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為什么能起到大腦和身體上的臟腑的保健作用呢?這首先對經絡學要有一個最基本的了解:
穴位——即中醫稱之為“腧穴”。“腧穴是人體經絡臟腑之氣輸出而聚集于體表的部位。腧有輸注的含義,像水流的輸轉灌注;穴有孔隙的含義,象土室的空洞隱藏……每個穴位的作用都與臟有密切的關系,發生關系的媒介,是由于它聯屬于一定的經脈通路上,因此又叫做經穴。”(《針炙學》江蘇省中醫學針炙學科教研組編著,一九五七年十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版)
既然“腧穴是人體經絡臟腑之氣輸出而聚集于體表的部分。”那么,經絡又是什么呢?“經絡學說是前人通過長期的觀察,根據腧穴主治的療效,歸納病理反映的現象,推論生理活動的功能,逐步發展而成的”。“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經過聯絡的通路。經有徑的含義,象徑路的無所不通;絡有網的含義,象網羅的包羅聯接。……經所包括的范圍,有經脈、經筋、經別、經水等;絡所包括的范圍,有絡脈、別絡、血絡、孫絡等。其主要而完整的,則為經脈和絡脈。……經絡有若干的分支派別,就象水流一樣地川流不息。”(同上)
人有心、肝、脾、肺、腎、五臟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加上心包共計十二內臟,每一臟腑各聯系一經,統率著若干的絡和孫絡,布滿于周身,并有奇經八脈錯綜縱橫于其間,使一切的器官與組織建立了各有所屬的關系。中醫所指的心“心主身之血脈”、“諸血者,皆屬于心”,“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祖國醫學認為心是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的發源地,把大腦皮層的功能,大腦中框神經部分的功能都包括在心的功能范圍,中醫稱為“心藏神”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既然經絡是氣血的通路,每一個經絡又和相應的臟腑相聯系而穴位又是“人體經絡臟腑之氣輸出而聚集于體表的部位。”那么,按照中醫經絡理論為了某一臟腑的健康,在相應的經絡穴位按摩從而達到預想的效果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了。
從大量的臨床實踐看,穴位按摩治療某些疾病或對某一臟腑的功能保健也為人類(特別是我們中華民族)所共認,尤其是在民間更為流傳,它能達到其他治療、保健方法無法替代的作用。
穴位選擇
根據針炙學,循經取穴,局部取穴鄰近取穴等原則,以及日常生活所常用,為臨床實踐所證實對大腦保健和對大腦有較好療效的穴位有:
百會穴
部 位:顱頂部,后發際正中上七寸(見圖)。
取 穴:正坐平視或仰臥位,本穴取法有三種:
1)兩耳廓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后正中線的交叉點。
2)從眉頭中間向上量一橫指為一點,與后發際正中點連線的中點處。
3)神庭穴與腦戶穴的正中點(神庭穴在前發際正中上5分處。腦戶穴在枕外隆突稍上緣)。
操作方法:以中指按穴位,由輕到重按摩,時間5分鐘為妥。早晚各一次。
太陽穴
部 位:在眉稍與外眼角之間,向后移約一寸,以指甲掐之有陷凹之處(見圖)。
取 穴:以拇指沿眼向上在眉稍后外量一拇指寬(約一寸)掐凹陷處。
操作方法:以雙食指尖端分別按在太陽穴上,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由輕到重,約5分鐘即可,早晚各一次。
鳳池穴
部 位:在腦空下發際陷中。項部,鳳府穴兩旁凹陷處(見圖)。
取 穴:俯伏坐位或俯臥位,操作者拇指,食指如鉗樣張開,從枕骨粗隆兩側向下推按,當至枕骨下緣凹陷處與乳突之間有酸脹感即為穴位。
操作方法:
1)以手指姆指按穴位,其余四指向上抱頭兩側,拇指未端上下按摩約5分鐘左右;
2)以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微微彎曲同時按在穴位上,上下、左右由輕到重按摩,使穴位略感酸脹即為適度,時間以5分鐘為宜,一日兩次,早晚各一次。若為老年人,并有高血壓,頭暈者,手法宜略重一些,時間可在十分鐘以上,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合谷穴(虎口、含口、含骨)
部 位: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之中點(見圖)。
取 穴:正坐橫肘立掌,取穴方法有三種:
1)拇、食指張開,呈“八”字形,使指蹼拉緊(谷稱“虎口”)以另一手的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拇指指關節向前彎曲壓在對側拇,食指指蹼上,當拇指尖所到達的地方即為合谷穴。
2)拇、食指并攏,兩指掌骨間有一肌肉隆起,其隆其最高點即合谷穴。
3)拇,食指張開,呈“八”字形,第一、二掌骨底結合部(俗稱兩叉骨與指蹼緣聯線的中點)即合谷穴。
操作方法:以左拇指指甲壓在右手合谷穴上,以右拇指指甲壓在左手合谷穴上,以食指指端與之配合,形成一個鉗形,拇指用力下壓按摩,食指指端向上頂壓,由輕到重,上下反復,按摩五分鐘即可。每日早、晚各一次。
列缺穴(童玄、腕勞)
部 位:在腕后榜側上一寸五分(見圖5)。
取 穴:以兩手之拇食指張開,兩虎口接合成交叉形,右手食指押在左手之橈骨莖突上部,食指尖到達之處筋骨陷中(俗稱二拇交叉食指盡)即為列缺穴。
操作方法:以二拇指交叉,食指盡頭,以食指端上下按摩,由輕到重,反復不斷,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以5分鐘為宜。
特別提示:本文僅提供知識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