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明前后,雨霧紛飛,濕氣較重,而脾虛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影響,出現困倦、疲乏,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情況,所以健脾祛濕是清明時期養生調理的重點。今天為大家介紹祛濕界的2大“功臣”,在家也能自我調理。
白術性溫, 味苦、甘,歸脾、胃經,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美白養顏、固表止汗、安胎等作用。常用于治療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水濕內生所致的飲食減少、脘腹虛脹、倦怠乏力、嘔吐泄瀉、痰飲水腫、表虛自汗、胎動不安等。
1 補脾燥濕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主管著水谷精微與水濕的運化工作。但脾喜燥怕濕,脾一旦被濕邪所困,運化能力就會減弱,水濕就更容易停滯在體內,導致“濕上加濕”。
古人稱白術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因為白術一方面性溫味苦,能燥濕利水,把體內多余的水濕祛除;另一方面有補脾益氣的功效,能促進脾運化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濕氣重的問題。
2 益氣固表
白術有補氣益氣、固表止汗的功效。提到補氣,第一想到的是黃芪,但白術與黃芪功效有所差異。黃芪擅長補氣升陽、益衛固表;而白術則擅長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術補氣之力雖不及黃芪,但它更適合脾氣虛夾濕的人群。
另外,“氣”有固攝的作用,氣虛的朋友衛氣虛弱,體表的固攝之力不夠,稍微一動,汗液就容易流出。因此治療表虛自汗,易感風邪之人,常用白術與黃芪、防風等補益脾肺、祛風散邪藥配伍,如著名的補氣方劑“玉屏風散”。
3 美白養顏
中醫認為人的皮膚和臟腑功能有密切關系,如果臟腑病變,氣血不和則皮膚粗糙,面部生斑。
明代醫學著作《醫學入門》記載的“三白湯”,最初是用來治療傷寒虛煩的,后來人們發現它還有補益氣血、美白潤膚的功效,方中主藥即為白術、白芍、白茯苓。其中白術調節脾胃,整方調和氣血、調理五臟,適于氣血虛寒導致的皮膚粗糙、萎黃、黃褐斑、色素沉著等。
▍材料:黨參20克,白術20克,茯苓20克,炙甘草10克,瘦肉200克。
▍做法:先將瘦肉焯水,將所有材料一同放入鍋中,加清水煮沸后,文火熬1小時,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
▍功效:四君子湯出自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健脾的經典名方。方中的四味藥既使用補脾益氣的藥物,又使用了苦燥淡滲的藥物,主次兼顧,是日常調理脾胃,打通中焦,恢復其運化功能的健脾祛濕方。
▍材料:懷山15克,芡實15克,北芪15克,白術10克,薏米15克,扁豆15克,豬排骨200克。
▍做法:扁豆、薏米用鍋炒至微黃,懷山、芡實、北芪、白術、排骨洗凈,然后將全部材料放進煲內,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醒胃、祛濕抗疲勞,對于脾虛濕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蒼術性溫,味辛、苦,歸脾、胃、肝經,具有芳香化濕、祛風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濕阻中焦、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痿躄、風濕痹痛、風寒感冒。
1 化濕醒脾
蒼術性溫,味辛,為芳香化濕藥。芳香之品能化濕醒脾,溫燥之藥可燥濕健脾,其辛能行氣,香能通氣,行中焦之氣機,以解除因濕濁引起的脾胃氣滯之病機。
也因蒼術辛香之性,古代民間病疫及歲旦之時,有“燒蒼術以辟邪氣”的習俗。在非典和新冠期間,很多醫院也利用蒼術、艾葉等進行熏蒸,對病房、公共區域進行消毒。
蒼術VS白術
蒼術與白術,古時統稱為“術”,后世逐漸分別入藥,二藥皆有健脾燥濕的功能。
2 用于風濕痹痛
蒼術既能溫燥除濕,又能辛散祛風,散除經絡肢體的風濕之邪,對寒濕偏重的痹痛尤為適宜。臨床上經常用于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關節疼痛等。
南方氣溫較高,濕邪容易和熱邪結合在一起,因而風濕也有寒熱之分,但不管是哪種類型,都可以用蒼術來治療。
3 用于風寒感冒
蒼術辛香燥烈,能開肌腠而發汗,祛肌表之風寒表邪,又因其長于勝濕,故以風寒表證挾濕者最為適宜。如《和劑局方》神術散,即以蒼術為君,配伍羌活、白芷、防風等,治療頭身疼痛、項強,兼見惡寒發熱、無汗者。
▍材料:蒼術30克,艾葉50克,青蒿50克,生姜50克(切片)。
▍做法:上述材料放入4000-5000毫升的水中,滾開后轉小火煮15分鐘,待水溫降至約45℃左右,浸泡足部,每次約15-20分鐘,沐足水溫不要低于35℃,以身上有微微溫熱感或微微汗出為佳。
▍功效:促進全身氣血運行,祛除寒濕。
▍材料:制蒼術20克、藿香20克、菖蒲15克、草果10克、艾葉10克、白芷12克、蘇葉15克、貫眾20克。
▍做法:上述藥料研細末并過篩,裝入小布袋,每袋10-15克,隨身攜帶或放于床頭,不時放在鼻子前嗅聞。
▍功效: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的防感香囊方,能起到芳香祛濕、清熱解毒、醒腦提神、預防感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