這種沒錢的男人,應該會老實本分。結果卻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她再一次看走眼了。
她不想接連離婚,想要守住第二段婚姻,于是就說各種話提醒阿正回到他身邊,說真愛還不如渣男,說希望他能重新回到她認定的“真愛范圍”中去,結果卻被阿正嘲諷:“想離婚就直說,想跟你前夫復婚就直說,別兜圈子,也別指桑罵槐,我就是我,以前什么樣,現在就什么樣,是你自己非要嫁給我,又不是我非要娶你,你有什么資格說我不如渣男?”
看不到希望了,她只好再次離婚,這時候才開始停下來反思,才有了她前面提到的那種覺悟:“我應該先明確自己的需求,然后結合自己的需求去選擇婚姻,這樣的選擇才相對靠譜。”
03
周國平《思想的星空》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復雜的環境中求生存和發展,一個人或走向世故,或走向智慧。世故是犧牲高貴的靈魂去適應環境,智慧是適應環境來保護高貴的靈魂。”
這其實也是有關理想和現實的問題,智慧也好,靈魂也罷,都是偏理想的東西;世故和環境則是偏現實的東西,我們不能為了適應現實而丟掉智慧,也不能只有智慧
小薇在經歷兩段婚姻以后所總結的道理,其實就是把理想和現實結合在了一起。有這種覺悟不難,難的是能否貫徹落實,這時候就需要用到“自律”。
一個人在情場失意的時候,腦海中有了“這樣做可以,那樣做不妥”的模糊概念,不能視而不見,應該要求自己進一步挖掘和明確,列舉出該做的事,想做的事,然后綜合去判斷該做的是否想做,想做的是否該做,確定以后要求自己去執行即可。
比如小薇,她想嫁對人,想要婚姻幸福,但這并不等于說她隨便找個人結婚就可以如愿,而需要在選擇婚姻的時候判斷跟誰結婚更容易實現愿望。她對感情有原則,對錢有需求,選擇婚姻的時候就不能忽略這兩個她認為比較重要的點,重視了才不會出錯。
自律不僅是一種自我要求,同時也是一種智慧,一種能力,不具備的時候可以去學習,不要只是羨慕別人活得輕松,不要總是埋怨自己活得不幸,事出皆有因,你跟別人之間必然有差距,其中一種最重要的差距就是自律,你能認識到并且學習貫徹落實了,你也可以活得很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