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時詩渡,悟時自渡 詩渡 社長:鄧紅瓊
◆ ◆ ◆ ◆ ◆
《詩渡》雜志選稿平臺
編者按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一束艾蒿,一串香粽,一個香囊,一條龍舟,寄托了人們對屈原的紀念,還有對生活的美好期望與祝福。本期端午特刊征稿,《詩渡》作家群不到四天時間共收到75位詩人的稿件,特此推出,以寄詩情。
詩
渡
萬粽矚目
飄香十里
慶賀端午
五月初五
《詩渡》全體編輯
祝詩友們闔家端午節安康
本期作者
1.尹利民 2.游海 3.陳新明 4.鄧紅瓊 5.蘭采勇 6.半壁心空 7.魏威 8.顏新明 9.劉良鳴 10.戴金生 11.凡人 12.小雅 13.劉麗 14.劉桂蘭 15.吳素娟 16.水香怡 17.魏金山 18.田間布衣 19.路男 20.李嚴?21.李漢甫 22.許麗娜 23.獒媽 24.張建軍 25.青苔 26.梁朵 27.龍躍國 28.兮之 29.陳遠倫 30.楊建文 31.藍雪 32.弓曉平 33.路垚 34.金志寧 35.勤健 36.劉南歟 37.田邊 38.肖高群 39.王景波 40.何光山 41.吳先和 42.倩夢 43.鄧勤忠 44.沈燕萍?45.宋華芬 46.明靜 47.問渠 48.王曉旭 49.溫清華 50.丁四 51.孔令文 52.秦淮一葉? 53.閆立平 54.鐘鼎文 55.司志華 56.水弦 57.郭志文 58.陌上幽蘭 59.掛竹 60.魏文昌 61.楊創 62.木子橋 63.朱茂松 64.景勝杭 65.晚俠 66.景治東 67.西湖鯉 68.袁冬 69.戴道華 70.樹葉 71.黃祥貴 72.林洪海?73.郭宗社?74.東白?75.傅明生(按交稿順序排名)
詩渡
編輯:鄧紅瓊
端午詩韻
1
別再去追問一條清醒的河流
□尹利民(湖南)
當年,那塊石頭為你抽出上上簽
羞辱的歷史才會綁著一根傲骨沉入江底
五月的經幡
從此讓菖蒲和艾草高高飄揚
那么多詩人,用文字不斷續寫
另一個詩人的悲憤
今天,我不愿再追問一條清醒的河流
我只看到一份遺產,光照日月
如果你的魂靈回來坐坐
請多看看汨羅江的漁舟唱晚和祖國的盛世華章
因為人們對你的敬意
已深深刻進一個民族的胸膛
2
詩人節,想起屈原
□游海(廣東)
抱一塊青石,跳進汩羅江
他搗江水,搗靈魂
甚至把命運搗碎,胸口搗痛
一部楚辭,一曲離騷,幾句天問
幾多哀曲,連同那些冤屈的文字
浸泡在一起,把一條江水染紅
我們在孤星冷月中喚他
在慢慢長夜滔滔江水中尋他
在苦苦哀顫和別離中找他
連著八百里洞庭的浩渺煙波
我把一輪殘陽,摁在心頭
沿茫茫江邊,尋找陰沉沉的天空
拋下一根干凈的骨頭
與粽子,龍舟,艾草們,交換思想
送去一張張冥紙,把陰陽撕開
不讓它,淚流成河
紅棗糯米枸杞和野菜,組成
一粒粽子。搭乘一條龍舟
相約五月初五,召喚一個民族的人
每年,都去看望
3
端午節之后
□陳新明(四川)
躁動的天色跟悲憤的臉色
終于,都徹底暗下去了
空剩一組遠山近水的犀利棱角
從此,那道曾經指天問地的江岸上
再也沒有一個披發仗劍的詩人
峨冠博帶,將鬼神逐一問遍
上下求索之路,從此,又多了歧途
燈影隱去龍舟破水的槳聲
年年門斗上的菖蒲,只陪伴艾葉
聽老者一席闊談,秉燭夜游的少年
耳邊,奔騰的江風,隱隱復來
仿佛身陷楚歌之圍
一條汨羅江還養著當年的濤聲
選擇抱石沉江,就不愿再重見天日
滾滾塵事,似水流逝
眾人從此岸奮力劃向彼岸
不是為了打撈靈魂,僅僅只是競渡
哀民生多艱,空余一聲長嘆
4
賽龍舟
□鄧紅瓊(廣東)
一群彪悍的漢子,在喧囂的鑼鼓聲中
挖開河泥,莊嚴起龍
一條條數百年不壞的龍舟
紛紛亮相,驚飛一群群鷗鷺
發出《天問》的和聲
這不屈的聲音,響徹南粵大地
他們追逐問天者的背影
早已把悲憤化成了奮發的力量
每一槳,都是重生
掀起滔天巨浪
岸上的人,揮動著時光
用熱烈的吶喊為舟上的人加油
他們都不是詩人
卻讓每一條江河
完成了史詩般的交響
一場一場的龍舟雨
如溫熱的眼淚洗盡人間塵埃
一代又一代人
用血液提純的愛國之心
向著《九歌》,飛渡銀漢
5
悼
□蘭采勇(重慶)
看清了天下的大勢
看不透人心的小我
一己之力,難以托起楚國的朽木
你的浪漫你的唯美你抽象的詩心
與廟堂之上的血液格格不入
真理的光芒隱去,你把自己綰成死結
汨羅江旁,一只輕盈的蝴蝶躍起
蕩起的水花攪不動歷史的船槳
一個時代淡出視野
像枯萎的花,經歷痛和哀思
后來者沿江而至
尋找到你體內遺存的光點
并攜帶,從汨羅江出發
灑遍萬千江河
6
在端午,打撈一段歷史
□半壁心空(河南)
那年的五月五日
62歲的您寫完《懷沙》之后
用縱身一跳,為楚國正骨
