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綜藝領域提及“社交實驗”一詞,絕大部份觀眾腦海中浮現的都是《五十公里桃花塢》。播出三季以來,節目對于社交的核心、社交實驗理念的堅持,在社交場景、互動模式、行為藝術等維度上的不斷升級,達到了一種巧妙的平衡。這種變與不變的創新之道賦予了節目強大的續航力,并深深打動用戶。這一IP正向養成的過程,對于行業更有著重要的引領價值和借鑒意義。
桃花塢的突破口
大眾的討論與失控的浪漫
“慢綜藝”自5-6年前誕生后成為綜藝市場上重要的品類之一,而缺乏核心主線的松散內容已經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各大平臺和制作方都在尋求轉變,但似乎都沒能找到特別好的突破口。
而《桃花塢》從誕生之初,就以社交實驗的核心概念在同質化競爭的綜藝市場破局。那什么是社交實驗?如何用綜藝的載體加以呈現?三季以來,節目圍繞“社交實驗”的核心概念進行架構,以構建理想社區為主線展開敘事,與觀眾持續探討這一課題。
節目不變的核心理念,體現在客觀還原社交真實發生的過程。從第一季自我介紹的名場面,到第二季的“尷尬九分鐘”,再到第三季的樂隊事件,“塢學”都引發了全網討論。湯晶媚在得知任敏組樂隊的想法后,開始張羅但但四處碰壁,不得不放棄原來的想法,投身于另一個可實行的方案。但任敏對此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并不知情,信息的不對等導致得知結果后的心理落差,委屈也在當下爆發。
有摩擦、碰撞,甚至“矛盾”產生,再到誤會的化解,這是社交中再普遍不過的過程。藝人的真實表達不僅引發了觀眾對于社交的討論,也引申至職場中的人際關系。可以說社交實驗的一半是事件本身,另一半,是由大眾的討論完成的。
《桃花塢》三季以來不變的,還有不干預的創作手法。外景拍攝遇到暴雨等惡劣天氣,放在其他的節目里都是令人頭痛的難題。攝制組要么叫停拍攝,要么啟動預案轉移到室內,但兩種方式都會給內容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而《桃花塢》給出了第三種解法。
在第六期節目中,一場暴雨打斷了正在舉辦的海邊運動會。一些塢民選擇在傘下躲雨,王鶴棣卻脫掉背心沖進了暴雨中的大海,隨后王傳君、宋丹丹、鳥鳥也紛紛摘麥向大海走去。暴雨中跳海的片段在各個平臺上被網友轉發與討論,這份自由、熱烈、浪漫所引發的共情,離不開節目賦予藝人的極大自由度。
《桃花塢》“失控的浪漫”不止于此。王傳君孤身前往咕嘟屋,王鶴棣夜間騎馬尋好友,二人一起觀看日照金山,鏡頭與彈幕創造了綜藝史上最為安靜而盛大的名場面;摘星一家為孫怡慶祝生日,用床墊搭建臨時雨棚,在海邊度過一夜;張國立和宋丹丹在沙灘散步時也遇到下雨,雨后彩虹出現,塢民們拍攝了最獨特的海邊全家福。
與此同時,《桃花塢》也在持續創新的社交模式、互動方式。本季分房模式又換回單間,塢民們分為三個家庭共同生活,每個家庭共享貢獻值賬戶并定期進行貢獻值PK,讓成員出現了輪換的可能性。為了換房或不換房,嘉賓的積極性都被調動。比如敖瑞鵬成為了谷倉賺取桃花幣的主力軍,在魚塘里撈魚、和孟子義一起鏟28斤羊糞,最終為家庭獲得了“巨大財富”;江疏影也努力賺取桃花幣,各種尋找新商機,吃飯時也不忘招攬一下洗碗送餐業務。
整體來看,嘉賓們更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桃花塢業態建設。“650電臺”升級為“650TV”,面向全體塢民直播;孟子義、小辣李嘉琦的“孟琦琦美容館”以專業服務收獲五星好評,王傳君、王鶴棣的“二傻爆炒”簽約長期客戶……五花八門的項目都經營得有聲有色。
在本季“向內而行”的主題下,單人放逐的環節設計上也更關注社交中的個體情緒。從L房到無人島再到咕嘟屋,去除了“一人只能去一次”的設定和“放逐荒島”綁定的貢獻值機制,獨處變得更加純粹。
于是觀眾得以看到,王傳君作為放逐荒島和漫步咕嘟屋第一人,把這一獨居空間看作最接近桃花源的地方;王傳君、李雪琴、鳥鳥臨時起興夜赴咕嘟屋,在山野中感受犬吠蟲鳴的生命力。前往咕嘟屋成為塢民們認識自我的自發選擇,來自個體內心的力量,同樣引發了觀眾的深度共鳴。
加法與減法
更豐富的社交切面
