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在大銀幕上看到一部難忘的愛情電影了?
自2011年《失戀33天》創造以小博大的奇跡開始,愛情片逐漸成為了國內觀眾的觀影剛需,而且很容易誕生票房黑馬。但當下許多人對于愛情片的印象還停留在甜寵和大哭這樣的模式樣板上,前任、墮胎、殉情、傷痛、煽情……這些標簽似乎成為了中國愛情電影的代名詞。
當創作者們掌握了“流量密碼”,很容易就陷入到因循守舊的自我閉環之中,觀眾們也早已看倦了千篇一律的愛情故事,這使得能夠引發話題度的愛情電影越來越少,真正做到接地氣、觸及情感本質的影片更是少之又少,市場亟需具有創新精神的愛情片出現。
而這個賀歲檔,我們注意到有這樣一部新人導演執導的愛情電影,在題材、表達、視角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某種程度上為市場需要的“新式”愛情喜劇做出了定義。這就是由邵藝輝編劇、導演,徐崢、馬伊琍、吳越、倪虹潔、周野芒領銜主演,即將在12月24日上映的影片《愛情神話》。
題材創新:
講一個能走進成年人心里的愛情故事
李小姐帶著女兒過著單身生活,蓓蓓離婚后熱衷跳探戈,格洛瑞亞有錢有閑老公失蹤,三個完全不同的女人因為老白而產生了交集。老白是個普通的上海大叔,專門教老年人畫畫,他有位好友老烏談吐風趣,一生追逐浪漫。幾頓飯局,讓老白家的客廳成為了眾人的聚會點。
《愛情神話》聚焦的就是這幾個70后都市男女的愛情故事,市場上聚焦這一群體的影片一向不多,但并不代表沒有對應的受眾人群。比如在小熒屏上,《激情燃燒的歲月》《金婚》《父母愛情》的反復熱播,證明了展露成熟情感理念的故事同樣可以經久不衰。
影片中有一段對白精彩的群戲令人印象深刻,李小姐、蓓蓓、格洛瑞亞三位女性針對“女人的一生怎樣才算完整”這一話題展開辯論,家庭至上的蓓蓓認為“一個女人這輩子沒小孩不完整”,風情萬種的格洛瑞亞認為“一個女人這輩子沒甩過一百個男人不完整”,而事業成功的李小姐則認為“一個女人這輩子沒掙到一百萬不完整”,不同的觀點展現了她們不同的生活態度。
這段戲剪輯而成的短視頻在抖音平臺上收獲了131萬的點贊量,許多網友自發地在評論區留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對影片的期待:“不完整有很多個定義,但一切的不完整取決于自己”“好喜歡這種,比那些情情愛愛的好多了,因為我過了那個情情愛愛的年齡”“講女人的故事,絕對要看”。看得出這些臺詞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還未上映已經獲得了一批“自來水”的支持。
左右滑動查看圖集
像這樣對白精煉、舒適交鋒的戲,在《愛情神話》中還有很多。尤其是影片中對于女性愛情觀的表達,可以說打破了之前大銀幕上中國女人必須是賢妻良母的固化規則。導演邵藝輝本身就是一位女性,用女性的態度來為女性發聲最能引發女性觀眾的情感共鳴,這是《愛情神話》作為一部愛情電影最大的優勢及魅力所在。
演員的選擇是《愛情神話》的另一大優勢。導演選擇演員的眼光很精準,她沒有選擇經常出現在大銀幕上的頭號花旦,而是邀請了三位符合角色、經過多年表演磨煉的大青衣——馬伊琍、吳越和倪虹潔——且她們本身就是演藝圈獨立女性的代表。
馬伊琍和吳越曾經在《我的前半生》中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并獲得了白玉蘭獎的認可,而倪虹潔近年來也在《過春天》《摩天大樓》等口碑佳作里進行了很多突破性的表演嘗試。她們在剛出道的時候,都曾經被“標簽化”過,但現如今都用實力和態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演員和角色的高度契合,同樣會收獲許多女性觀眾甚至男性觀眾的青睞。
女性觀眾一直是電影市場的主力軍,《愛情神話》用輕盈的筆觸,再配合上演員們生活流質感的表演,為這個時代的獨立女性們發出了可貴的聲音。在圣誕檔這個女性觀眾占主導的檔期,《愛情神話》靠題材的創新奠定了成功的基礎。
表達創新:
貼合時代脈搏的才是“高級”的
《愛情神話》的編劇/導演邵藝輝是一位初出茅廬的新人,這是她的長片處女作。在2020年FIRST青年影展創投電影計劃中,當時擔任創投評委的馬伊琍曾大加贊賞《愛情神話》劇本,并決定參演。徐崢后來看了劇本也作為監制加入并出演,很快項目的核心陣容就搭建完成,再到后面的開機、拍攝、制作一氣呵成。