自您走后,那條江一直在哭泣
邊哭邊問天問地
問荊楚大地的沉浮
因為您,那天被取名端午
我們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
吃粽子、賽龍舟,把一條河的疼痛
分解在陽氣正旺的時刻
分解在中華民族跳動的脈搏
然后再沿著《離騷》《九章》《九歌》音韻
追尋您遠去的身影
依稀看見您手執書卷
和香草美人站在江面上
吟哦《橘頌》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
那一江水呢,正熠熠發光
先生,您用身體
踐行自己的初心
把那年的五月五日
拉長,拉長,一直拉到兩千多年后
還不肯罷休
7
端午
□魏威(四川)
只一個縱身一躍,在冰涼的汨羅江
那個蒼涼背影在千年粽子
與詩歌的疼痛中,時隱時現
年年飛渡的龍舟,在鑼鼓的擊打下
仍難接回一顆憂傷的靈魂
雄黃酒,肝膽入腸
一條受傷的血管,劍氣如霜
從山里采回的苦艾草散發千年清香
終生懸掛玉佩,行吟澤畔的人
朝飲木蘭,夕餐秋菊
一灣淺淺的江水,卷地如潮
在一個民族的心頭反復湍急地流淌
每座城市的門楣上掛滿菖蒲
掛滿香草與美人的惆悵
漂泊江上的詩人,兩千五百年
依舊眉骨瘦削,衣袂飄飄
懷里溫熱的《離騷》與《橘頌》
不時傳出清脆的金玉之聲
8
汨羅江里,屈子的錚骨
□顏新明(北京)
你說你,執意為念
戀水三生。讓滾滾的汨羅江水
橫生枝節,詩意
活生生地,把江水截斷
你說你,唯楚不戀
卻讓啼血的杜鵑,將思念
漫山灑遍。那些倔強的空氣
至死不渝,魂牽夢繞
守候著汨羅江畔
每一年端午,楚國的陽光
就開始縮頭,短了幾寸
相思的梅雨,濺落龍舟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屈子,你是錚骨文人的翹楚
端陽節,我不想寫詩
我只想擺槳搖櫓,江心橫渡
近距離,撫摸屈子的錚骨
我不敢投江,我有一身硬骨
卻癡迷不古
9
屈子
□劉良鳴(江蘇)
一襲青衫,一杯雄黃。老舊的不只是濁浪
四季更替。五月的菖蒲、艾葉裹著一個人的魂
眼里有霧。望不盡煙雨斜陽
午后的時光,掩一卷《九章》
當年的漁火,照不進一世的離殤
江風如刀。一個人的離騷,撒下的網
除了冷和麻木
還有風中的喑嗚
風又起的時候,它無影無蹤
江上,多了幾葉孤舟
一片帆影,載不動落日的蒼白
那是它把破碎的浪花一遍遍織補
用盡全力,為自己唱一首離歌
一個故事,從汩羅江汩汩流出
現在的神傷,從前漲滿天問
10
汨羅江,成就一個大民族的節日
□戴金生(遼寧)
汨羅江流淌著悠長的緬懷
來自荊楚大地,一個憫天悲人的亡魂
亙古至今受到后人祭祀和敬仰
江水漫過戰國的竹簡
一直浩蕩在各朝代的史書里
楚辭抒發的一腔鴻志,隨一塊石頭
沉入江中,成為千古絕唱
時光穿梭懷念不朽的硬骨
沿江淘洗糯米,月亮泊在雄黃酒里
濃郁粽香,隨云朵飄向四方
世間哪里有龍的傳人
就有端午節,龍舟競渡中夢回楚國
與一個家國情懷的靈魂
碰撞出思想火花,上善若水
11
粽子頌
□凡人(浙江)
把自己搗碎,再拾掇成人的模樣
你棱角分明,有淡淡清香
不絕望一次,如何配得上這傷痕累累的世界
懷沙抱石,你的絕望還不夠沉么
擊鼓、歡呼、吶喊,多么豪邁的悲傷
菖蒲似劍,艾葉如霜
這一江清水流了千年,你還在嗎
我投下粽子,也投下另一個自己
12
一個光明的日子
□小雅(陜西)
一把艾葉
可是束起的三閭大夫的長發
垂墜在門楣
垂墜在渺遠的時空
同芝蘭共芬芳
比日月更悠長
一枚香囊
可是盛放著三閭大夫的衷腸
半是深愛 半是憂傷
一半給了楚國
一半給了辭章
一顆忠魂
把一個仲夏的日子
照耀得通體透亮
光明中翱翔著對美的頌揚
對真的激賞
舞動著對理想的褒獎
這一天
一個峨冠崔巍的背影
在蔑視所有的誹謗
而一段雋永的時光
正將一個民族的良知輕輕安放
13
端午
□劉麗(遼寧)
江米要經過久泡
少了堅硬,多了柔軟
才會在一片葦葉內融洽相處
月亮只有一點微光照在我的窗前
當然,也會照在故鄉的蘆葦蕩
它們相互依靠
窸窸窣窣地說著悄悄話
在這個并不適合思親的日子
什么情懷都與我無關
母親曾說過
葦葉最肥碩時,摘幾片下來
包出來的粽子才最有味道
14
又是一年端午節
□劉桂蘭(青海)
又一個端午到來
天空湛藍,云朵潔白
與故鄉并無差別
只是,街上看不到五彩的香包
也無粽葉的清香
一絲牽念,在車來車往中
穿梭在萬里之外
一盤韭菜盒子,一碗涼面
幾份涼拌菜
熟悉的傳統菜肴里
遠去的鄉音,依稀可辯
15
端午
□吳素娟(廣東)
因我。梅江與汨羅江
有了親密維度
楚國的梟雄
羋氏用柔情震懾
跪拜吳氏祖上的時候
腦子空白了那么一剎
是該舉起酒杯
對著汨羅江鞠躬敬上
氣溫逐步升起來
車頭壩的天空多變起來
一棵石參花的佇立
讓頭頂的一只鳥驚嘆不止
屈子祠的香火有被點燃?
