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經脈和絡脈,運行氣血的通道。
經——主干;數目少
絡——分支;數目多
經絡系統的組成表:
十二經脈
十二臟腑所屬的經脈,經絡系統的主體,“正經”。
1.十二經脈的名稱:手足、陰陽、臟腑
手——外行線分布在上肢:手六經
足——外行線分布在下肢:足六經
陰——六臟——陰經——太陰>少陰>厥陰
陽——六腑——陽經——陽明>太陽>少陽
2.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左右對稱。
四肢部:內側面為陰,外側面為陽,各分三陰三陽,前、中、后三條區線。
上肢外側(手三陽經):
前緣——手陽明大腸經
中緣——手少陽三焦經
后緣——手太陽小腸經
'陽、少、太’
下肢外側(足三陽經):
前緣——足陽明胃經
中緣——足少陽膽經
后緣——足太陽膀胱經
上肢內側(手三陰經):
前緣——手太陰肺經
中緣——手厥陰心包經
后緣——手少陰心經
'太、厥、少’
下肢內側(足三陰經):
前緣——足太陰脾經
中緣——足厥陰肝經
后緣——足少陰腎經
特例:
足內踝上8寸以下:
厥陰在前
太陰在中
少陰在后
3.十二經脈屬絡表里關系
屬絡關系:陰經屬臟絡腑主里,陽經屬腑絡臟主表。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
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表里關系:臟腑的屬絡關系就是經脈表里關系(6對)。
4.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與交接規律
循行走向: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
手三陽經從手走頭,
足三陽經從頭走足,
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舉手向上:“陰升陽降”
交接規律:
①相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手足末端(指、趾)交接
手 | 足 | ||||
食指 | 無名指 | 小指 | 大趾內 | 大趾外 | 小趾 |
前 | 中 | 后 | 前 | 中 | 后 |
肺、大 | 包、焦 | 心、小腸 | 胃、脾 | 膽、肝 | 膀、腎 |
②同名的陽經與陽經在頭面部交接
手陽明大腸經 | 足陽明胃經 | 手太陽小腸經 | 足太陽膀胱經 | 手少陽三焦經 | 足少陽膽經 |
鼻旁 | 目內眥 | 目外眥 |
③相互銜接的陰經與陰經在胸中交接
足厥陰肝經 | 手太陰肺經 | 足太陰脾經 | 手少陰心經 | 足少陰腎經 | 手厥陰心包經 |
肺中 | 心中 | 胸中 |
奇經八脈
1.奇經八脈的名稱
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
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也無表里配合關系,且“別道奇行”,故稱“奇經”。
2.奇經八脈的作用
其一,溝通十二經脈,統帥有關經脈氣血,協調陰陽。“陽脈之海”;“陰脈之海”;“十二經脈之海”和“血海”。
帶脈約束了縱行軀干部的諸條經脈。
陽維脈主一身之表,維系全身陽經;陰維脈主一身之里,維系全身陰經。
陰陽蹺脈主肢體兩側的陰陽,調節下肢運動與寤寐。
其二,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著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
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
十五絡脈分布
十五絡脈分布 | ||
別絡 | 分出 | 走向 |
十二經脈 | 絡穴 | 相表里的經脈 |
任脈 | 鳩尾 | 散布前 |
督脈 | 長強 | 散布側 |
脾的大絡 | 大包 | 散布后 |
十二經筋
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附屬于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
十二經筋的分布
十二經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頭面胸腹部。行于體表,不入內臟。具有結、聚、散、絡的特點。每遇骨節部位則結聚于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則散布于該部而成片,但與臟腑無屬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