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中央公園在夏天經常舉辦音樂會。我在《世界日報》上看見了廣告,于是, 2013年7月12日晚上我參加了中央公園夏日音樂會。音樂會在中央公園的五大道與72街交口的中央公園夏日舞臺舉行。中央公園夏日音樂會免費。
夏日里的紐約中央公園(CentralPark),是我的最愛,因為這里充滿了激情的呼喚、跳動的音符、舞者的奔放,是一個快樂的樂園!
最知名的中央公園在夏日里是如此的翠綠迷人,不僅有龐雜的行人步行道網絡,還步有多條車道。中央公園里最大的草坪,叫做“綿羊草坪”。每天游人來此休息,野餐,享受日光浴。綿羊草坪和遠處的上西區高樓大廈映襯起來格外的美麗。
我從“綿羊草坪”經過噴泉廣場漫步到中央公園的夏日舞臺。我提前到場,看見了有中國人也來看演出,有從皇后區乘地鐵來欣賞演出的一對老夫婦,和我熱情交談,還有在紐約學習的大學生。
演出前,我在夏日舞臺的場地四面八方地走了一圈,看見來休閑和欣賞歌曲的觀眾形形色色,有的坐在看臺上,有的坐在地面上,有的躺在地面上,有的朋友們聚在一起,鋪墊個毯子,邊說邊笑,邊吃邊說。親熱得不得了。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錢鶴灘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來秋去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生的長度和厚度
人生有長度和厚度之分。長度是指一個人生命的長短。只要你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只要你不遭遇飛來橫禍,每個人的生命長度大體是相等的。厚度則是指一個人的人生質量。
同樣是大學生,初入校門時幾乎是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但經過四年的大學生活,有人成了免試研究生,有人考上了公務員或進入了大公司,有人卻不能如期畢業。
同樣是農民,有的就是靠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富了起來,有的卻守著大塊的良田貧窮潦倒;同樣是城里的下崗工人,有人終年靠政府的救濟生活,有人卻由當初的擺地攤,自食其力,發展到開公司,為他人提供就業崗位,為社會做貢獻。
中國太大,中國人口太多,正是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才構成了這個社會豐富多彩。一個人是選擇積極的人生,還是隨大流甚至自甘沉淪、墮落,那是個人的自由,人各有各的活法。
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只有不斷增加人生的厚度,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得先機,在優勝劣汰的潮流中脫穎而出,在茫茫的人海中彰顯積極的人生理念。
有的人,人生的長度不錯,健康長壽,但是人生厚度不夠,工作懶散,生活窘迫;有的人,人生的厚度不錯,創業成功,但是人生長度不夠,英年早逝;有的人,人生的長度、厚度都不錯:身心康健,事業有成,家庭幸福;有的人的人生長度、厚度都不夠。
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增加自己的人生厚度。
(一)肯學習,在學習中積累知識
在西漢劉向《說苑·建本》中,有一段春秋時代晉國的國君晉平公與盲人樂師師曠關于學習的對話,很有意義。按照師曠所言,少年時愛好學習,如同早晨剛出的太陽;壯年時愛好學習,如同中午時的時光;年老時愛好學習,如同點燃的蠟燭之光。蠟燭之光和暗中行走,那個好呢?答案不言自明。由此看來,不論處在哪個年齡段的人,都應該樹立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學總比不學好、學深總比學淺好、多學總比少學好。當然,具體到學什么、怎么學,就要根據各人的情況和需要了。
現在的社會比先前復雜多了,人們面臨的各種誘惑多了,很多人是非不辨,榮辱不分,黑白顛倒。過去是笑娼不笑貧,現在很多人笑貧不笑娼;過去被一些人所不齒的現象,現在反倒被有些人津津樂道、崇尚有加。在紛繁復雜、價值觀念多元的社會,我們每個人應學會比較,學會選擇,在比較和選擇中找準參照系,從而確立正確的人生坐標。
古人早就告誡我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和現實給我們提供了是非分明的參照,就看每個人內心深處是否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渴望了。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變化,無論別人怎樣,自身應保持主流社會認可的基本的價值判斷,切不可在盲目攀比、效仿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三)慎獨處,在慎獨中完善人生
有人說,人與人的差別就在八小時以外。在這個八小時以外的空間里,除了必須處理的個人事務外,娛樂要有度,應酬要有別,閑聊要節制,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提高你的生存能力上,放在拓展你的事業上。
《紅樓夢》里有句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一個對自己特別能遷就、特別能寬容、特別能放縱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一個人無論在何種場合,都應該自警、自律,特別是在個人獨處時,能夠做到“非理之財莫取,非理之事莫為”,你一定會有別樣的人生。
人這一輩子,在尚不懂事的時候,由父母替孩子做決定;在似懂非懂的時候,總想著自己做決定。其實,每個人就是在一個個的“決定”中老去,也無不在承受著“決定”的結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關口,要善于思考,正確決斷,以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古人說:“行成于思,毀于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已給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以及思考與行動的關系。關于如何思考的問題,要專門探討。
一個人在做決定時一定不能草率,要深思熟慮。那些缺乏冷靜和理智的決定,那些憑個人性格、哥們義氣,不顧主客觀條件作出的決定,無疑會貽害終身。能否作出正確的決定,取決于一個人擁有的知識和經驗,這又需要學習和積累了。
(五)勤歷練,在實踐中增長才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這些說的都是要親身實踐,要身體力行。
凡事做才會,不做怎能會?一如清代學者錢泳在《履園叢話》中作的注解:后生家每臨事,輒曰:“吾不會做”,此大謬也。凡事做則會,不做則安能會耶?
又,做一事,輒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謬也。凡事要做則做,若一味因循,大誤終身。”有多少人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無所事事、終無所獲啊!
勤歷練,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就是要從小事做起,甚至從那些被別人瞧不起的事情做起,不要整天想著做大事,不要沉迷于幻想,要知道大事皆由小事積累而成。
只要立說立行,不拒小事,勤于補拙,既敢想敢干,又腳踏實地,就一定能做出一番事業來。
總之,(一)肯學習,在學習中積累知識;(二)會比較,在比較中明白事理;三)慎獨處,在慎獨中完善人生;(四)善思考,在思考中正確決斷;(五)勤歷練,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學,比,慎,思,練,通過這五點增加自己的人生厚度。
(轉載、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