日夜轉動。一切神秘又悲涼
地球表層越來越稀薄
總該找個理由,把荒誕還原
根源,在來時就已呈現
落下的雨滴,在梅江和汨羅江泛起漣漪
同源而至
我竟說不出有多好
16
端午念
□水香怡(河北)
不必從嶄新的江水里打撈古老的符號
它們早已在夫子沉入的那一刻
浮上岸來,潛入不朽的龜甲和獸骨
我們只需挑揀一些斑駁的文字,重新鐫刻
你的心,我的心,他的心
讓一顆顆布滿愛的心,跳動在華夏的土地上
不必揚鞭坐騎,踏遍青山綠水
我們就坐在太陽升起的地方
用觸摸過楚辭的手觸摸清風
翻開歷史的瞬間,感受陽光的溫暖
剝開一縷粽香,或者點亮燈盞
讓忠魂找到故國,找到家園
17
端午帖
□魏金山(河北)
小徑逼仄。菖蒲和艾草
寫下山河筆記
花香的行旅,執拗到一生
遠山氳黛,近水流韻
山川,風云,各有歸宿
一聲聲叩問,貼于江面
汨羅江,將淚水歸攏為一
《離騷》發涼的文字
慎終如初
18
屈風
□田間布衣(河南)
五月炎熱。你內心囤積一場怒火
忠誠化為灰燼。身影落草水中
是非,就像鐮刀切斷的麥子遍地倒伏
小鬼貪婪。你懷抱的石頭太賤
通往天堂,你缺少盤纏
孟婆捧一碗迷失心智的湯站在奈何橋那端
笑意暗藏玄機。人類伸入水底的誘餌
讓你再次背生鋒芒
鬼魅把心肺吞噬,軀殼浮出水面。你一聲天問
撞翻了那么多船只刨開水打撈的失真天空
撞飛了那么多人舍施糯米喂養的缺失靈魂
而你的女人,卻在用江水緩緩淘洗九章
此江太小,只能裝下你一人
以橫臥姿勢統領離騷
追隨者已被山鬼迷惑。誤入其途
錯把自己設定成你,或你影子的延伸
你活得太久了,以至于內心活躍的火山
經兩千多年水浸軟化成無病呻吟
天問如鯁在喉,吶喊已被卡死
所以我害怕夢見你溺水的嵯峨背影,就像害怕夢見
粗糙歷史遺漏的純真光陰
這一切猶如香草美人,必然成為
進入五月的信物。而我卻想把此江
從歲月中刪除。怎奈江中滿是啞默的石頭
如今誰還在摸著這些不值錢的石頭,若你一樣上下求索
19
端午
□路男(陜西)
一條江,和一個人的名字一樣響亮
從遠古流傳而來,永恒的意象
鐫刻在一個人的信仰之上
艾蒿與菖蒲的清香,一縷縷飄飛
將這個日子一年年點亮
飛雪染白過的汨羅之水,總有朵朵浪花
翻卷出無數個天問,靠近舟頭
在清澈見底的晚風中吟唱起九歌
一枚青梅煮酒,一片白雪作琴
黃昏的窗欞,飄過香草美人的身影
心兒眷眷,手攬這滄浪之水
萬古長嗟,盡收此日月山河
再捧起這發黃的史書,端坐蓮花
內心的梵音唱響
一曲云夢大澤,讓天地平和
如你,如我
如此時壯美錦繡的祖國
20
照見端午
□李嚴(四川)
那么多的粽粑、艾葉、菖蒲
和趕路的人,砸向五月。額頭這面墻
回聲低沉。背對月光的人
他的清瘦,被一首詩反復擊打
天空依舊高遠,一次次從指間滑過
一個靈魂,一把長劍,一部《離騷》
我在兩千多年后的岸邊
繼續定格一縷青衫,拂過江河
年年,我用艾草的苦汁,擦自己的痛
用菖蒲的正氣,驅趕世間的邪惡
在粽香的柔情上,啜飲無盡的詩意
在《離騷》的壯志里,返回自己
讀取時空斷裂的文字,山河不在
當年的雨,淋透我的心。這個五月
白鷺來過,雨水滑過,蘆葦蕩漾過
流放的一只鶴,至今,沒有回來過
今晚的月光,又在汨羅江邊繾綣
浪花依然在手心里翻騰
依然,解不開江中的秘密
那彎處的縱身一躍,留下的喟然長嘆
至今像一首憂傷的詩,堵住我的胸口
21
粽子的清香在五月里流淌
□李漢甫(遼寧)
五月流淌著清香
那絲絲縷縷,綿綿不斷的靈魂的纏綿悱惻
那層層疊疊,包包裹裹怒火沖冠擲地有聲的《天問》
那線線絲絲的纏繞,粽葉的包裹,纏綿思念
才有五月粽香飄飄的棕子
才有歷史長河中迸發《離騷》《九歌》《九章》問世
那是五月的粽香,汨羅江的淚凝成的偉大的靈魂
那是五月花海燦爛,流水不腐的清流正義的化身
那是華夏民族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靈魂鑄造的不朽
五月粽子飄香
淚奔,怒火中燒的詩人屈原
還在用血與淚,靈與魂寫下了傳世最美詩篇
不朽的靈魂
不腐的豐碑
是愛國主義之魂
是精神傳承之最
22
端午,思念叢生
□許麗娜(內蒙古)
端午,勢必傾瀉體內一場雨
雨打風吹,風吹草長
很好,父親的墓前草兒青青了
眼看著一個年輪畫上句點
一棵小樹的呼號還在發出啞音
生命,溫瀾而潮生
無處尋覓缺失的港灣
粽子鍋里的水沸騰著
粽香氤氳,艾草也掛上門楣
人間的林林總總熱烈著
一切的一切
都被父親拋在了紅塵
土地的召喚是多么令人心痛
23
端陽詩逸
□獒媽(香港)
粽葉飄香,就有劃槳手
撥開深邃的水底世界
鼓聲吶喊出悲壯的漣漪
震撼堤岸徘徊的風
你說阿拉是孤獨的人
我講儂有憂郁的眼神
光陰其實都一樣
有寂寥有心思也有無奈
你仰臉秒殺的白云
在我看來就是你
天空哪怕剩下一片云
我必解讀成還是你
低眉細數著魚兒
青泥和水草掩藏住魚尾
縱有耐心,徒托空言
躲進流水也算靜心安處
競渡龍舟喧嘩吵鬧
卷逝曾經的薄涼
正是眾醉獨醒的氣度
以另類傲嬌擁抱別樣機遇
24
端午
□張建軍(山西)
剝開,一顆顆米
仿佛一粒粒文字,從詩集里
跳出來
關于一個人
無論龍舟或是粽子
總是難以避開的話題
今日,不敢下筆
有悲愴
從酒杯里汩汩流出
25
端午
□青苔(陜西)
一定要有紅棗做東
紅豆做媒
那些細碎的白
才有了不容辜負的含義
粽葉是界碑,也給予護佑
昨晚流水曾一夜拍打我的腳踝
說服懸崖
我終究是你臂彎里那個
熟睡的孩子
時間是一只高光的容器
接受季節的指引
注滿香檳和回聲
艾草與福袋已完成最后的鋪陳
矢車菊剛好打開圓圓的裙裾
只等一曲華爾茲
來粘合,遺失在人間的斷句
26
端午
□梁朵(江蘇)
不敢看涌起的潮
我怕沉江的聲音濕了詩箋
不敢多看一眼無中生有的恍惚
怕默念了許久的好詞
被霧起的隱約
遮蔽了靈魂的存在和暗物質的對抗
不敢獨坐屈子祠
怕詩文與詞賦不重生
不敢回看汨羅兩岸的荒草與斷碑
怕皓月當空瞬降大雪
我聽見的低吟
像秋風割斷了苦楝的冠葉和面壁鳥鳴
喊出了一個舊朝的欲念孳生
27
端午感懷
□龍躍國(甘肅)
端午,我劃著龍舟
在粽葉和糯米的馨香中
中流擊水
聽,浪花拍打著龍舟
陣陣敲在我的心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那是屈原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終生的吶喊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那是靈均不屈不撓、以身殉國的心靈寫照
靜立龍舟,我的才情
在瀟湘層層燃起
默思屈子,詩魂風采
引我于故國神游
風,還是兩千年前那楚地的風
水,還是滾滾不盡那湘江的水
藍天依舊,青山不老
三閭大夫的情懷仍在汨羅江畔激蕩
中華詩祖的意氣仍在郢都上空風發
孤獨本是人生的一種常態
屈平抱石投入汨羅江的那一刻
我仿佛聽到了他的一聲長嘆:
不離不棄,永遠陪伴著你的
不是任何一個人
而是自己的內心
和思想
28
端午
□兮之(湖南)
中國的五月
空氣揮霍著艾香
粽子以各種姿態炫耀其內涵
“五糧,蛋黃,臘肉...”
