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樹林所有的樹木落光了葉子,“藏”在鬧市小樹林,被一些人戲稱為“潛伏”著的這個農村“集市”,露出了真容。
不知從何時起,這里成為周邊農村人的“集結號”,自然形成的擺攤“市集”,也成為深受市民喜愛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
因為這里,能買到地道村民自家種的蔬菜,地里挖的新鮮野菜,自家土雞蛋和鴨蛋等。
阿兮隨意在小樹林走了走,幾乎每棵白楊樹下,都有農村人擺的地攤兒,看上去頗有融入自然的味道。
大買賣沒有,基本是農民最愛的三蹦子,這一輛,那一輛的,面前擺的農產品也比較簡單。
看這位大哥,只擺了十幾棵已經剝成菜心的大白菜,旁邊一袋子是鄉下新挖的薺菜,已經擇好弄干凈。放在保溫箱里的蘑菇,攤主說是自家大棚里種的。
這位農村大爺告訴我,他家里扣了七分地的大棚,一年也能收入個三萬兩萬的,比種莊稼合算多了。
我問他為啥不多弄點地?大爺笑說:“年紀大了,多了忙不過來,就這七分地,一年忙忙活活夠吃夠喝,就很好了。”
我看到大爺賣的西紅柿跟超市不一樣,切開后汁水直流,明顯熟透了。
這位農村大媽,竟然是阿兮同鄉鎮的老鄉,聽著家鄉話分外親切。
看我拍照,大媽問能上電視不?我說上新聞可以不?大媽說:“那感情好。我在村頭水塘邊養了一千多只鴨子,每天下很多鴨蛋,把我快愁死了。能幫我宣傳宣傳,賣點鴨蛋不?”
不得不說,現在的農村大爺大媽,很能接受新生事物,不再像原來那樣只會等販子上門收了。
大媽大爺們,也知道創自己品牌,還印著了自家農家有機生態園的名片,不知道是不是大媽的兒女幫她想出來的?
怪不得城里人也喜歡這里,確實能與農民直接對接農產品,比超市更靠譜。
紅衣服紅帽子紅圍巾的大媽,擺攤一上午,終于開市了。賣出一塊三毛錢的鬼子姜。
買家說抹掉零頭吧,大媽一臉為難,說:“1.5元一斤,統共一塊三的東西,咋抹?”買鬼子姜的妹子也是哈哈一笑,我猜一定也是來自農村的妹子,知道農村大集上,老農就愛這樣砍價,才叫熱鬧呢。
這位大爺老遠招呼我給他拍張,旁邊的大姐笑得像朵花。
勤勞質樸的農村人,冒著零下的寒風擺地攤,如此辛勞,卻也是心底陽光,樂觀豁達。
這,也是我如此深愛農村的原因。這種簡單的快樂,在城市很多人臉上,已經找不到了。
賣自家鹵制豬頭肉的大姐。在阿兮老家,豬頭肉可是城市鄉村都愛吃的一道葷菜。拍個黃瓜一拌,或者切點大白菜心涼拌,都是地道下酒下飯菜。
一個小小的三輪車上,放著鋁合金制成的賣貨案板,車廂板放下,就成了貨架。這樣的小買賣,干好了一年都不少收入。按照大姐的話,比種地肯定強。
鬧市里的樹林集市,成為連接城市與鄉村的紐帶,在自然溫馨和諧中,帶給人內心的平和寧靜。城市朋友,這樣的自然市集,你喜歡嗎?
農村農民農業,民諺民俗民風。歡迎關注阿兮隨筆交流互動,為您分享農村事,共同探討三農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