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本該是一個屬于電影界的大年份,上世紀20年代的實驗電影影響了幾代國際電影人,而那也是中國電影的萌芽和初創期。因此,今年平遙國際影展的主題早早就被團隊敲定為——“致敬2020”。
之所以最初選擇向百年前致敬,平遙國際影展創辦人賈樟柯曾在采訪中說:“我們一直是滿懷期待,要一百年后,通過平遙國際電影展,向電影史的20年代、實驗電影的誕生致敬。”
但這個計劃被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停業的178天改變了電影行業的諸多局面,也給影視從業者帶來全新的思考。作為國內電影行業復蘇之后舉辦的平遙國際電影展,要對疫情這大半年來的種種做出電影的回應。于是,今年的平遙國際電影展主題變成了“電影,從來不是孤城”!
從致敬初衷到“電影,從來不是孤城”主題的調整,今年的平遙國際影展圍繞著電影行業現狀,號召大家“陪伴電影走出至暗時刻”。
從10月10日開始,為期10天的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正式開幕。雖然因為整體規模有所縮減,但片單依舊驚艷。在“臥虎”、“藏龍”、“首映”、“從山西出發”、“回顧”等5個官方單元展映的五十余部影片中,43.4%為全球首映,88.7%為亞洲首映,中國首映率達100%。
而由賈樟柯創辦的平遙國際電影展,還有一個足夠特別的地方在于,它的“頒獎”是放在影展的中段舉行。16日,當影展進入下半程時,備受矚目的榮譽頒獎名單釋出。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份處在特殊時期節點的平遙國際電影展的獲獎名單,有哪些亮點:
【臥虎單元】羅伯托·羅西里尼榮譽
今年“臥虎”單元的展映影片,有多部都來自今年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的展映影片。其中包括威尼斯日單元GDA導演大獎的獲獎影片《捕鯨男孩》;入圍威尼斯日單元、Slamdance電影節觀眾選擇獎最佳劇情長片、最佳表演獎的《殘留》;威尼斯國際影評人周開幕片《幻覺之書》;獲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歐洲電影符號獎的《綠洲》等影片。
最佳影片:
《捕鯨男孩/The Whaler Boy》
亞洲首映
導演:菲利普·尤里耶夫Philipp Yuryev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少年捕鯨者萊斯卡的一段瘋狂的旅程。這個十幾歲的少年,和村子里的大多數人一樣,是一位捕鯨者,在遙遠的世界邊緣過著平靜的生活。當萊斯卡居住的村莊有了互聯網之后,男人們每天都聚集在一間小房里,通過網絡攝像頭一起在屏幕上觀看數千公里外的漂亮女孩們跳舞。
萊斯卡卻在聊天網站遇到了一個美麗的女孩,并愛上了她。萊斯卡的這份初戀讓他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決定去尋找這個女孩,在那個世界里有一段瘋狂的旅程正等著他。
整部影片以準確而簡潔的方式,呈現出一個既陌生又熟悉,既遙遠又貼切的世界。《捕鯨男孩》曾獲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GDA導演大獎,平遙影展評審團認為這個成長故事“將戲劇與喜劇結合,同時保持了一種強烈的審美視覺風格”。
最佳導演:
《綠洲/Oasis/Oaza》
亞洲首映
導演:伊萬·伊基奇Ivan Iki?
塞爾維亞電影《綠洲》由伊萬·伊基奇(Ivan Iki?)執導,該片已在今年榮獲過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歐洲電影符號獎。
這部細膩、詩意、具有強烈紀錄質感與人類學價值的影片,其實是由一群非常特殊的“非職業演員”完成——他們都來自于一個真實存在的智力殘障護理機構,但影片講述的卻是一個極具普遍性的愛情故事——一段發生在護理院所內的三角戀。
評審團給這部片子的評價是“制作精美、充滿詩意”。影片通過這段三角戀情,進入一個看起來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世界,告訴我們那些常出現在詩歌意象中的道理——活著、被需要、被愛,意味著什么。
導演伊萬·伊基奇從一個人類學樣本出發,以特殊人群為關注對象,呈現了現代社會人的情感及其困境,克制、從容卻又極具詩意。
評審榮譽:
《由宇子的天平/A Balance》
(日本)| 全球首映
導演:春本雄二郎Yujiro Harumoto
由宇子是一名紀錄片導演,她率領制作組就三年前發生的一起被霸凌女學生自殺事件展開多方面的調查,并圍繞幾個失去親人的家庭進行拍攝。她下定決心要還原事件的始末,不惜與保守的電視臺管理層發生沖突,并成功讓她的采訪對象們對她產生了信任。
然而她卻發現她經營補習班的父親木下,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這一切為她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使得她的紀錄片變得更具有深度,甚至獲得了制片人和電視臺的贊揚。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踵而至,讓由宇子對真相和謊言的看法失去了平衡,迫使她做出了改變人生的決定。
在整個過程中,由宇子百般彌補,試圖把事情拉回正軌,但一切都只是讓她陷得更深……
選擇篡改遺書還是接受霸凌,選擇隱瞞強暴還是獲得心安,選擇剝奪加害者贖罪的權力,還是罔聞受害者凌虐的遭遇?