現代文明將情愫代入微信朋友圈
嫂子曬出了哥哥包粽子的照片
他們遠在柬埔寨
響應國家“防疫”號召
已經兩年沒有回家
老母親隔著老花鏡片
笨拙地戳著手機屏幕
傳授她畢生“包粽煮粽”的經驗
“粽葉兒長長,疊放兩張
繞個圓圈兒,四角尖尖
米粒兒舂緊,綁線要棉
文火慢燉,至少一晚”
而我注意到照片里
年近五十的哥哥已然花白的頭發
想象著粽子熟了的時候
他柬埔寨的鄰居該有口福了
我想哥哥也定會同他們講
中國有個屈原……
29
端午節
□陳遠倫(貴州)
汨羅江的水啊
日夜流淌
一個不朽的忠魂
沉睡兩千多年
歲歲端陽今又端午
江上飛來龍舟賽事
鑼鼓聲聲助威吶喊
五月拋下的粽子
驅除水中妖孽魚蝦
屈子精神一脈相承
中國自信
文化報國己任
天問楚詞九歌
傳承
世世代代的人啊
紀念這個偉大的詩人
30
粽香里的端午
□楊建文(廣東)
每年端午,熱鬧的集市都是粽子的天下
穿得嚴嚴實實的粽子
像一個個從粽葉里長出來的水果
當然,這樣炎熱的天氣,最好有風吹來
最好讓風,帶著五月的食欲
找到一個個在粽香里行走的人
每年端午,在粽香里
我會找到那座被荒草驅趕的村莊
那棵生長在粽香里的紅棗樹,我還會找到
那幾畝田在汗水中抽穗的糯米
每年端午,奶奶會準備好幾種粽餡
板栗、紅豆、蛋黃和紅棗
奶奶走后,粽餡就只剩下
粽香里的夕陽和江葦了
站在風口和每年的端午
如果有人也為我止步在五月
粽香里行走的人將和滿山的草木一起迎風而立
31
端午
□藍雪(河南)
隨便去一個地方
就能聞到糯米,葦葉,紅棗
濃濃的香味
巷子口,那些陌生的,熟悉
都在一個窄窄的攤位上,互相詢問,撿拾
這五月山水的饋贈
若問起楚國的屈大夫,一滴滴酒,一滴滴淚
藏著內心深處
那一刻,天空霧蒙蒙的
街道霧蒙蒙的,沿途敞開的紅絲線
愁緒萬千
我很想知道,那些菖蒲的憂傷
會不會糾結到燈亮
32
端午抒懷
□弓曉平(山西)
陰霾 扯來千年的雨絲
雷聲 狂吼苦澀的天問
昨夜風 一顆悲愴的魂靈在奔走
讀著九歌 捧著九章
洪濁的國殤里
深埋 楚雖三戶能亡秦
夜未央
汨羅江畔少行人
淚不干
終剛強兮不可凌
石無情
我還擁你
帶上我抱殘守缺的心跳
魂魄毅兮為鬼雄
溫一盞雄黃
充實我仗劍的行囊
煮一鍋粽香
安慰那不眠的淚人
駕一葉小舟
行吟處 不帶斗笠
夢里荊楚 我憑吊處是汝鄉
33
端午情懷
□路垚(江蘇)
一絲線,一份情牽
系著歲月,綿延上千年
無數次的呼喚
一片片的粘黏
抹不去心頭的思念
一腔熱血
在汨羅江中流淌
手中的劍,沉寂千年
仍在吐著寒光
那悲壯的一刻,是用生命
發出的最后吶喊
一盞盞明燈
將夢中的燭光
寄向遙遠
一份份淚灑的情思
在歲月的穿梭中
從未斷過
34
未酬的平仄
□金志寧(浙江)
追思為餡,小篆為谷
虔誠為箬葉
煮一篇心中的祭文
跳上龍舟,尋跡五月懷沙
向著前秦穿越
和你相遇把酒
杯中的小篆
應江潮的波濤起伏
一個追逐一個
——《離騷》《九天》《天問》
扔進洶涌的波濤
鞭笞奸佞小人
敲打大廈將傾的黃昏
抑或清流一股
沖刷汨羅江泥沙
映白云朵朵
站在兩千年后的江岸
聆聽響徹寰宇的江上號子
延續未酬的平平仄仄
35
傷力草
□勤健(河南)
旭日剛被晨露洗得通紅
我照例掐一把碧綠的傷力草
放入沸騰的鍋里
水沒有洗白它們的身體
反而翻滾起綠油油的青舟
荷包蛋漂流出的白
纏在葉尖
忽而像汨羅江上欲飛天的龍爪
忽而像蒼天誦賦《天問》后
飄落下的淚珠
我盛滿兩碗放在餐桌的上座
正襟危坐
心里默頌爸媽最愛聽的《九歌》
36
九樓九歌
□劉南歟(北京)
站在九樓的高度住在九歌里
探空中的水域屈子的靈魂
我在空中拚命呼吸 在水中救我自己
和所有的人一樣
在時間的深淺里睜著雙眼
奮力舉起城市的花瓣
水里死去水里誕生
一口水嗆了幾千年 噴透歷史
扯下天空的云揩遍所有的幸與不幸
我看到九歌的漣漪
拍打現代之岸 濕透九樓的夏天
九樓收藏我 九歌浸潤我
一條河流成了我和我的國家的血脈
我要超越自己必須越過水面
深遠的言辭 讓我以臂為漿
劃過光陰 愛情和神靈
使天空的肉體激動 痙攣
我不會蟄居九樓很久
生命是短暫軀殼中的靈魂再現
還會有人來九歌里居住的
菖蒲叢中 旋律和節奏是高速公路上
湘夫人的呢喃
37
端午節
□田邊(湖北)
兩千年的往事
卻那么雋永。為屈子
華夏龍的傳人
用粽子,蘄艾,昌蒲
還扎起龍舟
紀念你,傲骨忠魂
憑汨羅江之水
抒寫永久的祭文
靈魂不是書寫的
愛國,決不容矯情
寧愿葬身魚腹
決不茍且偷生,國破
何以安身立命
九歌,離騷,天問
成豐碑永存
端午節,祝你永生
38
憶端午
□肖高群(湖南)
曾經泗門洲旁的耒水河上
五月的河水將端午號子擊落
龍舟在節奏中疾馳
像要回歸又像在尋找
魚兒也在這場競技中
企圖飛躍龍門
而風,載粽香來我心上
并開了花長了刺
像時間被現實痛擊后
不甘失敗的心結了痂
那時,我的思念和夢想逐漸站成一棵樹
向汨羅江方向行鞠躬禮
39
