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道德經》隨札
本文作者/陳道
《道德經》,大道所得之經也,包羅萬象并類推無窮之萬象,于天道、地道、人道之精粹。其境界,遠高于儒之《論語》之類,難怪孔子請教老子的時候,老子告誡孔子:“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何以若訓下之語?其境界不同爾。
未有《道德經》之前,可有教乎?
按《太上老君開天經》言宇宙開天順序,虛無空靈之境,經未有天地,虛空未分,清濁未判,到混元一治萬劫,百成亦八十一萬年,太始之時,道之化身老君口吐《太始經》,教其太始;又八十一萬年,太初已下,太素已來,始有山川,九宮之時,老君口吐《乾坤經》;九宮沒后,而有元皇,元皇之時,老君口吐《元皇經》,教元皇、太上皇治于天下;伏羲之時,老君號曰無化子,作《元陽經》以教伏羲;神農之時,老君號曰大成子,作《太微經》,教神農;歷燧人,祝融之時,老君號廣壽子,作《按摩通精經》。軒轅黃帝之時,老君號廣成子,作《道戒經》。少昊之時,老君號隨應子,作《玄藏經》。瑞頊之時,號赤精子,作《微言經》。帝堯之時,號務成子,作《政事經》。帝舜之時,號尹壽子,作《太清經》。夏禹之時,號曰直行子,作《德誡經》。商周之時,號燮邑子,作《赤精經》。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道德經》皆為集大成者。
孔子拜別老子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道德經》巍巍如高山,使人仰止;宏宏如江河,使人澎湃;涓涓如溪流,使人心儀。所謂儒、墨、法等,雖以其派別各執其說,互不相讓,然都受過《道德經》之影響,何以如此?因其大道之理。
《道德經》窮天道之規則,達自然之易數;究人道之循環,及無為之天成。
古人所謂格物致理,《道德經》格天地之法而法天地之道,雖五千言,已及萬物。
末學不才,凈手燃香,拜讀《道德經》,不敢說能窺其萬一,得些許隨想,算是拋磚引玉: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只有變化是絕對的,沒有不變化的,即使自然規律也不是今天了解了就一成不變,自然規律也是在不斷變化的規律。只有變化才是不變的。變之過程混沌狀態,是未命名之時,確定了名字后就進入了又一個變化過程。作一旁觀者,旁觀這些變化,不要有什么先入為主的意識,可以欣賞這些變化過程和又一變化過程的奧妙;以提煉和抽取的思維,擷取其中動的根本、動力、行狀。這兩種同樣都是看,但卻是兩種境界。
萬物餛飩,無道無名。萬念不生,以觀混沌。道名具備,以觀其織。有無變化,玄妙可得。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巳;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巳。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善惡美丑都會變化,所以不必眷戀,不必執著,順其大道,行該行之行,無得無失,無功無過,無名無譽。視之為一種境界。
善惡是有評價標準的,此為善彼則為惡,而不如有無、難易、長短之類,始終都是保持著這種狀態和評價。故,不必妄加評價事物之善惡,飄飄渺渺,順其自然,隨恒而泰。萬物循環不是從我開始的,所作功業不是因我才產生的,有所為但不必過去堅持,應順應大道,建立功德的時候就舍棄它,不必據有這種功德為己。功為天下功,德為萬物德。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者,兩種情況:知道規律者順應規律而為,未知規律者無為而待時。無為成其道,道法自然,順應大道。順應著,為也。
不禁欲,使無欲。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自然之力來的猛烈,力所不逮,其或是帶動其他一切變化的動力,是主要的矛盾,此時,或可借力打力,順之力又不同與其力,和而不同,解其力道。
淵源之混沌,無欲恒泰。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橐tuó龠yuè:橐,一種風箱;籥,一種管樂器,形狀像笛。自然、圣人,對善惡是無標準的。天地之間,看似這樣似乎又是那樣,說盡了反倒不是那個東西了,與其如此,還不如取之中庸(儒之中庸之學,得自于老子乎)。
大自然面前,萬物算得了什么?翻覆變化為大,萬物留存不足慮。圣人考慮的是大仁,而不是顧及一兩個百姓生命的小仁,是以,維大仁時,一兩個百姓之生命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所謂顧全大局,舍生取義,有此理,而易于備受筆伐也。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生命的奇跡是一切玄妙的開始。自然的發展起點于此,生命是為天地之根本,生命的奇跡,綿綿不絕。
元氣,原始之氣。忘記所看到的所有生命跡象,只看這宇宙循環,此之為玄牝?玄牝為何?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生命是從什么時候、什么地點開始的呢?生命來于自然,自然亦有生命,自然不止則生命不休。天地萬物都以自然而生,故,也能以自然而長生。自然的道理是如此,圣人總是不把自己考慮進去,考慮的是自然之大道。這不是大公無私,而是以天下之憂而自存,后天下之樂而獨樂。
