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筆者在《電影藝術》發表的論文《2018年北美電影產業發展報告》。
在經歷了2017年的低潮之后,2018年的北美電影市場迎來了回暖,根據Boxofficemojo的統計顯示,全年北美市場取得了118.7億美元的票房,較2017年增長7.2%,觀影人次達到12.99億,較2017年增長了5.2%。但另一方面,好萊塢電影公司仍持續面臨著以奈飛、亞馬遜等為代表的流媒體內容平臺所帶來的威脅。2018年5月,奈飛的市值首次超過了迪士尼,成為全球最值錢的娛樂傳媒集團。而后,迪士尼通過對20世紀福克斯的收購,重回娛樂媒體領域的霸主地位,并計劃在2019年推出自己的流媒體平臺。其他的好萊塢大公司,包括華納兄弟、環球、索尼等也都在通過自身結構和機制的調整以應對全球化、數字化浪潮中的新挑戰。總的來說,好萊塢正處在面向新型媒介消費環境轉型的進程中,涌現出了很多值得關注的產業現象。本文將重點分析好萊塢在發行、放映領域的新變化。
流媒體平臺大舉進軍電影業,
沖擊好萊塢傳統發行模式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流媒體內容平臺高速發展,從早期采購版權內容到近年來大力發展自制內容,它們既給電影市場創造了新的發行渠道,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其中影響力最大當屬奈飛和亞馬遜。奈飛已在全球超過90個國家落地,擁有超過1.3億付費用戶,其中美國用戶6100萬。憑借全球廣闊的市場和巨大的用戶基數,奈飛在內容領域投入巨大,2018年大約花費了130億美元在電影、電視節目等內容領域,并不斷增加自制的比例。在電影板塊,奈飛聘請了環球影業前副主席斯科特·斯塔博擔任負責人,管理兩個部門,一個是原創部(Originals),計劃每年發行20部、每部投資在2000萬—2億美元之間較大規模的電影, 例如奈飛與導演邁克爾·貝合作的《地下六號》(Six Underground)成本將高達1.5億美元,也買下了預算高達1.4億美元的馬丁·西科塞斯導演的《愛爾蘭人》(The Irishman)的發行權。另一個獨立部(Indies),則計劃每年發行35部電影,大部分的投入在2000萬美元以下,為更加小眾的細分類型電影、紀錄片和動畫片。
原本是電商平臺的亞馬遜在2006年推出了視頻服務,并于近幾年開始進入電影制作和發行領域,2010年其成立了亞馬遜制片廠,亞馬遜聘請了資深的獨立電影制片人特德·霍普擔任電影制作部門主管,因此亞馬遜起初投資和發行的電影以藝術性較強的獨立電影為主,如2015年投資了斯派克·李導演的《芝拉克》(Chi-Raq),作為其首部原創的電影在影院發行。在2016年、2017年,亞馬遜分別發行了13部、14部電影,通過與路邊吸引力、木蘭花影業、IFC影業等公司合作發行。而隨著實力的壯大,從2017年12月與伍迪·艾倫合作的《摩天輪》(Wonder Wheel)開始,亞馬遜開始獨立負責發行和營銷電影,2018年共發行了8部作品,并且也逐漸調整了電影投資策略,轉向投資預算更高的商業電影,同時尋求與索尼、派拉蒙等好萊塢大制片廠合作,為“亞馬遜精品”(Amazon Prime)專區打造內容,以吸引更多的用戶訂購平臺的會員服務。
在發行方式方面,亞馬遜與奈飛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亞馬遜遵循傳統的電影發行模式,首先在影院上映,幾個月之后再在亞馬遜平臺上播出。而奈飛則頗為激進,推行在影院和網站上同步上映的模式,2015年上映的《無境之獸》是首部采用這一模式發行的電影。作為電影世界“新的闖入者”,兩大平臺不同的做法導致了傳統電影界對它們不同的態度。“守規矩”的亞馬遜獲得了禮遇,例如2016年,由亞馬遜發行的《海邊的曼徹斯特》獲得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兩項奧斯卡獎,成為第一部獲得奧斯卡重要獎項的流媒體平臺發行作品。而“打破規則”的奈飛則遭到了傳統電影界的反對,一些知名的電影人指責不首先在電影院上映,會折損電影的藝術價值,例如斯皮爾伯格就公開批評奈飛“當制片方將以電視屏幕的規格來考慮電影的制作,那么他們的電影只能被稱為‘電視電影’”,不能被允許參與奧斯卡評選。而院線經營商則認為這會損害電影票房,而不愿安排電影上映。一些電影節,如戛納電影節甚至因為奈飛修改規則,規定只有在法國院線上映的電影,才可以參與戛納電影節的評選。
為了獲得影片參與奧斯卡評選的資格,針對少數影片,奈飛采取了一種折中的發行辦法,安排影片在網站上線之前在少數影院先上映。例如科恩兄弟導演的《巴斯特·斯克魯格斯的歌謠》( The Ballad of Buster Scruggs),阿方索·卡隆導演的《羅馬》(Roma)以及驚悚電影《蒙上你的眼》(Bird Box),但都只在影院上映1-3周時間。