端午江邊有感
□王景波(黑龍江)
據說,汨羅江并非生來就有憂郁的
氣質,他的濤聲怎么聽都像
在哭泣
今生無緣到汨羅江邊,但
每一處江水似乎都在同一天
把汨羅江的哭腔復制
站在水邊,迎風而立
心不由自主地跟著憂傷
仿佛歷史就在眼前
蒼茫浩瀚的江水,幾接云天
用無邊的憤怒還原屈子
抱石沉水的瞬間
屈子身著素衣,獨立
江畔,他縱身一躍
把不屈的倔強留在岸上
40
端午節
□何光山(江蘇)
分產到戶的年月
我家攤得一頭牛
和二十多畝土地
地多勞力少
姐姐們有學不能上
在非牛即馬的農活中
端午節,還不忘包粽子
粽子白糖餡
葉子甜絲絲
仿佛貧窮就是香和甜
仿佛她們的命運
和粽子緊緊裹在一起
不像現在的粽子
裹進蜜棗的,膩
摻雜瘦肉的,也膩
41
汩羅江
□吳先和(湖北)
汨羅江,一個不起眼的江
卻因為收留一位詩神
寫進了中國的歷史
汩羅江的水是混沌的
也是咆哮的
但她卻以自己的混沌和咆哮
將詩神的精神書寫在那洶涌的波濤上
托起了一個民族的脊梁
汩羅江也是罪過的
您怎么能收留這樣的一位詩神呢
如果沒有收留這位詩神
讓他還活十年,詩神還會寫出多少
《離騷》《天問》《九歌》的續篇呢
汩羅江,您好糊涂呀
汩羅江,成了一個中國的記憶
也成了一個世界的記憶
這個記憶是血腥的
這個記憶是悲戚的
這個記憶是傷痛的
這個記憶又是永恒的
但愿這個記憶不被忘卻
汩羅江的水還是混沌的
汩羅江的波濤還是咆哮的……
42
香囊
□倩夢(廣東)
你的衣襟別上藍色的香囊
我把誠摯的祝福縫上
帶著我的期盼
一針一線繡下幸運綿長
這一刻,風輕云淡
似唐朝的洛陽
遇上李白,談一談
詩和遠方
43
端午
□鄧勤忠(山東)
梅雨,浸濕五月的花季
菖蒲纏住一縷古韻,迎風飄搖
攪動詩人悲痛的脈動
倚劍長影枯槁成文字
靈魂皎潔清澈
凝結出孤絕的九歌,韻韻悠長
沉甸甸的思念,飄落
彌漫雄黃與艾草合歡的香
五月,總有劃龍舟的號子飄泊
端午與屈子的傳說唱響千年
離騷的江湖太淺,走不出清與濁的界線
與天問一道風化成千古奇案
歷史的真相,總有一些線索被無端斬斷
汨羅江被拋撒的粽子填滿斷流
又被悲情的淚水疏通
一個人的寒,早已被無數人溫暖
今日,海浪過分咆哮
把這人世間本已廖廖無幾的哀思
再次拍打上堤岸
難道是與我一樣
想要重回濁流奔涌的汨羅江畔
去挽住那一縷忠魂
去拽回那份決絕的癡望
把這沉重千載的悲情時光呀
去一一修復,重新安放
44
端午,這首古老的歌
□沈燕萍(浙江)
每年,這一天
都在做相似的事情
賽龍舟、吃粽子
掛菖蒲、佩香囊
屈原與端午
一個,所有的家國情仇
痛不欲生、懷才不遇
都已隨江水而去
一個,隨季節更替
來了又去
去了又來
懷念與生活
各自
存在于各自的軌道
45
仰望端午
□宋華芬(河北)
汨羅江載著菖蒲、艾葉
漁夫唱晚五月端午
傳說帶著千年的大雨
貼著最低的江面,問出最高的天問
每一個粽葉都懷抱一把古琴
彈奏飽滿的橘頌
三閭大夫用熱淚擦拭他的寶劍
以一碗黃酒躍上江面,擊水久違的濁浪
粽香里楚地灑滿國殤,汩水湯湯,不散的漩渦
天地之間有離騷,有九章……
江河以無眠的漁火
激蕩魂魄,中華民族唱著屈家三十篇走過二千多年
競渡,競渡,龍舟劃過關山無數
風帆點燃汨羅江,峨冠博帶,衣袂飄飄
屈子仗劍而立,淚誦華章
劃船的槳聲,激蕩起華夏滔天的水聲
46
端午祭
□明靜(福建)
一顆心,在汨羅江
歷時兩千兩百余年
都無法沉入江底
借助《天問》
升為輝耀東方的一顆星
說是華夏浪漫文學的奠基人
可汨羅江的每朵浪花
都是《離騷》在如泣如訴
是失去森林的小鳥
年復一年的悲鳴
說是一位政治家
卻用《九歌》
把一世的家國情懷
唱徹一個民族的人神之戀
他已化為
菖蒲、艾蒿
庚子年,當高高掛起
驅瘴避邪的符號
47
一節竹子
□問渠(江蘇)
義無反顧
當年跟隨先生一躍而下
用滿腹的糯米、屈辱
和虛空的魂靈
喂養江底的魚蝦
千百年來
一直懸浮在黑暗處
守候那具金身
掏空又被無端地裝滿
原本就是一節竹子
沒有修煉到百毒不侵
我有對竹林的思念
還有沒到盛年
就被砍掉手足的遺憾
一直頹廢著
某年某月身體腐爛
與爛泥合污
也是自然的事情
48
這條江越來越清澈
□王曉旭(黑龍江)
天早早的被擦亮
露珠賞光
最先慢步草坪的風
掏出清新,呈給佳節
葫蘆添彩家國
炊煙裊裊,源自母愛燃燒的火
讓滿鍋的粽子,喚回久遠
屈原看見一路綠燈
終于笑了
岸邊來許多人,他們會心
從越來越越清的水中
撈出一首首詩歌
又投入一首首詩歌
49
在這樣的端午
□溫清華(寧夏)
水底纏繞匍匐的水草
是在極力扯住你追問長天
原諒我,無法休會你的絕望與憤怒
你在遙遠的遠方步入水底
長風起兮,一朵花從水中開放
而我在黃昏的河邊徘徊
記起端午,想起你
這白色的波光里
永恒的芬芳讓漢字璀璨
孤獨的山鬼盤桓在楚國的荒野
我自油鹽醬醋的溫暖中轉身
朝向半個太陽的黃河
請包容我的浮淺
用一杯酒澆濃棕香