人們的社交需求總是隨著大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下大眾對社交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對社交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基于對社會現象和用戶需求的洞察,《桃花塢》第三季既塑造了17人的大社交圈,也打造了以家庭為單位的5-6人小社交圈。節目表面上是對社交做減法,實際上家庭中的、跨家庭的復雜關系、互幫互助,使得社交切面和話題更為豐富。
在以集體行為藝術呈現復雜社交關系上,《桃花塢》從不令人失望。本次初次見面的露天春浴,就令塢民們都措手不及。一見面就要如此“坦誠相見”, 周一圍帶頭打破僵局,帶動嘉賓們來到池中泡澡;被一群新塢民包圍的王傳君,則拼命喊老塢民王鶴棣來拯救。嘉賓們從星座到養生話題一頓尬聊,像極了試圖打開社交局面的我和你。
分房環節推出的革命性設施——NO PUSH裝置,則是對社交中話語權問題的進一步探討。節目塑造了一個理想的話語場,讓集體中的每一個人擁有同等的決定權和反對權,在匿名的情況下自由地選擇“Yes”或“No”。經過多輪的投票后會發現,No Push機制保護的還是那些本來就不會被Push的人,集體社交依然是眾口難調的無限循環。
想要呈現17人的社交關系,對于節目有限的時長是非常困難的,而《桃花塢》通過具備實驗性的行為藝術,讓焦點集中在社交本身,再次引發了大規模的討論。
而經過三季的洗禮,不論是塢民們還是觀眾對行為藝術,都有了更高的認可度和更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向內而行”的行為藝術中,塢民們需要進入到透明密閉的球體中,在與外界隔絕的十五分鐘內,用不同顏色的筆寫下各種情緒關鍵詞,進行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最后劃破球體。
塢民們對這場新奇的行為藝術都感到好奇和期待,陸續進行嘗試。鳥鳥寫下“你為什么總想成為別人”,這是過往她內心的障礙,當她在球里走起來的時候,感覺把這個障礙踩到了腳底下;李嘉琦專門挑了憤怒和其他很痛苦的情緒那一欄劃開,她表示所有的情緒都消失了,感覺非常治愈。
如同李雪琴所言,社交就是在別人眼中找自己的過程,也需要自己與自己對話的時間。在《桃花塢》這場社交實驗里,不僅可以看到群體和群體、個體和個體之間的磨合和相處,更難能可貴的是,大家都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同時也“看到”了其他的個體。
在所有塢民當中,宋茜和李雪琴并不是關系最密切的兩個人,而宋茜卻成為了第一個在節目里帶李雪琴放煙花的人。“她沒有我想象得那么開心”,看到“say sorry”行為藝術中李雪琴表達的焦慮,宋茜決定以自己的方式幫助她消除負面情緒。宋茜以遛彎為名帶著李雪琴到燈塔上,揮舞著手中的仙女棒為她應援。
從宋茜的煙花里收獲了治愈的李雪琴,第二天把同樣的治愈傳遞給了宋伊人。她領著敖瑞鵬、李嘉琦、宋伊人來到海邊,邀請他們一起放生冰塊;并掏出一塊石頭遞給指定受邀嘉賓是宋伊人,讓她把寫上煩惱、丟到海里。當善意在個體之間流動,尤其是來自相對陌生的伙伴,而非好友拜托的特殊照顧,更加令人動容。
在《五十公里桃花塢》第三季里,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一個人抵達,一群人出發”的具象化表達,在社交實驗里完成個體的自愈和群體的治愈,積極正向的情緒進而傳遞出屏幕外的廣大觀眾,實現深層次的共鳴。
回顧《桃花塢》的IP養成可以發現,綜N代想要在市場上長久生存下去,在多季之后依然保持著強大的話題性和影響力,一是要有獨創性的核心理念并堅持下去,《桃花塢》對社交實驗核心理念的孵化與深挖,形成真實、自由、“荒唐”的獨特氣質,深入人心的IP占位不斷搶占用戶心智。二是要洞察用戶需求、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結,《桃花塢》用社交實驗映射了社會中的絕大多數社交關系,讓用戶可以共情并從中獲得適用于自身的社交解法。作為騰訊視頻孵化的又一延續三季的可持續頭部IP,《桃花塢》呈現出強大的原創力和IP續航能力,對行業也有著獨特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