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不確定性”可以說是人們無數次感慨的概念,但當不確定性來臨的時候,我們依然會措手不及。
在電影屆更是如此,電影節失約、電影延期成為常態……更多的不確定性籠罩在整個電影圈子上。
但是,在眾多不確定性之下,每年夏天的這個時候,都會有一幫年輕人自發地集結到西北邊陲城市西寧,為的是將最純粹的電影和電影人確定性地聚在一起。
2022年,FIRST青年電影展已經舉辦了16年。對這個年輕的獨立電影節來說,16年的時間足夠凝結起屬于它的創作者、影迷,更能形成專屬于電影節的特征。這一點,在新一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獲獎名單中,我們依舊能強烈感知到屬于FIRST電影節的印記。
昨天,第16屆FIRST青年電影展頒獎典禮正式落下帷幕。今年的影展為期8天,競賽單元的14部劇情長片、5部紀錄長片和22部短片在西寧被呈現在觀眾面前,十一大獎項也有了最終歸屬。
·最佳短片榮譽推介:《南方午后》
·導演:藍天
藍天導演的作品《南方午后》獲得最佳短片榮譽推介。
《南方午后》整部影片描述的是讀不懂漢字的父親正試圖了解女兒們的成長心事。在父親與兩位女兒的“博弈”中,“異鄉人”的身份或許讓他們疏遠,但親密的愛意依舊在對話中生長。影片劇情短時間內多次反轉,人物之間的情感關系在數次互動后最終釋然,讓整部電影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足夠豐富。
在現場藍天真摯感謝所有支持自己的人,“我們都知道現在對我們的世界來講,是寒冷而漫長的冬天。但在FIRST,我們感到溫暖,希望在一切有電影的地方,太陽都能照常升起。”
·最佳動畫/實驗短片榮譽推介:《盤中餐》
·導演:謝承霖
謝承霖的作品《盤中餐》獲得最佳動畫/實驗短片榮譽推介。
整部電影以清晰明確的表達意圖,搭配生動有趣的表達形式,從自救到互害,揭示出了人性欲望的某些本質。
·一種立場:《不要再見啊,魚花塘》
·導演:牛小雨
牛小雨執導作品《不要再見啊,魚花塘》獲得了“一種立場”榮譽推介。
影片對時空邏輯的大膽打破,構建出了一個真實與幻想、懷念與留戀、生者與逝者共同存在、共同歌舞的空間。家中的奶奶也得以和記憶中的故人們重逢,所有人一起迎來了一場盛大的告別。 其實,這可能并不是告別,這是奶奶的一場夢,在夢里,大家永遠在一起了。
導演牛小雨分享:“我希望將這部影片帶到每一位觀眾面前。不要再見啊,我們永遠在一起吧。”
·最佳紀錄長片榮譽推介:《義烏闖客》
·導演:楊皓
楊皓執導作品《義烏闖客》獲得最佳紀錄長片榮譽推介。
影片中的源頭哥是一位在義烏拍攝短視頻帶貨的“草根導演”。與義烏當地主流的“9.9元,包郵到家”短視頻風格不同,他懷揣著成為“中國抖音屆周星馳”的夢想, 立志要通過短視頻展現中國小人物的精神世界。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理想的藍圖在資本的大肆入侵下幾近渺茫。彷徨之下,他重啟了一條尋覓之路。在精神追求與爆單變現的徘徊之中,電影剝開了炫麗表象和刻板偏見,而是關注生活浪潮里的普通人,對他們的沉浮命運進行紀錄。
·最佳編劇榮譽推介:《時來運未轉》
·導演/編劇:王赫澤
王赫澤憑作品《時來運未轉》獲得最佳編劇榮譽推介。
電影劇情完美適配了片名《時來運未轉》,在一次次反轉之后,故事以極富力量感的結局將故事收束,影片中的夫妻二人決定逃出小鎮避避風頭,在林場的盡頭呆坐在雪地上,漫天的神仙從天上飄過……導演用不急不緩的敘事步伐,講述了一個既有現實殘酷,又有幽默戲謔的現實題材志怪故事。
導演王赫澤分享到:“這個劇本從15年開始創作,經歷六年的時間,FIRST給予的鼓勵,更像一束光照亮著我。”
·最佳藝術探索榮譽推介:《街娃兒》
·攝影:黎佳能
劇情長片《街娃兒》的攝影黎佳能獲得最佳藝術探索榮譽。
評委會認為,黎佳能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用精確的光線、色彩和構圖,表達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呈現出當代小鎮的整體蕭索和局部繁榮。畫面高效地服務于敘事,為人物的掙扎和糾結提供了絕妙舞臺。
·最佳演員榮譽推介:金巴
·影片:《一個和四個》
演員金巴憑《一個和四個》獲得最佳演員榮譽推介。