說著懷念,想著明天的生活
仰望蒼穹
峨冠博帶幻化成云
死亡沐浴過的大風里飄搖的葦蕩
咬一口裹著涼薄的粽子
左右逢源的世界終有
潔白如你 飄過
50
屈子
□丁四(云南)
數千年后的五月
我終于在西南深處的故鄉
遇見了面容青瞿、峨冠高聳的詩人
小河泛起生生不息的微瀾
大峽谷的寧靜有一種說不出的肅穆
他踏浪而來
在草地上不斷地逡巡,吟哦
聲音如同清冽的水響
那仰首望天的樣子
蒼老而又孤獨
有點像我們年邁的父親
他不說話
但卻從懷里摸出兩樣東西給我
——一卷是熠熠生輝的詩文
——一塊是比鐵還要堅硬的石頭
他的意思
沒有誰不懂
沒有誰比我更懂
51
汨羅醉端午
□孔令文(四川)
汨羅江,我已經對酒當歌
風一場,雨一場,飄逸成煙波浩渺
誰下粽子?誰下雞湯?
一艘飄蕩千年的孤舟,誰憐應和?
我放一葉艾草入詩歌,菖蒲押韻在門楣
等一杯酒入胃,后。相擁而泣
嘮叨幾句真言,一條汨羅江。怨楚國
我深信不疑,詩歌的后門在江邊
舟子定會離騷,搖櫓對天歌
我卻借了一條小溪,望盡滴水之源
有多少浮萍漢字,繾綣在一枚粽子里
讀刀子的歉意
我愜意于龍舟,飛龍直撲江面
爭搶幾頁宣紙
幾個遺失的朝代,打撈成詩
我于浩瀚的江中,龜縮為一杯烈酒
每逢端午,下一場雨,管他滂沱
醉成一豎失意的矜持
渾渾噩噩,吟一聲“楚辭”
守望一條江
我放下一個夏天,在一條江上守望
看那波濤洶涌的書箋。人群
爭相吟誦。那復古的粽子,青澀了
許些人間事
艾草菖蒲,問路來的君子
卻被人別上門楣
鴨子被逐放江面上,尋聲問龍舟
面目兇狠的人,是否來自楚國
半部詩書,葬身魚腹
我在杯酒之醉后,問蒼穹
那片云朵,可否是千年前的魚船
載滿的藍,怎么稀里糊涂成了雨和閃電
聽!那嘯聲,來自楚國,凄婉悲壯
一條江都豎起了耳朵
城市追趕著城市,風一場,雨一場
喊聲四起。仿佛
汨羅江從天上來。人們躲閃不及
52
端午感懷
□秦淮一葉(江蘇)
杏子黃了
艾葉穿過大街小巷
浸染泥土清香
伴隨一場盛大節日
彌漫鄉野城市
此時此刻
端坐仲夏岸邊
長河水日益豐盈
蟬鳴,掠過一場黃梅雨
余音,落滿競渡的龍舟
于是,一串串跳動浪花
浮現屈原、艾草、香囊
雄黃酒、食粽、拴五色絲線
鮮亮字詞,堆滿習俗的端午
53
驟雨憶屈原
□閆立平(河北)
再大的竹籃打不起汨羅江的奔騰
雷電中,驟雨憤怒地敲打玻璃
這破碎的
這奔流的
這明亮轉又模糊的視線
玻璃心一滴一滴地淌淚
這是屈大夫2000多年前的煎熬嗎
悲壯的畫面似今日之淋漓
翻江倒海的思愁化作縱身一躍
一切似乎靜止
一切似乎無恙
只剩下時光
燃燒
屈大夫啊——
您將一種“艾”戶戶傳承,年年生香
您將七尺之身化作魚兒 濁水暢游
您將《離騷》掛在風中,永世傳唱
您將《天問》于雨中呼嘯
讓粽子與龍舟在江中競逐遠方
鑄成一個個 詩歌的狂浪
用躊躇滿志去喚醒一個國家的良知嗎
去坦蕩如砥沉雪一個螻蟻的忠義嗎
現在驟雨初歇,日正光華
點點晶瑩 ,剔透門窗
54
端午
□鐘鼎文(福建)
江水漲平
豐韻纖手靈巧地扎緊粽子繩
灶屋和廳堂只有一壁之隔,有三尺垂涎
江上鼓錘開始激動
龍頭之舟,和白馬、青蛇劃手沒有兩樣
青春四溢的肌腱閃著艷陽
江邊許多小姐姐大聲嘻笑
招惹眼球,怎又故往別處瞧
木槳攪起的浪花,濺濕紅色大鼓和黃龍旗
伸長的脖子喊出一片山搖河移
此時天問九章
不頌離騷,卻因一統秦楚立有漢邦
千年情懷,不變
人間可無恙
55
端午
□司志華(山東)
你縱身一躍,帶著黑暗的夜
只濺起了一小朵浪花
隨即便無聲無息,而劃過的
時空,風過時總有牽伴
雨雪飄落隨汨羅江,哭了
幾千年
一枚小粽子
包裹著你的憤懣,酸楚
憂國憂民的詩行
也包裹著香香甜甜
有人只品嘗,有人拿得沉重
像龍舟上的舵手,奮力地搖動著
戰火紛飛的故國
斟滿一杯老酒,月光在陶醉里晃動
遙看舊時光
汨羅江上雖不見你的身影
那道弧形的熱血,至今
飛濺著一地虔誠
56
下沉
□水弦(遼寧)
這個時節
心下沉
美玉和石頭下沉
而渾濁與清澈分明
粽子和江水的懷念
隨著《天問》和《楚辭》
一起下沉
而艾草和一個民族的精神
卻如此上升
57
家國情懷,綻放在端午的粽香里
□郭志文(江西)
龍舟高昂著頭,似在仰天長嘯
朵朵浪花回眸傾聽
而岸邊的古樟----
這插入大地的桅桿
聽從風的召喚
枝葉的帆向上升起
此時,同舟共濟的號子
繚繞在端午的粽香里
龍舟上的牛皮鼓油光可鑒
像滿腹經綸的教書先生
以鼓槌為教鞭
把潛藏在水流中的楚辭
逐字逐句地傳授給
胸懷理想的過江之鯽
從汨羅江奔流而來的家國情懷
被釀造成剛烈的雄黃酒
撒入滔滔江水,一遍遍擦洗著
三閭大夫的報國夢
58
借汨羅江水來洗洗白
□陌上幽蘭(貴州)
無端墜入了黑色
以為過了這個胡同
我——就可以追回一束白
白色的——有倉鼠
白色的,還有兔子
白色,在我的靈魂里多么高尚
我迷失了自己,
我迷失了方向。
墜入的是染缸,還是黑色的桶
黑色又黑色的油漆桶?