邵藝輝何以得到如此多行業大咖的力挺?在看了《愛情神話》后很快就能找到答案。除了前面提到的故事新穎之外,在影像技巧的運用和表達上,邵藝輝也沒有拘泥于傳統形式,而是用了很多大膽新潮的表現方式,將這個故事講得有趣味、有表達、有審美、有腔調。
比如在電影中,導演在一些場景里讓演員用吳儂軟語對話。仔細想想,除了廣東話、四川話和陜西話之外,之前很少有其他城市的方言在大銀幕上展現。《愛情神話》中適度的吳儂軟語,更接地氣也更貼合語境,把上海的城市氣質真實、生動地呈現出來。
再比如在影片里,導演適時地用微信、朋友圈、小視頻的方式來表達人物心聲。徐崢飾演的老白對李小姐“愛你在心口難開”,只能用朋友圈寫詩的方式來抒懷,當寫的詩被李小姐點贊時,不禁內心狂喜,而這一個贊的背后也有著許多值得解讀的遐想空間。這些具有煙火氣的小細節,令觀眾的觀影沉浸感十足。
當然除了愛情觀,《愛情神話》還就一些社會現象進行了討論,諸如如何看待當代藝術家的生存狀況、如何評價“媽寶男”、如何看待死亡等等。談論這些議題時并不說教,而是通過幽默犀利的臺詞與令觀眾彷如置身其中的表演,引發觀眾的思考。
隨著觀眾審美品味的提升,愛情片確實不應只停留在傳統的煽情上,它應該包含更多的命題,也應該更加貼合時代脈搏,用敏銳的觀察、巧妙的方式觸達到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樣的創作才是“高級”的,《愛情神話》的出現無疑成為了一個具有示范意義的代表。
視角創新:
90后視角下的70后原來這么鮮活可愛
有趣的一點是,導演邵藝輝是一名90后,但她卻選擇講述70后們的愛情故事。在之前的采訪中,邵藝輝曾經談到創作的初衷:“我在上海生活了六七年,有時候覺得比我的家鄉都熟悉。因為你在故鄉的時候,其實你不會刻意去感知你身邊的環境,因為你是天生長在那里,但如果你在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城市,你會更敏銳或者是更刻意去感知一下周邊,從人到這個環境。”
邵藝輝鏡頭下的“上海愛情故事”,是引入了年輕人視角的,而且最終從成片中可以看到,她并沒有刻意回避70后和90后兩個代際之間存在的壁壘問題,而是選擇勇敢地擺出來,并讓本該站在對立面的兩代人,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使得電影中的各組關系看上去都很舒服,并沒有距離感。
這里要著重說一下徐崢飾演的老白這個人物。徐崢作為影片的監制,對于導演的支持與項目的掌舵自然功不可沒,但格外值得肯定的是,他在《愛情神話》中作為演員,也貢獻了可愛、鮮活的表演。徐崢之前曾經在銀幕上塑造過很多上海小男人形象,而這次的老白是最接近我們身邊普通上海男人的一位。
70后的老白,覺得90后的兒子過于女性化,看不慣他化妝,這是當下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切實存在的問題,電影用風趣的方式呈現了父子關系間的磕磕絆絆;老白覺得兒子對愛情不主動,但他自己又何嘗不像一個男孩一樣,需要在與李小姐的戀愛中迂回試探,詮釋了“男人至死是少年”的心性。
同樣有趣的還有老白和老友老烏的關系,雖然都是成年人,但有了矛盾卻還是互相賭氣,哪怕在街上遇到都裝作沒看見繞著走,這就憨直得可愛。年輕人們看到這些橋段,想必也會會心一笑:原來父母們也會有著各種各樣隨時會令他們emo的小困擾。
這為中國大銀幕上的成年人多了一種觀察,同時也貢獻了諸多鮮活的成年人銀幕形象,而這正是當下稀缺的。即使走出影院,相信大家仍會記得那些有愛的小細節:比如老白聽到心上人不能搬過來一起住時失意的神色、老烏提到夢中情人往事時那淡淡的淚光、格洛瑞亞“警告”老白不要愛上自己但回身卻呈現出的落寞……《愛情神話》彷如老白的畫筆,緩緩地描摹下了一張張真實的面孔,拼起來就是一幅市井煙火與時髦摩登相交融的浮世繪。
總的來看,《愛情神話》定檔平安夜,將會憑借題材與類型優勢成為圣誕檔的觀影首選,同時具有長線發展的可能。因為這部影片不僅適合情侶觀看,還適合孩子帶著父母,朋友和朋友之間一起去觀看,是一部全年齡段適宜的喜劇,而喜劇本就是市場剛需,這樣的“新式”愛情喜劇更是會借著好口碑與多話題引發更高的關注度,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愛情神話》會這個賀歲檔愛情片中的一匹黑馬,也將為未來中國的愛情片創作提供一條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