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辯論”和“音樂”之后,米未又將目光投向了新的領域——喜劇。
秉持著為大眾制造歡樂的宗旨,米未再度發揮其在內容創作上的優勢,以為“新新喜劇人”提供舞臺做切入,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原創喜劇競演綜藝《一年一度喜劇大賽》。
節目在創作者挖掘、類型與內容探索、制作等多個層面發揮強勁實力,不但展現出Sketch(素描喜劇)、漫才、默劇等多種喜劇形態,同時也為觀眾制造簡單而純粹的快樂,彰顯出魅力十足的喜劇力量。
凸顯創作實力
演員+編劇的“內容共創”
“為新新喜劇人辦的比賽。”這是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開篇馬東對這檔原創喜劇綜藝的簡要概括。
在大多數人眼中,這些參賽選手都稱得上是“新人”。觀眾不了解他們的身份背景,沒看過他們的演出,甚至對他們的名字和相貌都很陌生。但這些不為人所知的“腰部”演員,其實已經在各自的領域默默耕耘了許多年。
《這個殺手不大冷》的表演者蔣龍在《逐夢演藝圈》《扶搖》《君九齡》等多部影視作品中擔任過配角,演員生涯長達17年。被評為“中國默劇之光”的王梓,曾參加過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多個國內外戲劇節演出,其代表作品《HaHaHa》《離家出走》等也曾受邀表演。而他的新作《Pa!》《默劇王子盲盒秀》等今年也在不斷巡演中。
此外,作為賴聲川“上劇場”演員的宗俊濤和楊雨光,經過多年現場錘煉,展現出高超的舞臺掌控能力;《站臺》的三位男演員東靖川、黃澄澄和顧宇峰,也合作了《大學生士兵的故事》《飲食男女》等共計300集情景喜劇。這些實力派演員用自己的能力征服了觀眾和導師,真正在屬于他們的舞臺上發光發熱。
高分的演出除了臺前生動演繹的表演者,自然也離不開高質量的故事劇本。《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特別突出演員與編劇之間的“共創”,將身居幕后、默默付出的“腰部”編劇工作者們引到臺前,給予其足夠的尊重。
節目在每個作品開篇的字幕中,都會并列展現演員和編劇的名字,隨即在演出結束后,還會讓坐在觀眾席中的編劇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另外,許多編劇還被導師多次點名稱贊,例如《大巴車上的奇怪鄰座》的編劇還珠,其多變的故事風格令各位導師大為贊賞;《互聯網體檢》《這個殺手不大冷》的編劇六獸甚至被徐崢現場“挖墻腳”,請他幫忙去寫電影劇本。
馬東在采訪中表示,要做到尊重編劇,放大他們的價值,才可能使更多人才有意愿沖進來,踏踏實實地搞創作。無論是演員還是編劇,都憑借精彩的作品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舞臺上證明了自己,以絕對的喜劇實力強勢“出圈”,同時也讓他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和堅持喜劇道路的意義,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推動喜劇行業的良性循環。
作品內容實力
笑點與共鳴并重的多元化喜劇
徐崢在節目中說到,“所有來參賽的節目都代表了一個新喜劇的符號。”于和偉也認為,節目的重點可能更放在“包羅萬象”上,讓大家看看喜劇到底有多少可能性。構筑多元喜劇內容陣地,這也是《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最特別之處。
節目融合了多種喜劇表演類型,還創新性地將話劇、默劇、音樂劇等藝術門類與喜劇相結合,改變了觀眾的單一認知,呈現出當下國內喜劇豐富多樣的表演形態。
《站臺》和《這個殺手不大冷》分別帶有鮮明的話劇和音樂劇質感,王梓表演的《空手道高手》在融合默劇與喜劇的基礎上,還特別添加了口技表演,這些新奇多樣的喜劇形式給觀眾帶來了預料之外的視聽體驗。
而對于喜劇作品來說,讓觀眾笑可謂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節目用有趣的段子和細膩的表演傳遞出最極致純粹的快樂。漫才《大巴車上的奇怪鄰座》中一精一傻的搞怪對話,《戲精導航》中演員對包租婆、觀音菩薩、紫薇等語音包的靈魂模仿,《一心不二用》中的聲畫不同步等,都將這檔節目的“好笑”訴說的淋漓盡致。
不僅能令觀眾哈哈一笑,這檔有溫度的節目更能讓人從中感受到共鳴和治愈,這也是喜劇作為“鏡子”的意義所在。在節目《好閨蜜》中,演員借玩偶的“口”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反映出當今社會常見的討好型人格。《站臺》中父子之間羞于表達的心里話,則呈現出傳統“中國式父子”別扭卻溫暖的相處日常。
還有《三毛保衛戰》通過演員對頭皮上“三根毛”的巧妙扮演,使年輕人對其中表現出的脫發焦慮產生心理共振。《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以集創新性與生活化于一體的喜劇作品,為大眾輸出有態度的表達和貼合現實的情緒共鳴。
節目制作實力
延續米未口碑的匠心之作
從《奇葩說》《樂隊的夏天》再到如今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米未從未令人失望。
節目播出兩期后,“米未出品,必屬精品”“你永遠可以相信米未的每一次創新”“我找到了當年看《奇葩說》時發現新大陸的驚喜感”等彈幕和評論撲面而來,傳達著觀眾對于米未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贊揚與肯定。
節目好評如潮得益于米未在綜藝制作上的“放大器”優勢。雖然是第一次做喜劇節目,但米未憑借全團隊的全力以赴,打造出這樣一檔質感之作。《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前期進行了無數次線下展演和長達半年的演員集訓,并與多位業內人士交流取經,將“認真做喜劇”的原則貫徹到底。
此外,節目在演員、編劇和作品內容上的探索上也花費了不少心力。雖然很多創作者都是通過喜劇大賽第一次被大眾認識,但每個人都是以最飽滿的熱情去呈現最好的故事。
第二期節目中表演《這個殺手不大冷》而獲得8000分的“逐夢亞軍”組合蔣龍和張弛,就結識于米未的創作工坊。為了這短短7分鐘的作品,兩位演員排練了整整2個月時間。
“我們有時候不能掌控自己的選擇,吃了上頓沒下頓,不知道到底能演個什么樣的戲,或者能不能演上戲。”蔣龍一句話道出了許多腰部演員的生存現狀,“但是在這個臺上,想演啥演啥。”聚焦內容創作者與共創,讓更多優秀演員被看到,也是米未和這檔節目的初心所在。
在如今“喜劇難做”的業內共識下,《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帶著匠心與熱情,在作品類型、節目賽制等多個方面實現喜劇綜藝創新,以其在內容創作上的先鋒性優勢為觀眾創造新的驚喜,用笑聲陪觀眾溫暖過冬。
不管是對于演員和編劇的耐心挖掘,對故事內容的精心打磨,還是高水準的節目制作,《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都凸顯出米未強大的高品質內容生產能力,延續著其在國內綜藝領域的口碑和地位,不負觀眾的等待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