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國家為了加快農村的發展速度,在各農村地區修建“村村通”,就是把村與村之間的公路,從農村到城里的公路進行硬化,讓農村的路也能變得平整,這樣就更有利于農村生產的農產品走出去,也有利于城里的好資源去到農村。按理說“村村通”是好事,是在幫助農村發展,應該得到農民的擁護,可村村通剛修好,老農卻說修了不如不修,為啥?難道農民喜歡土路?
農民當然喜歡硬化的道路,并不喜歡土路,只是村村通修了之后農民發現出行反而沒有以前方便了:
1、村村通的路太窄了
雖說農村的公路不如城里的路那么寬敞,但是以前農村的路并排走兩輛車并沒有問題,而修了村村通之后兩輛車錯車時只能一輛一輛過,按照有關規定,村村通道路的具體標準為“路基寬度一般要求4.5米,栓車道不應小于6.5米;地形困難路段4.0米;工程艱巨特殊路段3.5米”,只有工程艱巨特殊路段才要求3.5米,而實際上幾乎所有的路段都是3.5米,這樣農民出行很不方便,修了村村通并沒有給農民帶來便利。
2、村村通的路質量太差
雖說以前農村都是土路,但是正常使用倒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說下雨天的時候走起來比較泥濘。而修了村村通之后雖然下雨天走起來沒有太大的問題了,但是路面卻成了問題,以前土路時有人維修,現在水泥路被大車一壓全都裂了,嚴重的還會露出底層的石子,讓路更不好走了。
村村通算是一項好的惠農政策,可是在執行的時候出了問題,為了節約成本,道路修的寬度不夠,或者是路面的硬化程度不夠,車輛跑一段時間之后就會被壓裂了, 長此以往就會露出底層的石子,雖說泥路泥濘但是不至于顛簸。再就是多數農村的道路是沒有紅綠燈和道路警示牌的,而且現在農村的老人又多,老人腿腳不方便,而且交通安全意識也不強,就容易發生交通事故,難怪看似方便的村村通剛修好,老農就說修了還不如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