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影片修復版在國內影院重映,就像一份特殊的兒童節禮物,喚醒了我們少年時代的記憶,潤物無聲的將一陣清涼微風吹進每個人心里。
電影重映的海報主題和文案里都是“載夢飛翔”“點亮勇敢““呼喚美好”等等,大致想將所有與童真、美好相關的詞都用來形容這部作品。
事實上,宮崎駿的電影的確處處透著善意和溫情,他教會我們在成長中保持純真、在前進中勇敢追尋,《天空之城》尤其如此。
少年巴魯是礦山上一個小小打工人,但也擁有飛上天空的小小夢想,有一天他看到從天而降的少女希達,毫不猶豫救下了這個像“天使”一樣的姑娘。
希達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少女,軍方、海盜和穆斯卡帶領的神秘組織都在抓捕她,逃亡途中她不幸從一艘空中商船落下,這才遇到巴魯。
后來我們得知少女是隱匿的天空之城“拉普達”的后裔,她身上帶著祖先繼承下來的飛行石,這塊小小的石頭不僅能賜予人飛行的能力,還是開啟失落之城拉普達的鑰匙。
巴魯的爸爸曾經拍到過拉普達的照片,但因無法證明它的真實存在,他在眾人的質疑聲中抱憾離世,巴魯從此也有了一個找到天空之城的愿望。
即便知道希達在被追殺,巴魯依然帶著她從礦山里逃出來,帶著她脫離從軍方的牢籠乘上海盜船,奔向那座遠古的傳說之城。
而這對少年少女的冒險旅程在悠揚音樂和純凈畫面的加持下愈發蒙上了一層“奇幻”面紗。
當兩個人乘著的風箏輕盈飄落在拉普達的草坪上,隨之揭開那座神秘天空之城的全貌,遠古的建筑和物種、保留完好的自然生態、外形威猛而內心細膩的機器人園丁……
電影中人物的情緒也總是隨著動作奔涌而出,奔跑時是衣角飛揚的、擁抱時是滿含笑意的,狠狠表達關切是手忙腳亂的……
我們能從行為和語言里清晰感受到巴魯、希達的單純勇敢,海盜婆婆的豁達、海盜們的憨實,莫斯卡的野心和軍官的貪婪……
然后心生感慨,能夠在影院大銀幕重溫宮崎駿經典也算是有生之年的幸事吧。
童話是屬于孩子們的狂享盛宴,而宮崎駿的童話世界屬于“從1歲到92歲的所有孩子”。
《天空之城》之于每一個觀眾都有不同的成長感悟,而它之于吉卜力同樣意義非凡。
我們都知道《天空之城》是吉卜力工作室正式成立后的第一部動畫長片,此前宮崎駿已經同高田勛、鈴木敏夫制作了大獲成功的《風之谷》。
鈴木成立吉卜力后決定將《風之谷》的收益用于紀錄片《柳川堀割物語》的拍攝,但隨著項目進展資金愈發不足,他便請宮崎駿再拍攝一部動畫電影,然后才有了《天空之城》。
影片故事來源是宮崎駿兒時的一個創意,雖然他在創作之初預想到巴魯這類勞動者身份的主人公對觀眾吸引力較弱,但他仍想完成這個少年英雄為了夢想而不斷拼搏的冒險故事。
而宮崎駿之所以成為影響數代人的動畫大師,正是在于他始終堅持用動畫傳遞傳真美好的信念,從不向所謂的市場喜好妥協。
他也有能力化簡單為深刻,在平凡小事中注入人與自然、現實與理想的思索,讓我們在溫馨童話里學會成長必備課題。
《天空之城》中,巴魯也曾揣著三個金幣悵然若失,不知所措,在海盜婆婆的開解下他終于堅定了自己的目標。
這段劇情折射在宮崎駿身上,或許象征著他在物質追求與堅守理想間的選擇,而映射到現實之中,又像在詰問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執著追求如何能用三個金幣衡量?
另外,《天空之城》所要表述的主題也在小小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中實現了深刻升華,被逼至絕處的希達對穆斯卡說:
“讓根扎進土壤,讓風吹過枝頭。陪伴種子度過寒冬,看著鳥兒唱歌春日。這是岡多亞山谷之歌。無論擁有多少可怕的武器,若是離開了土地,人終究無法生存。”
保存著先進文明的拉普達,漂浮于天空數百年,它擁有人人心向往之的寶藏,就像藏于人們內心深處的一座秘密花園,保存著無數不為人知的或美好或殘破的記憶和往事。
而希達對穆斯卡發出警示“若是離開了土地,人終究無法生存”,何嘗不是在說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根植土地”、有所依托。
又何嘗不是在說人也要有信仰,我們心中若是沒有理想,如果沒有一個指引前進的風向標,那么所有高高筑起的野心城邦終究會傾頹,崩塌,幻滅,消亡。
PS:嚴禁私自轉載!轉載或者合作,請聯系作者
xkxike@qq.com
溫馨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