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看到溫州婚禮事件,讓人很無語,因為敬酒在婚宴上大打出手。
事情是這樣的,新人敬酒的時候,新郎的舅媽剛好不在場,舅媽回來后,就覺得新人不等她回來就轉去給別人敬酒去了,不敬重自己,說了不討喜的話,惹新娘不高興了。
新娘的舅舅知道后,就去找男方的舅媽理論,結果話不投機,雙方大打出手,搞得婚宴現場一片狼藉。婚宴結束后,又在線上吵得“熱火朝天”。新郎的表妹表示,他們那邊已經不認新郎了,看來是想與新郎斷交。對于這件事情,你們怎么看?
這國慶節可真是扎堆的結婚啊,隨份子錢隨的囊中羞澀,就連朋友圈的人不是在吃酒席,就是在吃酒席的路上。無意中看到有人說因為明年不能結婚,所以今年才扎堆結婚。啥原因?原來有“寡年無春,不宜結婚”的說法。
在中國,農歷的歷法中存在著一種有趣的現象,即“無春年”和“雙春年”。這種說法和概念源自農歷的規律,而在民間,人們常將這種年份與婚姻聯系起來。有的人相信在“無春年”不適合結婚,而在“雙春年”可以得到幸福,所以就有了一種說法“寡年無春,不宜結婚”。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無春年”和“雙春年”的由來。農歷歷法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為基礎的,一年的長度比公歷要少11天左右。為了彌補這種差異,農歷歷法中引入了閏月的概念,但也導致了一些特殊年份的出現,即“無春年”和“雙春年”。所謂的“無春年”指的是沒有“立春”的年份,而“雙春年”指的是閏年,這一年中有兩個“立春”。
今年是2023年,是“雙春年”,因為2024年的立春日是陽歷2月4日,而這一天是農歷臘月25日,也就是農歷2023年還沒有結束,2024年就立春了,到了2024年就沒有立春日了,所以2024年就是“無春年”。
古人認為“春”代表萬物新生、生長繁衍。在“無春年”,人們可能認為這一年不適合婚姻,因為春天象征新的開始和生機,缺少春天可能被認為不吉利。相反,在“雙春年”,人們可能認為結婚會帶來幸福和好運,因為有兩個“立春”,象征雙倍的幸福。
不過,這種看法是否科學值得我們深思。婚姻是一種嚴肅而重要的社會關系,應該建立在雙方真誠的愛和共同的責任感基礎上,而不是基于特定歷法年份的說法。婚姻的幸福與否取決于夫妻雙方的理解、信任、尊重和關愛,而不是根據歷法的安排覺得幸福與否。
“寡年無春,不宜結婚”,其實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人們希望把婚姻的幸福寄托于美好的寓意和祝福。迷信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可以控制外部環境的虛假信念”,從而減輕焦慮。但我們要認識到,迷信僅是一種心理安慰,不能真正改變現實。就像運動員各種各樣的“迷信儀式”,這些儀式讓他們感到心理上更加強大,提升了比賽時的信心。
婚姻是人生的一大事,不能被迷信左右。迷信可能只會帶來一時的安慰,但從長遠來看,它只會讓人誤入歧途,影響人生的選擇。我們要勇敢地選擇自己的幸福,珍惜真愛,用心經營婚姻,創造美好的未來。
對于結婚時機的選擇,迷信絕不應該成為主導因素。婚姻是一份珍貴的情感契約,是兩顆心靈的交融。無論是“無春年”還是“雙春年”,真愛和美好的婚姻不會受到歷法規定的影響。結婚時,最重要的是兩人之間的感情是否真摯、是否愿意共同經營這段感情,并在困難時互相支持。
因此,無論是“無春年”還是“雙春年”,結婚與否應該建立在兩人感情的基礎上,而不是迷信的影響。迷信固然有它存在的原因,但我們更應該相信科學、理性,用心去經營和珍惜我們的婚姻,而不是被迷信所左右。
而且,迷信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對于婚姻來說,迷信可能讓人們做出匆忙或不明智的決定。比如,在所謂的“無春年”,一些人可能因為迷信而選擇不結婚,即使他們與另一半感情穩定,這樣的迷信觀念可能讓人們失去一份真摯的愛情,錯過結婚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