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01
《論語》:“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安詳舒泰,卻不驕傲凌人;小人驕傲凌人,卻不安詳舒泰。有關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孔子提到過很多次,其中的關鍵都繞不開“仁”“德”“禮”三個關鍵,是對做人規則的規范。
雖然說他的觀點可以認作是從他的主觀角度出發,但放到現實中去檢驗,是說得通的,千百年來,向善一直占據主導,說明值得繼續堅持。當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詮釋,但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向善,既能管好自己,又能跟別人和睦相處。
單純講人的話,其實就這兩件事,個體和群體,自己向內應該怎樣做人,向外應該怎樣與人相處,把這兩個關鍵弄明白了,在做人方面基本上就沒有什么問題了。
回頭去看《論語》中那句話,拋開君子和小人不說,單就“泰而不驕”和“驕而不泰”兩種狀態而言,應該沒有人會喜歡后面一種狀態,不僅自己不行如此,也不想身邊人如此。但為什么還是有人會驕而不泰呢?簡單來說就是活得不用心,看待問題太片面,太局限,就像下面這個女人談及她的家庭時所說:
『自從我嫂子嫁到我們家以后,總是跟我媽吵架,因為我是跟爸媽一起住,每次她們吵完架之后,我媽都會說我嫂子的壞話,所以我傾向于認為是我嫂子不對,認為是我嫂子在欺負我媽。
我哥不這樣認為,讓我很費解;我爸不這樣認為,還總是說我媽事兒多,更讓我費解,我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胳膊肘往外拐。
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自認為自己已經是大人了,于是就鼓起勇氣問我爸為什么不護著我媽,為什么要跟我哥一起縱容我嫂子,我爸說我的理解有問題:“你哥沒有錯,男人護妻才是好丈夫,你只是聽你媽說是你嫂子欺負她,實際上恰恰相反。你可能覺得我的話自相矛盾,認為我作為丈夫沒做到護妻,其實不是,我三番五次糾正你媽的做法,是為她好,我可不想她給晚輩樹立錯誤的榜樣,否則一家人鬧得不開心,到頭來得不到晚輩的善待,會很糟糕。”
就在我似懂非懂慢慢消化的時候,我爸接著提醒我:“你以后結婚也要選擇一個懂得護妻的男人,只要你沒有錯,男人就該護著你,尤其是要護著你不被他的家人欺負,否則就談不上愛你,就算不上好丈夫?!?/span>
等到我之后接觸婚姻的時候,終于明白了我爸那番話的深意。人活著要懂得轉換思想,要懂得換位思考,同樣是婆婆,自己的母親不是好婆婆不能不當回事,否則日后自己遇到了惡婆婆會吃不消。』
02
前面那個女人所要表達的觀點其實很好理解,從父母子女的情感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有私心,可以認為自己的父母怎么都對;但是,結合現實把父母當成人去看待,對錯應該分清,只有這樣才能在跟其他人接觸的時候去衡量對錯。
誠如尼采在《曙光》中所說:“一些妻子經常四處炫耀丈夫或兒子的地位,并將其作為個人資本,她們好像是在談論事情與知識,事實上卻是在炫耀個人極其強烈的占有欲。”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父母存在這種問題而不當回事,像前面那個女人的母親,她之所以喜歡找媳婦的麻煩,是因為她認為自己的兒子了不起,認為媳婦配不上自己的兒子,這其實就是在炫耀占有欲,因為了不起的并不是她本人,本該安分守己的她非要橫亙在兒子和媳婦之間,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所以被針對也無可厚非。
不光是前面那個女人,其他人也應該對此心知肚明,如果你母親扮演婆婆的角色時存在問題,你要做的不是盲目袒護,而應該結合自身去思考自己在婚姻方面是否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多了一個規則,之后選擇婚姻的時候就可能少犯一個錯誤。
03
“君子泰而不驕”的道理如果從始至終貫穿一個人的生活,當然可以避免很多錯誤。問題是,這種主觀認知層面的東西,我們不是生來就懂,需要通過吸收運用加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如此才能對我們有用。
這個道理包括其他道理,當然是越早明白越好,早一點學會規范自己的行為了,就可以少犯錯。而如果沒有早知道,就只能在犯錯之后修補檢討,總之要想活得好,該明白的道理早晚要明白,否則你的人生就會缺少正確的指導思想。
就像尼采談論“天才”時所說:“所謂天才,是指擁有一種獨特的意志,或可以持之以恒行動的人??偠灾?,就是那種擁有相當強的意志并始終向著高處的目標前進的人。”
我們可以不把他的話當作教條,但我們需要有指導我們前進的規則,有規則才有所謂堅守,否則你空口說堅守,堅守什么呢?多多少少要給“有所為有所不為”劃定一個范圍,填充一些內容。即便是人到晚年了,仍然要這樣做,要明確應該怎樣活并堅持去做,才算得上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