我已經被染黑
靈魂在竭盡全力地自救
努力保持潔白,或者鮮紅?
我又開始分不清紅和黑
紅!到一定程度就是黑
我的外衣已經達到漆黑,
到底是漆黑,還是被黑漆黑了?
我多么渴望白,
我要如何洗白?
端午的水漲滿了那一條江
屈大夫呀——你就不該跳江
你這一跳,讓我再無江可跳
我這漆黑的一身,到哪里可跳?
向汨羅江借,
借一整條江的水
趁著漲起江水
洗白被染黑的一身吧!
我是一只外衣雪白的倉鼠,
還是一只靈魂鮮紅又高尚的大鳥?
我到底是什么?我渴望白
一頭扎進汨羅江去吧!
不念過往——
不畏將來,勇敢地去跳一次江
還我本色——靈魂最愛的紅或者白
59
端午龍舟
□掛竹(湖北)
青綠色的三角形
立體而飽滿
葉香 糯香 棉線的熟香
在鼉鼓聲聲里發酵
紅黃藍綠的利箭犁出一道道水線
這個時節
歡呼與雀躍是仲夏的主題
古老的楚地綿延著古老的習俗
鴨跖草調皮地眨著藍色的眼睛
水邊的一年蓬與風們歡快地嘻鬧著
她們侵占了觀看龍舟賽最好的席位
雷神助陣 電婆狂舞
五顏六色的傘花是端午的盛會
那個悲愴的楚魂
終于釋去懷抱了兩千多年的長劍
他濕漉漉的理想在歲月的長河里
周而復始地漲潮
世世代代的楚人啊
在嘶吼吶喊中前進
60
端午
□魏文昌 (新疆)
在一條河中,光陰就這樣
流淌著,河水越來越濃
越來越呈現酒的
燦爛。不容易啊,這條河
就這樣為我們釀造了幾千年
漫步在一條大道上
林蔭道的樹高聳入云
無數只鳥的歌唱溫暖了我的
目光,世間那么美好
可二千多年前的那個人
為何就要投江了呢
打撈這段故事的真諦
用舊了一節又一節時光
末了,還是從一個老家伙那里
尋到了最年輕的答案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當我們吃粽子的那份青香時
想起了在墓地給父親的
一段話,你是一個踩著泥土追太陽的
人,當西風吹碎了你一生清白的
孤獨和疲憊后
用你干干凈凈的
安詳,去拜見那個倔強的屈老頭
?:引詩為唐代李隆基詩,《端午》中二句
61
粽香,催起的思緒
□楊創(福建)
汨羅江的波濤
黎民百姓的哀念
讓江上的天空
烏云翻滾
掩面而泣
浩浩江面
一遍又一遍地訴說
動人而凄迷的故事
空氣附著神奇
劃槳迸發著激情
所有的人都打了雞血
龍舟隨著嘹亮的號子
穿越五千年時空
在江面乘風破浪
62
抱定一塊石,在江水中修心
□木子橋(河南)
汨水一定藏塵納垢
也一定有清風,徐徐喚醒
如果水可做永遠的藏所或歸處多好
就不必擲粽拋蛋躲開魚蝦的爭奪
屈子最后一躍,有凄美的弧線
有雨滴相伴的長吟和嘆息
現在,平靜的江水變得故事和戲劇
變得讓天下詩人多愁善感
每年端午會多出祭奠的火焰
沉入江底的石頭,吐出漢語的骨頭
63
五月端午懷屈子
□朱茂松(河南)
從天上來的,不只是咆哮的黃河水,
那奔騰不息的汨羅江水,用飽含熱淚的激流,
同樣澎湃了數千年的熱血、熱烈和激昂,
每一朵浪花都在吟詠《離騷》《天問》的上下求索,
每一滴水珠都在折射《九歌》 《九章》的堅貞不屈。
沿江河投下的不只是粽子,“粒粒皆辛苦”的日子里,
一個民族在用最為厚重、樸實的禮儀,在歲月的長河里
投放他們的哀思、悲憤、崇敬和懷念。
投放數千年來,有著與“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異曲同工的忠貞和情懷。
“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
一個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妥協的詩人,用他的特立獨行,
傳承了一個民族數千年的精神和氣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一個胸懷祖國、竭智盡忠的愛國詩人,
我們沒有理由去選擇忘記、忘卻和忘懷……
64
屈原,一道歷史的傷口
□景勝杭(遼寧)
一片片粽葉蒼翠欲滴
芳香四溢,清熱解毒
一片片消炎止痛,卻還是
包扎不住,歷史的傷口
就像一片片創可貼
緊緊纏繞,精心呵護
歷經三千年傷愈 ,依舊
止不住一個民族的痛
一道疤,足足痛了幾千年
總不能讓人釋懷
屈大夫,豎起一座碑
也種下一道蠱
65
端午
□晚俠(安徽)
剝開箬葉,一縷詩魂依稀可見
那些斷章仍然錚錚作響
問天,問桀驁的長衫
如何用雄黃,填補一杯杯小篆
香草還是那株香草
而美人早已隨風而去
沉江的石塊敲擊著波濤
如喧鬧的鼓點,又像憤怒的吶喊
江水搖晃著斜影
打濕了楚痛的平平仄仄
我仿佛聽到一聲聲龍吟
路漫漫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66
又到端午節
□景治東(陜西)
杏子再大,再甜,再圓潤
抵不過粽子的清香飽滿
又一年端午節來臨,鳥鳴落在窗臺
柿子的果實靜悄悄地發育
七月的夢,流淌在空白的稿紙
