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清明小長假的第一天,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經回到了家鄉,每到清明,人們就會在祖墳前祭拜自己的先祖,通過上香、燒紙等方式表達自己對先人們的思念之情。清明在我國既是節氣也是節日,作為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它的氣候特點是天氣晴朗、草木繁茂,所以每到清明不僅是踏青的好時候,也是春忙的關鍵時刻。而作為節日,清明則是一年中最大的祭拜日,清明源于春祭,最開始是因為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一個祭拜日,后來和寒食節進行了合并,所以現在清明也就成為祭拜先人的一個重要日子。
大家都知道了清明的由來,下面咱們就通過一句俗語“二月清明早,遍地挖墳草”來了解下清明祭拜的一個自然現象,為什么二月的清明會出現遍地墳草的現象呢?下面咱們就來了解一下。
在古時候,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月的一種歷法,按照這個歷法,一年是354天或者355天。而陽歷則是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周的時間(一般是365天5時48分46秒)為依據,一年等分為12個月,有28天、30天、31天不等的月份。
通過對比我們知道,陽歷比陰歷一年要多出11天左右,古人認為如果這樣無限“陰差陽錯”下去,陰歷就會失去意義,所以人們發明了閏月,最開始的時候是4年閏一月,后來人們發現這樣會更加混亂,于是就發展到了“該閏就閏”,這樣下來就會出現一年中有概率出現兩個相同的月份,拿2020年來說就是閏4月,有兩個4月出現,陽歷的日期是固定的,如果出現閏月,就會導致下一年的農歷月份推移一個月,所以就會發生清明節有可能在二月或者在三月的結果,這就是為什么俗語中特意強調,如果清明在二月會發生什么的意思。
那么為何清明在二月,墳頭就會出現很多野草呢?清明時節正是春季度過春旱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南方氣溫的上升,北方冷空氣的未消散,冷熱交替下是很有可能出現雨水天氣的,再加上老人們常說“清明時節雨紛紛”,想必大家也可以了解到,這個環境下不僅莊稼會長的很好,野草也會長的非常旺盛,而且墓地一般沒有祭拜日是很少有人會休整的,一場一場的雨水,會加快墳頭野草的生長,最終就形成了“遍地挖墳草”的現象。
后天就是清明節了,根據最新的天氣預報,我國南方和中部一些地區會出現短暫的降雨天氣,相信這會加快墳頭野草的生長速度,為了能夠給老祖宗們有一個干凈安息的地方,我們一定要提前做好清除雜草的準備,只有這樣,我們的祈福才會得到保佑,大家認為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