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是給逝者居住的房子,而屋則是給生人居住的房子,雖然一上一下,但意義基本相同。自古以來,人們講究“百善孝為先”,不管什么時候,都要孝敬自己的先人,因此在農村,很多地方為了方便祭拜先人,都會設立一個廟堂,這個廟堂里侍奉的都是這一族的先人,每逢重要的節日族人們都會齊聚一堂的來進行祭拜。雖然是祭拜,但老一輩人說,過了五代就不需要祭拜了,而且農村還一直流傳一句俗語“人過五代另立墳,屋過三代換新人”,相信很多朋友都是第一次聽說這個習俗,下面小農人就帶大家了解下。
人過五代另立墳
這里的“五代”在農村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直系血親的五代人,這五代人分別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自己,為什么說過了五代就要重新立墳呢?
其實主要是因為在農村,人們認為開山立墳的第一位先祖必定是德高望重之人,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有能力來庇佑子孫的先人,在過去貧窮的人家基本是沒有自己的族譜和祖墳的,一般都是逝于哪就葬于哪,很少人有能力設立祖墳,所以當時能夠有能力設立祖墳的人必定是大富大貴的人。而根據老祖宗總結的這個俗語來推斷,一般大富大貴的先人最多就能庇佑五代人,過了五代之后就得不到先人的照顧了,所以就要重新立墳,重新來選適合自己的“陰宅”。
第二種說法就是“五服”以內的親人,這個五服不單單指的是血親,也有可能是母系那頭的親戚,比如姨媽、舅舅或者表姐和表弟等等,這些人都是五服內的親人,都帶有一定的血緣關系,而他們為什么過了五代之后就會另立墳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五服中,會出現“斷代”的情況,就比如這家人沒有兒子,只有女兒,在過去女兒是不能獨立門戶的,如果女兒在生出了兒子,那么這家人雖然在五服內,但卻沒有子孫,所以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家族,只能重新立墳,讓其它的子孫重新發展“五服”。
在古時候沒有紅磚水泥的年代,房子基本都是木梁和瓦片組成,這些房子因為當時防腐技術和建造技術的受限,很多房屋都沒等過幾十年就出現坍塌或者成為危房了,而老祖宗們也是通過這個現象總結出了這個俗語“屋過三代換新人”的說法,其實就是說,房子過了三代之后就要換成新人,而這個新人不是重新入住到這個老房子中,而是要重新建造一個新房子,重新開啟下三代的居住生活。
其實這個屋過三代換新人也適用于現在,現在我們國家的房屋產權最高就是70年,70年后不是拆遷就是被收回,這70年應該就是三代人的時間,可見我們房屋產權的時間概念也是來源于老祖宗們總結出的經驗,而且這70年之所以產權到期,其實也是考慮到房屋的安全性,所以這個俗語不僅影響著過去,也影響著未來。
這個俗語給我們的提示就是家族過了五代之所以另立墳,是因為先人的庇佑能力有限,只能夠影響五代,如果想要發揚光大就要重新立墳,重新選有利于自己的“寶地”,而房屋過三代,則是因為房屋的安全性可能也就維持三代人,如果想要繼續生活,就要另起房,否則會存在危險,這也是先人們給后人的一個警示,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