盡管傳統電影界百般不情愿,但在奈飛引領下,在線發行平臺重要性日益增加已是不爭的事實。據媒體報道,2018年12月28日,驚悚電影《蒙上你的眼》在奈飛上映首周便收獲了超過4500萬觀眾人次,創造了其原創電影的記錄。對此,傳統的好萊塢電影公司也開始謀求轉型以應對挑戰,例如迪士尼集團在2018年底終止了與奈飛在影視內容領域的合作,并宣布將在2019年推出自有在線視頻平臺Disney+。
發行商“六大”變陣,
中資背景公司進入前十大
2018年,好萊塢電影市場最大的變化無疑是迪士尼以851億美元(包括承擔138億美元債務)的高價收購了20世紀福克斯公司,在后者的電影、電視等核心資產并入迪士尼后,好萊塢將從“六大”公司變成“五大”,迪士尼將成為好萊塢地位難以撼動的影業霸主。另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則是歷經兩年后,美國電信巨頭AT&T以8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華納兄弟的母公司時代華納集團的交易,終于獲得了美國聯邦法院的通過。傳統的內容供應商和電信運營商聯合起來,應對著以奈飛、亞馬遜等為代表的流媒體平臺興起的挑戰。
在電影的影院發行市場,迪士尼旗下的博偉已連續三年占據第一位置。盡管其全年新發行的電影僅有10部,但其有7部電影進入了北美年度票房排行榜前20位,包括票房前三名《黑豹》《復仇者聯盟3》《超人總動員2》均由其發行。憑借旗下擁有的漫威電影宇宙和大量動畫IP,迪士尼保持了穩健的發展勢頭。
華納兄弟則靠量取勝,2018年其發行了多達37部新電影,總票房位列發行商第二位,其中基于DC漫畫開發的《海王》由華裔導演溫子仁執導,出色地將東方古典美學元素與西方的個人英雄主義文化相融合,票房表現最為突出。
位列第三名的環球影業,曾在2015年位列好萊塢六大發行商之首,但近幾年表現有所下滑。2018年,其推出的最為成功的電影是《侏羅紀世界2》和《圣誕怪杰2018》,但被寄予厚望的《環太平洋:雷霆再起》和《摩天營救》的北美票房表現則不太理想,前者制作成本1.5億美元,后者制作成本1.25美元,但北美票房卻分別只有0.6億和0.68億美元,所幸依靠海外市場扳回一城。
盡管索尼/哥倫比亞2018年發行的影片沒有一部進入年度票房前10,但23部新片的發行量,加上《毒液》《精靈旅社3》《蜘蛛俠:平行宇宙》《彼得兔》和《申冤人2》五部票房超過1億美元的電影,還是幫助其超過了面臨被收購命運的20世紀福克斯,從2017年的第五位提升到第四位。
20世紀福克斯2018年總共只發行了12部新電影,盡管其發行的《死待2》和《波西米亞狂想曲》分別取得了3.18億和1.94億美元的北美高票房,但由于發行電影數量較少,再加之《移動迷宮3》《鐵血戰士》等電影的票房失利,使其占北美電影票房的市場份額,在2013年之后,首次跌到了10%以下,位列第五位。
派拉蒙已連續多年位列好萊塢六大發行商中最弱的位置,2017年甚至還曾被獅門影業超越,跌落到第七位。2018年,憑借其發行的《碟中諜6:全面瓦解》保住了第六的位置。這部電影的北美票房達到2.2億美元,全球票房高達7.9億美元,是這一系列中票房最高的一部,顯示出了以湯姆·克魯斯為核心的這一IP持久的生命力。
在前10大發行商中,還有近年來發展勢頭比較迅猛的獅門影業;環球影業旗下專注于開發藝術類電影的焦點影業;以及經歷了長期的破產震蕩之后、在2018年攜3部電影回歸的米高梅/聯藝。與此同時,原本長期位列前10大發行商的溫斯坦兄弟公司,則因為創始人哈維·溫斯坦的“性侵”丑聞,在美國社會掀起的轟轟烈烈的“Me too”運動抵制的浪潮中,陷入了破產的境地。
此外,近兩年躋身好萊塢前十大發行商的還有STX娛樂公司,其2014年才成立,由電影制片人羅伯特·西蒙斯和比爾·麥格拉森創辦,旗下的電影部門由原環球影業的主席亞當·弗格森(Adam Fogelson)負責,以開發中等成本的、以明星驅動的電影為主,2018年其共發行了8部新片,這家公司投資者有深厚的中資背景,包括聯想控股旗下的弘毅資本、騰訊、香港電訊盈科等。2018年4月,STX娛樂公布了在香港上市的計劃,它的存在見證著中國資本與好萊塢之間日益緊密的關聯。
影院市場回暖,
但難擋電影播映在線化趨勢
