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積谷防饑。”這是一句老俗話,連農村不識字的老太太,都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在農村人的觀念里,兒女養老天經地義,只要有兒有女的老人,都是在家里安度晚年,兒孫承歡膝下。只有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無依無靠才會進養老院。盡管現在農村地區,到處都有各種養老機構,可幾乎有90%以上的老人,還是愿意在自已家里度過晚年。
50后已經老了,60后就算年輕的,也已經50出頭了,70后則正在外面,為孩子、房子、車子打拼。就我所住的村子里,有100多戶人家,可平常卻很少看見年青人,長期在家的70后,算來數去不超過10人。
村子里都是60后往上跑的人,60后成了村子里的活躍分子,上要贍養老人,下要教養幼孫,內要操持家務,外要耕種責任田。不過值得欣慰的是,60后這輩人,大多數人家里都兄妹眾多,父母可以有幾個兄弟分擔,關鍵時候還有姐妹搭把手。
可是等60后將來老了,他們的孩子多半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妹為他們分擔,里里外外都得他們承擔,他們扛得住嗎,你又忍心讓他們獨自扛嗎?我也是60后,只有一個孩子,她現在也有了孩子,正在為孩子拼。
我和她爸爸只要還有能力,就會盡量為她分擔一些,只要還沒有躺下,就絕對不會要她負擔。可是如果到了生活無法自理的那一天呢?而且我的親家都與我年齡差不多,我們老了,他們也老了,到時候4個老人,他們顧得過來嗎?
現在像我家的這種情況,在農村普遍存在,獨生子女壓力山大,為了生活和家庭,他們不得不辭別父母背井離鄉。在外打工掙錢,是為了父母和孩子有一個好的生活,可年邁的老人,尤其是病殘的老人,也非常渴望他們能陪伴在身邊,這個矛盾怎么調和?
這時各種養老機構,就在農村應運而生了。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或者因病致殘的,只要按規定出錢,就能住進去,既緩解了孩子的壓力,又能得到相應的護理。如此看來,將來在養老院養老,是大勢所趨。
不過說實話,我是不愿意去養老院的,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就算孩子們不能守護在跟前,但住在自己家里,周圍都是熟悉的環境,睜眼所見的一物一件,都是自已辛勞一輩子,親手置辦的,心里就會倍感溫暖。你也是60后嗎,將來養老,你是愿意在家里,還是進養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