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首曲子的來歷,正史《晉書》和雜著《太平廣記》都有明確記載:
兩處記載一詳一略,大致意思也差不多,都是說嵇康深更半夜在一個亭子里彈琴,一位“古人”聞琴聲而來,相談甚歡,興奮處,索琴而彈奏《廣陵散》,聲調絕倫,并傳授給嵇康,還讓嵇康發誓不得傳與他人。
這就是嵇康獲得《廣陵散》的大致過程。
很玄乎。
什么是“古人”?也就是嵇康之前的古代人,無名無姓,深更半夜出現在這里,不可能不讓人產生多種猜測。
嵇康經歷的這段奇事,說明《廣陵散》并不是他創作,但是,為什么會因他而成為絕響?
嵇康何許人?魏晉“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在音樂、文學、書法等多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玄學家,還是養生學家。
嵇康祖先本姓奚,因為躲避仇家改姓為嵇。他父親嵇昭當過一個七品小官治書侍御史,而且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由母親孫氏和兄長嵇喜撫養成人。嵇喜有志于官場,以秀才身份從軍,官至從三品宗正。
嵇康卻與他哥哥不一樣,他自小雖然無師自通,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文辭壯麗,是不世出的俊杰奇才,但性情剛烈,尚奇任俠,好言老莊,“遠邁不群”。才華出眾也就罷了,他還生的“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鳳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然自成。”游于山澤之中采藥,砍柴之人遇到他,以為見到了神仙。
弱冠之年,才貌驚絕于世的嵇康,被曹操的兒子曹休看中,將女兒長亭公主許配與他,成了曹操的孫女婿,魏朝皇室的宗親,不久就做了郎中,后又做了五品的中散大夫。
司馬懿專權朝政,嵇康無力拯救朝廷,便遠遁世事,隱居于山陽縣,與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常游玩于竹林,操琴縱歌,吟詩喝酒,放浪形骸。
司馬炎篡魏立晉,向“竹林七賢”拋來橄欖枝,王戎、山濤跑去當了官,山濤還打算推薦嵇康出仕,被嵇康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搞的老朋友下不來臺。當然了,這也沒有影響嵇康臨終將子女托付與山濤,《絕交書》本就是他嘚著機會嘲諷挖苦司馬氏的。
隱居的日子清貧,身為當世奇才的嵇康,與向秀一起,在一顆大樹下鍛鐵,寧可靠蠻力來賺錢養家,也不茍且。
一個曾經風度翩翩、高大上的美男子,開始蓬頭垢面,曠達狂放,自由懶散,當眾在身上捉虱子。
遠避政治紛爭,日子過的如此懶散,但終歸還是沒有逃過道士孫登曾經告訴嵇康的一句話:“君才則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不管是起于司馬昭心頭之恨,還是被鐘會之類指責“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暗下毒手,總之,本想“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離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的嵇康,受好友呂安牽連,被捕入獄,明令處死。
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愿,請求朝廷赦免嵇康并拜其為師,但沒有打動司馬昭的心。
刑場之上,嵇康神氣不變,看行刑時間未到,便索琴彈奏一曲《廣陵散》,曲終,說道:“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
隨即,嵇康被殺,時年四十歲。
這就是嵇康最后的絕響,也是史書記載《廣陵散》的千古絕響。
《廣陵散》因嵇康這最后的絕響,從此在中國文化史上名聲大振,乃至千年之后的金庸金大俠,在其《笑傲江湖》中,還臆造了一段古墓發現《廣陵散》琴譜的故事。
《廣陵散》琴譜果真失傳了嗎?
對此,流傳有多種的說法。
有說袁孝尼曾偷聽嵇康彈琴,學得了《廣陵散》四十一拍中的三十三拍,即使如此,彈奏的效果與嵇康的也不盡相同。
有說歷經九百余年后,琴曲《廣陵散》出現在《神奇秘譜》,并一直流傳到今天,也就是現在經常演奏的版本。
有說《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至少在漢代已經出現,然包括嵇康在內,只有三個人能彈奏成功,前兩人早已作古。
有說《廣陵散》的本來面目,也是古時的《聶政刺韓王曲》,為掩蓋其中刺殺君王的命題,曾被改為《報親曲》,蘊涵蔑視權貴、憤恨不平的情緒,代代秘傳不絕。
諸說紛紜,我總以為,古人誠不欺人,既然說《廣陵散》“音調絕倫”,現在聽到的《廣陵散》似乎缺少了什么,距離“絕倫”之境還有不小距離。
缺少了什么呢?
嵇康被殺害,阮籍佯狂避世,劉伶醉眼看世。
嵇康創作的“嵇氏四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與蔡邕創作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成為著名的組曲,被隋煬帝拿來用作取士的一個條件。
嵇康的書法,尤其是草書,被列為草書妙品,不斷被后世臨摹;丹青《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名列《歷代名畫記》;詩文,至今尤存50余首。
嵇康述志云:“何為人事間。自令心不夷。慷慨思古人。夢想見容輝。愿與知己遇。舒憤啟幽微。”
……
于這深夜,聽著這《廣陵散》,梳理著這位英年早逝的才俊一生,凄美與悲壯,一聲長嘆,我寧愿相信嵇康彈奏的那首《廣陵散》的確得自與靈鬼,并且已經成為了永遠的絕響。
☆ 作者簡介:河南許昌市建安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