對于北美影院經營商來說,2018年是喜憂參半的一年。一方面,影院市場有所回暖。截止2018年7月,美國電影銀幕數量達到40837塊,較2017年的40246塊增長了1.47%。全年觀影人次也增長了5.2%。但另一方面,這一利好并未能扭轉資本市場看衰影院渠道的態度。在資本市場看來,影院在以奈飛、亞馬遜等為代表的流媒體平臺的沖擊下,很難扭轉頹勢。AMC、Cinemark、Imax等上市的院線運營商的股價表現均不太理想。例如AMC,這一全球最大的院線,股價跌至12美元一股,而2016年時,其股價曾高達35美元一股。為了生存,美國的一些重要院線相繼投入外資的懷抱,繼AMC集團2012年被中國的萬達集團收購后,2017年12月,美國第二大院線Regal被英國影院運營商Cineworld以3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為了抵擋在線電影消費增長的侵襲,影院運營商近年來也采取了很多的舉措,首先體現在升級影院的設施,包括推出更加舒適的斜躺式座椅、巨幕銀幕、更好的音響效果等;其次增加餐飲服務,如提供酒精飲料、更多樣化的菜單等,以提高消費的客單價;再者也嘗試在影院開展多種經營,如開辟VR空間、親子區等,從而吸引觀眾們走出家門,前往影院消費。
一些影院運營商更嘗試推行新的會員消費模式,以提高觀眾的忠誠度。2018年6月,AMC在會員體系中加入了頂級VIP(A-List VIP)的檔次,每月支付19.95美元,便可以每周最多在AMC影院任選三場電影觀看。而2018年美電影院每場平均票價為8.97美元,AMC頂級VIP會員服務巨大的價格優惠對消費者形成了吸引力,截止2019年1月份,加入這一計劃的會員人數已突破了60萬。另一家公司MoviePass則更為激進,這家公司并不自己運營影院,而通過跟影院合作,為用戶提供包月的觀影服務。2017年8月在被HMNY公司收購多數股份后,資本助力下,MoviePass開始為用戶提供大量消費補貼,將價格降為每月9.95美金,用戶便可以每天看一部2D電影。這一舉動讓其訂閱用戶數突飛猛進,在2018年上半年翻倍,達到了300萬人。業界甚至認為MoviePass提供的補貼,對2018年北美票房的上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這種“燒錢”模式卻難以持續,到2018年底,MoviePass宣布因為過度的虧損,而不得不提高價格。
對于影院未來的發展,資本市場和很多業界人士都持比較悲觀的態度,認為其會在奈飛等新興在線播映平臺的沖擊下逐漸萎縮。但是全美影院主聯合會2018年委托進行的一份研究報告卻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其認為在線觀看更多視頻的觀眾,也傾向于去影院看更多的電影。被調查者中,每周觀看至少15小時在線視頻的重度消費者中,有57%每年至少會去6次影院觀影,而觀看在線視頻較少的觀眾,去影院觀看電影的次數也不高。這對于未來好萊塢如何更好地去處理影院和在線播映之間的關系,或許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在電影的家庭音像消費市場,播映介質的轉型正在持續進行中。根據數字娛樂集團提供的數據,2018年,美國家庭的音像消費額達到了233億元,較2017年增長了11.5%。但細分到不同的播映介質,則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其中由奈飛、亞馬遜、Hulu引領的以支付月費方式進行的會員在線點播消費額增長最為明顯,較2017年增長了30%,達到了129億美元。美國消費者對影視等內容的數字化購買消費額也較2017增長了14.4%,達到24.6億美元。此外,在線付費點播單部電影的消費額達到了20.9億美元,較2017年增長6.2%。
而在以DVD、藍光碟等物理介質形式進行的音像發行方面,盡管新出現的4K超高清畫質的內容銷售額全年增長了70%,但整個物理介質發行市場的全年銷售額仍出現了進一步的下滑,總收入為40.3億美元,較2017年減少14.6%。根據全美影院主聯合會提供的數據,到2018年9月,好萊塢電影影院上映和發行DVD之間的平均間隔期是98天,而影院上映與付費數字化點播之間的平均間隔期是87天。付費數字化點播已經要早于DVD發行,在音像發行方面,在線數字化消費逐漸取代物理介質形式的消費已成為大勢所趨。
結語
2019年初,好萊塢發生了兩件標志性的事件,一是奈飛公司出品的電影《羅馬》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個獎項,二是奈飛也獲得了美國電影協會的接納,成為了與迪士尼、華納兄弟等好萊塢“六大”公司并立的成員。在圍繞電影播映渠道的多年博弈之后,傳統好萊塢電影公司似乎和奈飛所代表的新興流媒體平臺達成了初步的和解,畢竟對于面臨發展頹勢的好萊塢來說,與擁有雄厚資本和遍布全球上億付費用戶支撐的奈飛“化敵為友”是最明智的選擇。而奈飛、亞馬遜等流媒體平臺在電影領域的深耕,是否將改變電影內容的形態?改變觀眾消費電影的方式?改變北美乃至全球電影工業的生態?影視產業觀察將對這些問題給予持續的關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