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部電影,從開拍時,它的一舉一動就能牽引國內國外各大媒體注意。
11月檔,特巧,這兩部電影還撞上了。
相信不必我說,你也知道是哪兩部電影。
一個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還有一部就是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
其實,在撞檔這件事上,這倆導演,就特別有緣分。
4年前,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與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11月檔狹路相逢,
4年后,馮小剛新作《我不是潘金蓮》與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又遇上了。
不過兩個導演,根本不care。
攤手。
前幾天,他們就在清華大學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談。
那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兩部電影。
“《我不是潘金蓮》”
電影講述了,一個很中國的故事——
農村婦女李雪蓮因為想生二胎,跟丈夫假離婚。
其實丈夫早就有了新歡,就等她生下孩子,賴賬。
李雪蓮找前夫理論。
前夫撂了一句話——
你結婚的那天晚上還不是處女呢!
你是李雪蓮嗎?
我咋覺得你是潘金蓮呢!
一下子這話就在小村子里傳遍了。
為了尊嚴,李雪蓮一狀把前夫告上法庭。
她就這么把狀,一級一級往上告,一路告到了北京人民大會堂。
這一告就持續了20年。
其實看上去,這個電影很像張藝謀早年拍的《秋菊打官司》。
倔強的農村婦女秋菊討個說法,向村長踢傷丈夫的事情提起復議并最終訴訟。
同樣是農村題材,同樣是反映現實,同樣是談論人情與法治。
馮小剛很明白,所以他做了一個創舉。
因此使這電影,剛出預告,就牢牢地吸引了人們的視線。
以往,我們熟悉的電影畫幅是
方的
方的
而它是……圓的
這就是馮導的別有用心。
為什么要用圓的畫幅?
一是“因為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個很中國的故事,講的是中國人情社會向法治社會過渡的過程,而且這故事只能發生在中國,這要在朝鮮,沒出村子就給槍斃了。”
二是“中國有段時間特別流行紀實電影,那時候都肩抗,跟著人在后面拍,特自由,但是這方式太多了。要一個改變,你不能老按一個方式拍電影?!?/span>
而什么東西很中國?
中國畫。
所以,馮小剛特意借鑒了中國南宋時期畫家團扇,
用“圓”這個寫意的方式來講述這個很中國的故事。
可以,這很馮小剛。
而一旦畫幅結構變了,構圖不能按照傳統的構圖方式,光線不能按傳統的方式拍攝,景別變化了,所有的細節也都變了。
自己摸索,難度很大。
但是,
影片獲得了高度贊譽。
看過影片的人都說——
“馮小剛回來了”
“《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
李安,
不得不說他是位偉大的電影導演。
直接點,如果我們用獎項來衡準——
在截至2013年的導演生涯中,李安共獲得三座奧斯卡金像獎、五座英國電影學院獎、四座金球獎、兩座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以及兩座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更是電影史上第一位于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禮上奪得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
李安總是給人無限的奇跡。
這一次,也不例外。
影片自開拍到放映,都能引爆話題。
因為這部電影所承載的技術,是電影史上從沒人做的事。
4K / 3D / 120幀
什么意思?
簡言之,以往我們默認格式是24/秒的拍攝和放映速度,而這一秒鐘的時間包含了120個畫面。
再簡單點,這是史上最逼真最逼真最逼真的電影。
很抽象。
再具體點。
你連一顆子彈上的灰塵,都看得清清楚楚。
最重要的是!
目前為止,全國只有三個城市各一家影院能放映4K/3D/120幀
北京 博納國際影城朝陽門店 票價230-320 人民幣
上海 SFC上海影城 票價150-200 人民幣
臺北 臺北威秀影 票價800 臺幣
也就是說,這么高逼格的電影,根本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的。
再看故事——
19歲的比利·林恩,在伊拉克與當地反對武裝進行了激戰,和戰友們大難不死、逃過一劫,
卻機緣巧合成為伊拉克戰爭中的國家英雄,
被邀請至感恩節全美橄欖球比賽的中場休息時亮相,
虛偽與真實,在一場超級碗演出中場表演上被同時點燃,
利益、親情、國家,深埋在內心的糾結被真實的放大在了眼前,
“一個人一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卻被他人反復窺探甚至歌頌”
相當意識流的故事。
但是,影片公映后,影評褒貶不一。
給出的好評不算多,給出的差評的不算少。
褒獎的大多都贊揚了李安改革派的新革命。
批評的都似乎有個共識,新技術似乎都要與史詩大片掛鉤,和如此不史詩的敘事片結合太過實。
更有評價言指——
為李安的嘗試感到高興,但是希望他下次不要這么干了。
這些評價,情理之中。
但是
怎么說,
如果這個世界由保守派和改革派組成的,那么保守派一定占了多數。
因為保守意味著安全,意味著有退路。那么占據安全的必然是多數,
改革則意味著有風險,意味著不安全,意味著沒有退路。
大家并不愿意為了那一點點的前進冒不安全的風險。
可是
這個世界的前進,恰恰是由那些改革派帶動的。
李安,就是這個世界為數不多的改革派。
其實按理說,作為拿過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人,李安無論從實力還是資歷都完全可以不去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但是他還是這么做了,
因為
“我已經62歲了,對新技術有點心急?!?/span>
他常用humbling一詞來容自己誠惶誠恐,還用英文直譯了成語“拋磚引玉”,
因為他希望更多的導演能加入探索的行列。
“畢竟一項新技術靠幾個人是很難推廣的。”
“我希望我們能有更多時間,有更多電影來探索120幀/秒,我自己會繼續嘗試下去。這項技術現在還是新生兒,電影誕生了一百多年,需要時間才能改變,希望大家多鼓勵,給一些機會?!?/span>
現在我們再看李安,其成就難以望其項背。
但是,這電影路,走得并不容易。
1978年,李安不顧父親反對,一意孤行報考了美國伊利諾大學的戲劇電影系。
從此,與父親關系惡化,近二十年,父親和李安說過的話不超過一百句。
而在畢業后六年的時間里,李安只是在劇組跑跑腿,打打雜,更無從談拍電影。
而那時候,李安已經三十歲了。
三十歲的李安甚至無法養活自己的家庭,每天除了待在家,看書,寫劇本,就是買菜燒飯帶孩子,等著妻子帶著“生活費”回家。
直到李安36歲,李安創作的劇本《推手》獲得臺灣政府最佳劇本獎,他才正式拍攝人生中第一部電影。
也是這第一部電影,不僅改變了李安一生,更改變了臺灣與美國電影史。
其實我很感慨,
如今,李安已62歲,馮小剛也已58歲。
在影壇他們已經是大師,
但是依舊謙卑地像個學生。
對于創新,還有著執著的思考,
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是這個時代的老人,所以他們比年輕人更努力地渴望創新。
也比年輕人更勇于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訪談中
李安說:把技術和故事擺在一邊,電影始終是觀察人的。
馮小剛說:導演是個動詞,你要去拍。
賈樟柯說:今晚我們沒有談商業和藝術的對立,沒有談IP,沒有談票房,你會發現電影能談的還是很多的,多一些這樣的夜晚,電影文化就出來了。
我說:情懷的確是個被說爛的詞,但是電影人心里不能沒有情懷,有情懷,才有心,有心,才有中國電影的未來。
那么,就套用李安導演訪談說里的一句話,
作為今天這篇文章的結語吧——
年輕的朋友們,加油。
(候鳥/文)
李安導演與馮小剛導演對談請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