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爸育兒》專注親子閱讀子欄目:童書八點
資深育兒專家
國家高級營養師、育嬰師
宛爸 領銜打造
親子閱讀推廣人維尼媽媽
電臺主播維尼爸聯袂奉獻
食育|養育|微課|童書|故事|好物
這是我們講的第 132 個故事
點擊綠色圖標聽故事
文 | 維尼媽媽
故事播講| 維尼爸爸
閱讀需5-8分鐘
上周末,朋友發了一張照片,是她5歲兒子的畫。
畫面上滿滿畢加索抽象風的線條,讓我們猜他畫的到底是啥,答對有獎。
我沖著線條相了半天面,沒看出個所以然。
后來朋友公布答案,一只鷹和一張弓,并解釋哪是頭哪是翅膀哪是腳。
我們啞然失笑:別說,還真是那么回事!
孩子的畫中充滿了玄機和藝術氣息,而讓我更讓我敬佩的是朋友的那份耐心和欣賞。
我不禁又想起了悲催的小時候,學畫畫時得按照老師要求的照貓畫虎來:花必須是紅的,葉子必須是綠的,魚必須在水里游,鳥必須在天空飛。
培養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我想多半家長會答:畫畫。
沒錯!畫畫的確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但是畫畫其實根本不用學,因為每個孩子天生就是繪畫大師,圖畫對于他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本能!
可能會有美術老師說:維尼媽媽,你說得不對,孩子哪懂透視、立體感、顏色搭配?這些東西都得靠學的。
沒錯,技法是需要學。
可是孩子拿起畫筆恣意涂灑來表達他們內心所想的初衷,并不需要人教。
相反,畫什么、怎么畫都要人教,越教越教條,孩子畫得越來越科班,也越來越千篇一律。
技法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我總認為,孩子的天賦和能力是靠發掘和鼓勵,并不是靠家長和老師手把手地教出來。
就像《點》這個故事。
小姑娘瓦斯蒂一幅畫也畫不出來,顯然,她自己也很郁悶。
可是面對那張白紙,她的老師非但沒有責備和挖苦,而是發揮想象力,說那是“一場暴雪中的北極熊”。
接著,老師鼓勵她畫出一條線或一個點。
你可能會問,線或者是點那叫什么繪畫?
但老師卻讓瓦斯蒂在畫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并裝裱在精美的畫框里。
在她的眼中,小姑娘的充滿情緒而戳出來的這個點,是一幅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也正是這個舉動,讓瓦斯蒂重拾了繪畫的信心,盡管她只會畫點,但是這些點已經開始有色彩的搭配和圖形的構造。
這讓我想到了繪本大師杜萊備受全世界千萬家庭喜愛的《點點點》,就是那些點,開啟了孩子的色彩認知、圖形認知,你能說,那些點不是藝術的想象嗎?
這是一本讓我為之驚艷的繪本,當一個孩子擁有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她會回報給你無限大的才華。
同時,她也會用同樣的辦法去激勵其他人。
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為9.2分,維尼媽媽給了5星力薦。
這更是一本每一位老師和家長都應當拿來讀一讀的書。
在孩子說不會、不行、不可能的時候,你是否也會像繪本中的老師那樣,說那張白紙是“一場暴風雪中的北極熊”,是否也能讓孩子在她稱不上作品的作品上簽下名字呢?
而現實中,我看到的、聽到的更多是家長的訓斥:
別人家的孩子都能畫出來,你為什么不能?
你為什么不按照老師的要求畫?你為什不照著老師畫的學?
前幾天我寫過一篇文章:《毀掉孩子的自信心,攏共分兩步》。
第一步,就是否定他的想象力。
其實想象力和自信心是相輔相成,你一味否定他,還談什么自信,他沒有自信,更不敢去想象。
由這個故事,我想到了更多。
很早以前在網上看了一個帖子,觸動非常大。
英國插畫師Jack Lockett,從2歲開始畫畫,并堅持了22年,現在他的藝術事業風生水起,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2歲時他的作品從信手涂鴉開始,其實根本稱不上是畫。
但他得到了媽媽的支持和鼓勵。
2-11歲(部分作品摘錄)從涂鴉到有了風格的雛形。
12歲開始接觸專業的美術學習,開始面部構造,人物造型能力也慢慢進步。(部分作品摘錄)
一直到24歲……
(Jack Lockett繪畫圖片源自豆瓣)
盡管這詭異的畫風讓維尼媽媽分分鐘想到伊藤潤二,但不可忽視的是,從信手涂鴉到插畫大師,這22年堅持的背后,是媽媽的鼓勵和支持。
所以,天賦秉異或骨骼驚奇,其實都在于你的鼓勵!
哪怕他最初只畫了一條線,一個點!
出版致謝
作者:彼得·雷諾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