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和我的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這是袁隆平的中國夢。
三年饑荒,堅定水稻夢。
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那三年,干旱、絕收、饑荒……在全國各地發生,沒有糧食就吃草根,沒有草根就吃“觀音土”。在安江農校教書的袁隆平被學校安排與農民共克時艱,走在鄉間路上,他看見有人就在身邊倒下,因為吃不能消化的“觀音土”而活活撐死,他怎么喊也喊不醒。那是他第一次親眼看見饑餓帶來的死亡。餓殍遍野讓他對饑餓的恐懼刻骨銘心,“饑餓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作為一個學農的,我有權利也有義務,讓這片有限的土地長出更多的糧食,讓人類遠離饑餓。”
一株雜交稻,找到研究方向。
1960年,他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高產水稻,一株結了足足有230粒稻子的的天然雜交水稻。
“現在自花授粉的水稻產量每畝只有400公斤,如果人工培育出雜交水稻,畝產是不是就能大幅提高呢?”此想法一出,很多專家學者、同行權威嗤之以鼻。人類從發現水稻到如今的萬年歲月,它一直是自花授粉植物,通過雜交改變其遺傳基因來培育更高產的后代,就好比人和猿結合來繁殖更優秀的后代,滑稽至極。“過去搞不出來的事情,不代表我們現在也搞不出來,不然要我們這些學農業的做什么,我們就跟在別人屁股后面爬不就行了。”之后,袁隆平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成功繁殖了1~2代,徹底推翻了權威的"無性雜交"學說,并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
繪畫作品: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作者: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