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鞏固統治,蔣介石希望再有一場像臺兒莊那樣重創日軍的大勝仗,于是他調集60萬精兵強將,計劃在徐州地區與日寇一較高下。
圖|蔣介石
不得不說,臺兒莊大捷后,蔣介石有些盲目自信,與他的政治手腕相比,軍事指揮能力方面就遜色太多了。
日本侵略者得知此計劃時,頓時欣喜若狂,因為徐州地勢平坦,日軍的機械化部隊戰力將會獲得巨大提升。同年5月11日,日軍四路人馬已然悄悄逼近徐州外圍,而土肥原賢二這一支主力部隊則奉華北方面的命令迅速南下,打算進攻菏澤,切斷徐州以西的“生命線”——隴海路。
圖|二戰日軍舊照
如果計劃實現,60萬國軍的軍需供應和退路將被斷絕。一旦菏澤失守,國軍精銳也將會被日軍四路部隊合而圍殲。倘若真的落此結局,蔣介石的統帥地位會受到毀滅性打擊,大部抗戰力量也會損失殆盡。
圖|日軍機械化部隊
夜里,土肥原賢二準備強渡黃河,蔣介石得知消息后隱隱感覺情況不妙,于是他急忙給第一戰區司令長宮程潛通電,要求他無論如何都必須守住菏澤。
圖|抗戰時期國軍舊照
話雖這樣說,但蔣介石心中慌亂不已,于是第二天便乘坐飛機抵達鄭州。臨走之前,國民黨高層陳果夫、馮玉祥、白崇禧、姚琮、陳誠等人向他提出建議,必要時可以放黃河之水以制敵軍。
以水制敵,在工業時代之前也曾發生過。
如公元前376年,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三家分晉”事件中,晉國執政大臣智伯瑤為徹底消滅趙氏家族,遂聯合韓、魏兩家之兵困趙家于晉陽城內,智伯瑤借山洪暴發之際,掘晉水汾河之壩,水灌晉陽城,導致城中軍民“懸釜而炊,易子而食”。趙家最后在反敗為勝時,用了同樣的辦法倒灌智家軍隊,死傷無數。
圖|掘晉水汾河之壩
如17世紀的荷蘭曾經遭受到法國的入侵,眼看經濟中心阿姆斯特丹將要淪陷,荷蘭高層下令放水阻敵。1672年6月23日,荷蘭人挖開艾默伊登港,人為制造的洪水幾乎淹沒了整個荷蘭北部,無數莊稼、牛羊、土地都被淹沒。
或許蔣介石也曾想要達到如此效果,才考慮是否決堤,雖然事發之前他十分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在6月9日這天下令炸開花園口。這里要提一句,荷蘭掘開的是本國提前數十年建立好“荷蘭水線”,是正兒八經的防御系統,荷蘭人專門沿著“水線”修建有各種要塞和防御設施,根本不屬于臨時拖延敵軍,然后肆意犧牲老百姓生命換來的災難性消極舉措。
1938年5月19日徐州淪陷,為了阻止日軍繼續西進,打算在徐州與日寇展開決戰的蔣介石,決定采用以水代兵策略,遂掘開鄭州花園口黃河河道,之后就引發了20世紀“世界上人員物資損失最大的人造災難”。
圖|千里良田被淹沒
花園口決堤后,黃河水順著賈魯河迅速下躥,一瀉千里。要知道,6月中旬,正值雨水充沛之時,黃河中上游連降暴雨,導致黃河水量持續猛增,花園口豁口處被沖寬,同時也沖開了之前沒有鑿開的趙口,兩股洪流匯合在一起,賈魯河開始外溢,洪水最終朝著豫東南方向流去。
圖|花園口決堤后俯瞰慘景
由于考慮到要決堤,國民政府提前給可能會影響到中下游地區的百姓發放慰問金,結果中游部分平民遷徙走之后,下游很多人還在觀望,等到洪水滔天來臨之時,已經來不及逃生了。
圖|花園口大豁口
值得一提的是,國難時期,國民黨內部仍然有大量人員利欲熏心,貪污治河錢款和賠償金。
悲劇發生過后,據國民黨不完全統計,花園口決堤事件共溺死89萬人,391萬老百姓無家可歸,傾家蕩產者達480萬人,受影響的土地面積超過1200萬畝。事實上,實際造成的直接損失和間接危險遠不止于此。
圖|苦難的群眾
圖|受災人民
部分人認為,決堤事件雖然給河南、安徽、江蘇地區造成了慘重傷害,但是從戰略目的以及抗戰效果來看,卻是非常成功的。
圖|電影《1942》劇照
面對泛濫的洪水,日軍的日子也不好過,他們同樣面臨著供給和補養短缺的危險,饑寒交迫的同時還要擔心圍剿過來的國軍。剩余日寇不得已才開始撤退,重新選擇沿著長江西上,當時河南等中原地區沒丟掉就是因為“花園口決堤事件”。一直到六年后,也就是1944年,日本侵略者為打通大陸交通線才成功占領鄭州。
圖|決堤后尋殲日軍的中國軍隊
這就是戰爭,弱國面對強國的戰爭,當局者斷臂求生的決策引發的爭議迄今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