賽龍舟和屈原并無關系
深夜丟失的詩句,一定是詩人的過錯
節日祝福,或多或少,我不在乎
若是有下輩子,或下下輩子
我只在乎一種味道,愛人的手藝
67
端午賽龍舟
□西湖鯉(安徽)
那天風高浪激。卷起丈高的浪花——
有的像高高舉起
攥緊的拳頭
有的像吶喊,像張大的嘴
飛濺的水珠
像是問號,像感嘆號
像一串串省略號
更多的,像碩大的淚滴
68
端午節
□袁冬(四川)
這個節日萌生香甜的粽子
又被龍舟綁在一起
兩岸傳來齊聲喝彩
人間年年如此鬧熱
總有靜謐的事物
躲在暗處默默觀看
我看見一只白鳥
一次次俯沖江面
終于叨起一朵明亮的水花
像輕輕銜著一粒靈魂
69
那條江,那個人
□戴道華(廣西)
在那之前
那條江應該是沒有名字的
即使有也會被忽略
它靜靜地流淌
沒有翻起多大的波浪
即使有也沒那么響亮
那個人在江邊徘徊
他心里裝著山河
裝著風雨
裝著香草美人
他昂首問天俯首懷沙
楚風遼遠
吹不開心中疙瘩
石頭砸出的水花
很漂亮很徹底
那么多龍舟那么多粽子
都撈不起來
兩千多年
撈成一種概念都撈不起來
撈成一種圖騰都撈不起來
撈不起來也罷
那條江還在
那個人的名字還在
那些粽子還在
那些龍舟還在
那些劃龍舟的人還在
就好
70
老婆比平時更忙活
□樹葉(甘肅)
端午節到了
老婆比平時更忙活
炸油餅、蒸糯米
做油餅子卷糕
縫香包,繡荷包…
繡出孫孫孫女的快樂、安康
和奔奔跳跳
妻子把日子掰成兩半
一半做針工
一半煎炸烹調
忙里偷閑還要接送孫女
跳舞;彈琴
編織童年的幸福和味道
71
端午,不只是紀念
□黃祥貴(安徽)
一進廚房,就聞見粽子香
一到書房,就反芻出《離騷》味
我是一頭公牛
背了一輩子的犁
沒人抽我,自己給自己抽兩皮鞭
土地淋多了雨,就會板結
人過多了清閑日子,心里就會犯賤
久不讀《離騷》,焉知憂國憂民
幸福來得并不突然
浸在鍋里,煮了千回百回
72
端午,有個名字楔入骨髓
□林洪海(浙江)
這個名字
水腐蝕不了
粽葉包裹不了
連石頭都壓不住
兩千多年來
一直在耳畔回響
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
字字帶血句句刻心
曾激勵不少仁人志士
他的喊聲
像洶涌的江水
從楚國流向四面八方
我們不是證人
但歷史會去還原
他澎湃的激情
將在后人的血液里奔涌
他是璀璨的星光
給黑夜以力量
在這祥和的節日里
清脆的鼓聲
呼喚遠去的英靈
輕快的龍舟
演繹沉在心底的故事
鏗鏘有力的吶喊
猶如天問
叩開記憶的大門
無限的沉思
比泛起的白浪比長
73
端午之情懷
□郭宗社(陜西)
端午,陽光如鷹
守在汩羅江岸
硬是把一首"離騷"
唱的迷離而清瘦
詩意的麥粒
低頭沉思
艾葉,包著親人的念想
棕子,含著淚水的苦咸
深情似水的眸子里
一只山鷹
在夏夜低吟
離騷的鄉愁
滿是五月碎心的句子
滿是脈搏律動的聲音
回響屈原的痛
依舊,滴血
仰望,藍天
夏的云朵
再次缺失故鄉的情感
朦朧成詩的意境
無論村口,地頭,溝畔
或山城的某個小區
在端午的鄉音里
粽有愛心連連
粽有凄美聲聲
74
端午是值得記憶的日子
□東白(浙江)
外婆在端午節之前
總要把心意裹進糯粽里
寄給遠方的外甥女
粽子外面包得嚴嚴實實
是怎么住進一位菩薩
又是怎樣從龍住的地方
發往江南水鄉的
節日這一天,我來到臥龍山頂
眺望故鄉方向
龍泉山——江浙之巔
黃茅尖腳下一條江水滔滔流淌
外婆心花如浪花跳躍
流長,又源遠
如賽龍舟,掛菖蒲,灑雄黃
和糯米黏性一樣
外婆兩字沾在我的腦海深溝里
對著巍峨兩岸群山
對著一條滔滔不絕的大江
大喊一聲,外婆……
謝謝你的粽子
再大喊一聲,屈原——
讓你委屈了千年
一條巨龍從東海從江口處回游
一個叫華夏的地方
中華兒女
都特別愛吃外婆包的粽子
75
端午隨想
□傅明生(江西)
剝開一只粽子,思念
白衣飄飄,粽香也飄飄
紅棗,艾草,雄黃酒
天問,離騷,九章,九歌
都在時間長河里,沉淀
我要去流浪,與一條河
在歷史里相遇
一起消瘦。像屈夫子
給自己插上翅膀
從國仇家恨里起飛
直到,落入河流
終于參透人生苦短
跟著灰飛
終將,一起煙滅
端午節安康
safe and sound
END
編輯:鄧紅瓊
《詩渡》國際標準刊號:ISSN 2708-5880
詩
渡
詩渡及其他
顧 問 :桑恒昌 楊克 馬啟代 鐘建平
武立勝 招小波(香港)
名譽社長:楊澗華
社 長:鄧紅瓊
運營總監兼常務副社長:余興城
主 編:鄧紅瓊
副 主 編:劉良鳴
特邀編輯:趙慶軍(趙慶君)
執行主編:周八一 袁素霞
編 輯:劉 麗 劉桂蘭 趙風華
合作單位:珠海市香洲區作家協會
廣東海上云天影視集團有限公司
濟南文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詩人百科網 中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