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以看似平淡的筆觸講述了一個復雜,悲傷的故事,不失為一部探討網絡暴力社會話題之作。
特別表揚:
《愛莎/Asia》
(以色列)| 亞洲首映
導演:露西·普里巴Ruthy Pribar
影片講述了單親媽媽愛莎和她健康日益惡化的17歲女兒的故事。愛莎所展示出來的母性不是一種明顯的本能,而是一直處于一種持續掙扎的狀態。她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了母親,這也深深地影響著她和處于青春期女兒的關系。
盡管愛莎和17歲女兒維卡住在一起,但實際上她們很少與彼此互動。愛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她的護士工作之中,而維卡則常常與朋友們在溜冰公園溜達。隨著維卡健康狀況的迅速惡化,兩人的日常生活被打亂。愛莎不得不走入維卡的生活,成為一個真正的母親。維卡的病成了一個契機,讓這個小家庭里的愛得以呈現。
《愛莎》中大部分主創及劇組成員皆為女性,導演非常冷靜地以及其細膩的手法詮釋了一段豐富且可信的母女關系。此片還曾獲紐約翠貝卡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和最佳攝影獎,該項目亦曾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創作營計劃。
【藏龍單元】費穆榮譽
旨在發掘新生代華語導演的“藏龍”單元,此次囊括本年度重點華語新人新作,包括先后入圍第7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第64屆倫敦國際電影節及第25屆釜山國際電影節的《野馬分鬃》,曾獲意大利遠東電影節白桑樹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的《小事兒》、在威尼斯、多倫多收獲諸多好評的《不止不休》等等,幾乎今年重要的華語青年導演新作都可以在這里一次看全。
最佳影片:
《媽媽和七天的時間/Mama》
(中國,法國)| 亞洲首映
導演:李冬梅LI Dongmei
《媽媽和七天的時間》是一部紀念媽媽的電影,講述20世紀90年代在中國農村七天發生的故事。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農村,一個十二歲女孩對家庭和村莊的記憶。這個村莊在七天時間里,發生了三次死亡和兩次出生。
電影整體的表現形式很特別,導演李冬梅直言,她沒有考慮過市場。第一,沒有投資人,不需要對別人負責,考量收回成本。第二,如果考慮市場,將無法完成自己此番私人化的表達。該片也于今年入圍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日單元及第25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一部只專注于電影藝術,不計較其他得失的影片,著實令人期待。
最佳導演:
《不止不休/The Best Is Yet To Come》
(中國)| 亞洲首映
導演:王晶WANG Jing
《不止不休》幕后班底由“賈家班”保駕護航,包括賈樟柯長期幕后合作伙伴攝影師余力為、美術指導劉維新和錄音師張陽等。影片導演王晶曾在賈樟柯的《天注定》、《江湖兒女》等多部作品中擔任副導演,備受賈樟柯認可。
影片是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現實題材勵志片,聚焦小人物的北漂故事。
故事設定在2003年的中國,當時社會變革激蕩,人們野心勃勃。互聯網尚未席卷一切,紙媒為王。一位涉世不深的報社實習記者韓東試圖通過一篇新聞報道,去改變一億人的命運。
影片以北漂背景下的小人物奮斗困境和選擇為故事,借著主人公韓東的經歷,關聯每個普通人的生活磨礪和人性反思。
而在此次獲獎發布會中,導演王晶也回應了“部分影迷認為《不止不休》與《我不是藥神》很相似”這一說法的爭議。
他表示這兩部電影的確難免會有一些相似,但只是剛好碰到了一起。很高興觀眾愿意去接觸這樣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這是一件好事,兩位導演也都在做這件事情。