金巴在電影《一個和四個》中,先以近乎獨角戲的方式承擔劇情的演繹,后在極致緊繃的人物互動間保持張力和定力。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保持了人物塑造的延續性。
金巴在領獎時表示:“我是一個沒什么人認識的演員,除了偶爾演戲,大部分時間我在放牧,但我會像放牧一樣認真演戲。”
·最佳演員榮譽推介:艾麗婭
·影片:《何處生長》
演員艾麗婭憑《何處生長》獲得最佳演員榮譽推介。
艾麗婭在《何處生長》中利用有限的表演時長中,將人物身上那被時代和自己共同刻下的偏、執、孤、怪詮釋得極具感染力,令人信服,也令人同情。
·評委會榮譽推介:《街娃兒》
·導演:那嘉佐
那嘉佐執導作品《街娃兒》獲得評委會榮譽推介。
影片以北上廣的遷徙潮為背景,故事聚焦于2000年初一群想離開卻沒有離開家鄉的年輕人,依托最真實的市井面貌,一步步深入該類人群的內心世界,探討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和生命體驗。
青春、迷茫、暴力、債務、離不開的父親、觸不到的愛情……評委會認為認為那嘉佐以成熟的創作和制作路徑,勾勒出當代小鎮街頭的江湖風云,以及其中蕓蕓眾生的生活與命運。
·最佳導演榮譽推介:久美成列
·影片:《一個和四個》
導演久美成列憑作品《一個和四個》獲得最佳導演榮譽推介。
評委會認為,導演久美成列在拍攝過程中,不甘被歸類為某一種創作脈絡,在故事中融入大量在地的和普世的元素,并以完備成熟的敘事組織起來,形成了一種穩健基礎上的叛逆和探索姿態,體現出沖破地域、民族等固有界限的可能。
·最佳劇情長片榮譽推介:《一個和四個》
·導演:久美成列
久美成列導演的作品《一個和四個》成為昨晚first電影節的大贏家,成功獲得了最佳劇情長片榮譽推介。
《一個和四個》改編自藏族作家江洋才讓的同名短篇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發生在青藏高原的荒誕寓言故事。暴風雪即將來臨,護林員的木屋闖進三名不速之客,他被卷進一件真相不明的盜獵案件。
該項榮譽由本屆主單元評委會主席章子怡頒布。評委會認為,蘊藏在平靜場景中的強大沖擊力、凌厲而不乏精巧的節奏鋪排、預期之外合理之中的聲音設計。作品將膨脹的人性同時置于極端逼仄的人造空間和廣袤無垠的自然空間之中,探索人性的邊界所在。
不一樣的FIRST,卻年年有所傳承
創辦16年來,FIRST以電影節的形態介入中國青年電影事業,對自己的定位也非常清晰,就是重點發掘電影人處女作及早期作品的發展方向。
FIRST青年電影展創立于2006年,但在創立之初,因為資金、場地、人員等因素,一路走得風雨飄搖。
2011年落地西寧,正式更名為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評價體系也更趨專業。2012年增加長片進入主競賽單元后,經過7年的系統發展,選片覆蓋超過53個國家/地區。
無論是今年最終的獲獎名單,抑或是往年在FIRST青年電影展脫穎而出的作品和電影人們,“小眾”和“新銳”總是他們共同的特征。
一直以來,FIRST青年電影展就致力于推廣青年電影人早期作品,持續為業界推出極具價值的新銳導演,忻鈺坤、畢贛、文牧野等一系列青年導演都曾收到過FIRST電影節的青睞。
在官方簡介中,FIRST青年電影展這樣形容自身:FIRST是處女作,是競技場,是實驗室,是青年電影文化的集散地,以電影節競賽形態淘洗推選冒險家、狂熱派和頑固分子。這里有屬于一個電影節的記憶力,價值觀以及榮光。
的確,在今年上半年全國多地因疫情反復導致各種電影線下活動取消以及影片延期的大背景下,走過16歲的FIRST青年電影展是第一個如期舉辦的大型電影節展活動。
可以說在這里,新一代電影創作者們依然在奮力打開接收信息的窗口,對即時發生的生活與情感予以回應,也可以說年輕的電影人們正在成為中國電影節的生力軍,而那些被冠以“小眾”特性的電影作品,也在每年夏天如期釋放出自己的能量。
“當燈光暗下的時候,電影在你們眼前。當燈光亮起的時候,電影在你們心里。”
在我眼中,無論是已經落幕的FIRST青年電影展,或是后續國內更多的電影節,舉辦的意義更多不在褒獎,而是一種進行中的狀態,代表著對中國電影產業輸入新鮮血液和產生貢獻一直在路上,關于電影未來的種種,仍在許多人眼前,也在更多人心里。
PS:嚴禁私自轉載!轉載或者合作,請聯系作者
xkxike@qq.com
溫馨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