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公共產品與政府稅收
1.1 復習筆記
考點一 公共產品與政府稅收
1.公共產品的概念與特征
公共產品是私人產品的對稱,是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其效用為整個社會的成員所共同享用。具有非競爭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三個特征。
2.公共產品的需求與供給
(1)公共產品需求
公共產品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消費者必須同時消費同等數(shù)量的該種產品,不得拒絕,單獨的消費者無法調整自己的需要量,不能根據(jù)自己的愿望決定取舍。因而,公共產品無法通過市場定價,也無法通過市場決定其需求量。
(2)公共產品供給
雖然公共產品不能由市場統(tǒng)一定價,但如果人們都能自覺地按照自己從公共產品中獲得的邊際收益相應地承擔公共產品成本,則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可以達到最佳效率水平,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林達爾均衡”。
然而,由于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每個人都相信他付費與否都可以享受公共產品的好處,因此消費者不會有自愿付費的動機,會產生通常所說的“搭便車”現(xiàn)象,導致公共產品的投資無法收回,私人企業(yè)不會愿意提供這類產品,公共產品的供給量將會出現(xiàn)不足,遠遠低于最佳產出水平。因此公共產品的供給需要公共經濟部門的介入。
3.政府稅收與公共產品
一方面,公共產品是人們生存與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需求,為了增進社會的福利,必須由政府來提供這類產品。另一方面,與個人不同,政府具有征稅或者強迫居民繳費的權力,稅收的強制性可以制止人們的搭便車行為,稅收(或收費)收入可以用于購買公共產品,以解決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
4.政府稅收與市場失靈
在現(xiàn)代社會中,市場是實現(xiàn)資源最佳配置的有效機制,但在市場運作的過程中,市場失靈不可避免。市場的高效率通常伴隨著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以及經濟的負外部性等問題。政府稅收在這兩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1)外部效應與政府稅收
外部效應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從事某項活動會使其他主體受益或受損的現(xiàn)象。外部效應又可分為外部正效應與外部負效應。外部正效應是指主體經濟活動給他人帶來利益的現(xiàn)象;外部負效應是指主體經濟活動給他人帶來損失的現(xiàn)象。
在市場經濟下,外部效應帶來的問題無法由市場機制解決,只能由政府干預。政府可以通過稅收來調節(jié)生產者的私人成本,使其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相一致,減少或消除外部負效應,也可以通過稅收從事公共服務或提供公共產品,發(fā)揮外部正效應,增進社會福利。
(2)收入分配公平與政府稅收
在市場經濟下,政府可以通過稅收來調節(jié)貧富差距。對低收入者不征稅或少征稅,對高收入者多征稅,縮小不同納稅人稅后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緩解收入分配不公可能引發(fā)的社會矛盾。
考點二 稅收概念與本質
1.稅收概念
稅收是國家為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憑借行政權力,按照法定標準,向居民和經濟組織強制地、無償?shù)卣魇杖〉秘斦杖氲墓ぞ摺τ诙愂盏亩x,應把握的要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表1-1 稅收的概念
2.不同稅收觀的比較
表1-2 國家分配論與公共需要論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3.稅收本質
(1)稅收的本質是一種分配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分配主要是對社會產品價值的分割,以確定不同社會主體對社會產品的占有和支配份額。社會產品價值由C、V、M三個部分組成。其中C是生產中被消耗的原材料、機器設備等的補償價值;V是對生產中消耗的活勞動的補償價值,用以滿足勞動者及其家屬的生活消費需要,是必要產品價值,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需要;M是剩余產品價值。
為保證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運行,稅收一般以剩余產品價值作為分配對象。但是V和C的部分也可以成為稅收征收的對象。具體表現(xiàn)形式如下:
表1-3 稅收的分配對象
(2)稅收是一種特殊的分配關系
稅收體現(xiàn)一種特殊的分配關系,應從以下幾個角度理解:
①稅收分配的目的:正是由于稅收是以滿足社會全體成員對公共產品的需要為目的,在其分配活動中才體現(xiàn)出與其他分配方式相區(qū)別的典型特點。一方面,國家承擔著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責;另一方面,國家可據(jù)此向全體社會成員無償征收稅收。
②稅收分配的依據(jù):稅收分配是憑借國家的政治權力。
③社會財富的分配:社會財富的分配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即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稅收雖然屬于再分配范疇,但它又直接取自初次分配,是連接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重要渠道。
團隊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