不自生而長生,無私而成其私。
不自生而能長生,置身于身前身外,是以身存。生命的存在,有以其身存而存身亡而亡,亦有其身于身外,形骸雖沒,其身仍存,精神不死爾。古今圣賢之流傳于今如是。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是好東西。水隨形而形,隨善而善,皆就勢爾。考水之德,究其行狀,得道法自然之大道。
水德隨行,然,終以守身。其身,質也。其身不變,雖萬變而不沒。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巳;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無所執著于前,更在功成之后。順天而有為,無為其所得。順風順水而作,不留戀其色其得其聲其過。過去的都過去了,順著,繼續。
有為能事,功成身退。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人猿相揖至今,得大道者有誰呢?修煉到無為的意境總是被成見所束縛。
勞動之果不必擁有,做事之功不必想著,培養即成不必夭折之。
六種理想境界:魄抱無離,氣柔如嬰,滌疵玄鑒,無為治國,天目為雌(大愛觀世),知又無知。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無規矩則無方圓。規矩乃成,不必問之根源,循規蹈矩則是。自然乃道,循道而行則是。
有之聚一力,一力即成有亦為無,之有之功業。
看似無用,合則有利。存在就有其存在之道理,物盡其用,不再單獨看,而是聯系地看,體系上看,則萬物都有萬物之用。車上的輻條,拿出一根無所用,構造成輪子,則有其用,用時則只有輪而無輻爾。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官所得無為,圣人得其根本。抽去表象,得其精髓。
為而無有之為道。
習慣成自然,自然使人迷失。常曰五色,果只有五色乎?常曰五音,果只有五音乎?知之為知之,知之外有諸不知爾。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未之有何患無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去除這些執著,寄身為天下之身,則貴達天下;托身于天下,則愛及天下。大象無形,處處為象;大愛自然,愛及四方。
多富貴也疾與身。無欲則剛,無得無患。愛惜生命,不愛焉愛人。
患得患失只得其驚。以天下為貴者,身寄于天下,何患一身之存亡?以天下為愛者,愛寄于天下,何患愛之無疆。患之患天下,何患自身。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夷、希、微”這些在今日河南方言依然能聽到的字是什么意思呢?這只是隨口自然而出的嘆語,深問之實在沒有什么價值。故,道是什么?混沌恍惚、無狀無象、無首無尾,古今不變,視而不見,履而皆有之實在。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猶豫不定似有所畏;儼然之貌若客至生地;煥發之容若冰釋水;敦厚之狀若樸實之民;曠達之心若深谷無底;混沌之機若濁水無清;瞻望之神若大海無垠;飄忽之人若無止之云。
得道者何?其行謹慎、其狀警覺、其態嚴肅、其貌融和、其氣淳樸、其胸豁達、其韻渾厚、其視沉靜、其神飄逸,若以此種狀態品行,雖處動蕩而若靜空,雖得沉寂亦足活力,不損不盈,守之有中。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以“致虛極,守靜篤”的狀態,來觀萬物循環往復,萬物萬象,循環往復皆返回其根,其根是靜態的,也是命中注定的,這就是萬物有常,懂得萬物之常(基本規律、恒古不變之法則),是之就達到“明”的境界,不懂得這些規律,妄加作為,必然帶來兇的結果。反之,則會明白大道法則,遵循大道法則,就可以長久而不沒、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大可不必對政治之魅力想的那么大。
距離層次之結構:太上(最高領導人),知道他存在就可以了,其下面的官員是受人贊譽的,再下面是令人畏懼的,再下面的可以受到評價的,此四層構筑的官僚運轉體系,再以所為之政,老百姓都說:自然而然,不別扭。這就是一種好的治國體系。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生逢亂世,莫隨波逐流,仁義而處;家庭不和當以孝道而處。
有損之時正待建修之功。陰陽互補,對癥有藥。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
圣人不智,仁者不義,巧者不利,文不達忘乎?
近乎患身存而寄天下之理,絕智、義、巧以絕是非、不孝慈、有盜賊。無身可患何患之有?世態之狀應:“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理想之境界也。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異于常人者,非矯于世,而抱樸獨行者也。具體的狀態可不必刻意模仿,以大道之法,修得謹慎、警覺、嚴肅、融和、淳樸、豁達、渾厚、沉靜、飄逸之狀,獨行于世爾。
(未完待續)
☆ 作者簡介:河南許昌市建安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