除了獲得本次平遙國際影展大獎,《不止不休》還在今年入圍了第45屆多倫多電影節公布的首批片單和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一年內多次獲得國際影展的關注,足以見得業界對這部華語片的期待值和認可度。
評審榮譽:
《漢南夏日/Summer Blur》
(中國)| 全球首映
導演:韓帥HAN Shuai
《漢南夏日》講述了寄居姨媽家的女孩楊果,因目睹好友的一場意外陷入困局。在不斷為逃離小城掙扎的夏天里,女孩漸漸獲得了一個女人的朦朧自覺,學會面對生活,面對自己,長大成人。
一個寄人籬下的少女,一方面要應對因自己而起的意外事故給自己帶來的巨大道德壓力,另一方面一直要努力反制愛慕她的小男生的精神控制,此外還要徒勞地掙扎著獲取母親的關注,并在寄居的姨媽家試圖維護自己的尊嚴。
全片相當嚴格地采用了視點人物在場原則,也用了很多強調主觀性的攝影和聲音設計,將復雜的故事能刻畫得相當細膩,也是很不容易的。
最佳男演員:
《野馬分鬃/Striding Into The Wind》
(中國)| 全球首映
導演:魏書鈞WEI Shujun
獲獎演員:周游
周游在電影《野馬分鬃》中飾演一個即將大學畢業的阿坤。他像所有少年一樣急于馳騁于社會,一輛二手吉普車卻將他帶向了人生的另一個路口。
周游也憑借在《野馬分鬃》中的精彩表現獲得了本次平遙國際電影展費穆榮譽·最佳男演員大獎。在電影中,他通過精準地把握角色的內心動作,最大限度地抹去表演的痕跡,完全將自己沉浸在電影中。
在采訪中周游表示:“沒有電影我不知道現在在做什么,我非常非常喜歡演員這個職業,希望能一輩子做下去。”
《野馬分鬃》也曾入圍第7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后入圍第64屆倫敦國際電影節及第25屆釜山國際電影節。相信外界對該片的諸多肯定,也離不開周游對電影人物深刻的詮釋。
最佳女演員:
《荒野咖啡館/Cafe By The Highway》
(中國)| 全球首映
導演:時曉凡SHI Xiaofan
獲獎演員:劉雅瑟
電影《荒野咖啡館》由著名導演翁子光擔任藝術指導,黃璐擔任監制,時曉凡執導,劉雅瑟、王一鈞等主演。
影片圍繞中國西部一個偏遠的小鎮展開,講述了以寒遠芳、大梨、小安為代表的三位年輕人對夢想與遠方的無限期許,這三位年輕人是小鎮青年群像的濃縮,他們心中有夢也有傷,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拼盡全力書寫屬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從電影公布的前期劇照來看,簡潔又不失濃郁的畫面、撲朔迷離的燈光搭配、戈壁沙灘的風光、西部小鎮的蕭瑟,無不透露著電影本身的質感。而主演劉雅瑟和王一鈞之間的情緒張力,也讓人對電影備感期待。
平遙國際電影展給到劉雅瑟的評價是,她用自身豐富的想象推進了情節發展,盡可能圓滿了故事邏輯的間隙,多維度地展現了角色內心的糾葛,既可含而不露,又能瞬間爆發。太期待在正片看到劉雅瑟充滿爆發力與張力的表演~
2020獎:
《八佰》
(中國)
導演:管虎 GUAN Hu
作為在疫情放緩,影院重啟之后上映的首部大片,再一次掀起國內電影票房狂潮的《八佰》就像是中國電影市場后疫情時期復蘇的一種標志,因此今年特設的“2020獎”頒給《八佰》這部電影應該是毫無爭議的!
整部電影講述了一段歷史課上常被考到的知識點——淞滬會戰,當這個知識點被呈現在熒幕上時,所帶來的沖擊比想象中更為震撼。這就是戰場上渺小的人,他們中有英勇的、自私的、膽小的、懦弱的……
一個個真實有血有肉的個體被呈現在銀幕前,讓觀眾看到戰場中這一幕殘酷又悲壯的眾生相。它的出現,始終提醒著我們,戰爭的背后不止有政治,還有無數個有血有肉、
而在榮譽得主新聞發布會中,管虎及《八佰》劇組代表,梁靜、張譯、魏晨均出席。主創們表示,自電影上映以來,四行倉庫多了很多游客,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到這段歷史,是一種榮幸,也是電影人的一種使命。
最后,第四屆平遙國際影展完整獲獎名單奉上:
PS:嚴禁私自轉載!轉載或者合作,請聯系作者
戲客小程序上線啦
溫馨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