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71年12月24日,圣誕節前夕,17歲女孩朱莉安剛剛參加完畢業晚會,和母親一起登上秘魯國航的飛機,準備回家與父親共度圣誕節。
飛機升到6000多米的高空后進入雷暴危險區,正常情況下飛行員都會選擇避開。但是,為了不讓圣誕節當天的航班晚點,飛行員選擇了勇闖雷暴區。
閃電不幸擊中了飛機右翼油箱,飛機迅速起火,墜入雨林。朱莉安被綁在飛機座位上,從三千米高空墜入叢林。
朱莉安是92名乘客中唯一的幸存者,她帶著血紅窟窿般的雙眼、長滿蛆蟲的傷口、斷裂的鎖骨、腦震蕩,又在亞馬孫原始叢林跋涉求生11天。
2000年,沃納·赫爾佐格以該真實事件為藍本,拍攝的災難紀錄片《希望的翅膀》,豆瓣評分8.3分!
時隔半個世紀,已經成為生物學家的朱莉安,在這本《她的空難和她》中首度公開講述那場墜機悲劇。
回顧亞馬孫雨林里的童年以及劫后余生的故事,完整呈現她的孩提時代、失事現場,以及那片迷人又神秘的亞馬孫雨林。
她說,“似乎每個人都知道我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當時的真實情況”。
02。
朱莉安成為空難幸存者,絕非只是僥幸。
她父親是著名的生物學家,母親是秘魯杰出的鳥類學家。
朱莉安在14歲就同父母搬進了亞馬孫雨林的研究基地。她懂得許多同齡人所不知道的野外生存技能。
她知道用酒精和煤油將蛆蟲從腐爛的傷口里弄出來,她知道凱門鱷不會攻擊人類,她知道國王禿鷲只有在雨林里出現了巨大的尸體時才會出來行動。
她知道沿著水流的軌跡,就能找到人類生活的足跡。
她熟悉植物的世界,也探索了動物的世界。她知道雨林里什么是危險的,什么又是安全的,熟練掌握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法則。
對朱莉安來說,雨林從來不是“綠色地獄”,而是“保護傘”。
她是不折不扣的“雨林女孩”。
除了具備叢林生存的技能,幸免于難的朱莉安身上還有著不輕言放棄的精神。
朱莉安的父母是最初一批進入亞馬孫叢林的科學拓荒者。
二戰剛結束,父親跋山涉水,經歷偷渡、入獄,歷時兩年,從德國抵達秘魯的亞馬孫原始叢林——他接下來幾十年棲息研究的地方。
母親對待科研同樣堅定,她自制力非常強,為了觀察研究對象,即使汗水流進眼睛里也能一動不動。
朱莉安繼承了父母堅持不懈的精神。
03。
“不要坐秘魯國航的飛機。”
其實,母親原本計劃提前一天回家的,朱莉安為了參加畢業舞會,母親便改簽飛機,延遲一天回秘魯的航班。
但平安夜那晚,所有航班都滿了,只剩秘魯國家航空的航班還有座位。朱莉安父親反對她們乘坐這個航空公司的飛機,因為秘魯國航之前就發生過重大事故。
但因為沒有別的選擇,心想自己應該不會那么倒霉,最后她們還是定了秘魯國家航空508號的航班。
結果飛機墜亡,只有朱莉安生還。
所有人都說,如果有人幸免于難就應該是朱莉安的母親,因為她是研究雨林的專家。
但是,直到1月份,救援隊發現了朱利安母親的尸體。
而從檢查報告來看,她的母親在墜落后沒有立即死去,而是在重傷中煎熬了幾天才去世。
沒有人知道那幾天的時間里,她的母親經歷了什么。
如果不是我要參加畢業舞會,媽媽就不會死?為什么活下來的不是母親,不是別人,而偏偏是我活了下來?……
朱莉安帶著這些困惑和痛苦度過余生。
04。
空難幸免于難,叢林冒險11天,絕對稱得上“奇跡”。
朱莉安之所以能夠突破人類的身體極限,從空中墜落受傷后依舊能在叢林求生11天,因為身體的防御機制在保護她,因此變得情感冷漠。
直到母親離世后第三年的圣誕節,這種防御機制才解除,真實的痛苦一瀉千里,她終于痛哭流涕。
后來,朱莉安繼承了母親的衣缽,成為一名真正的生物學家,往返于德國與秘魯,奉獻全部的生命意志來保護這片原始叢林。
書中最后寫道,潘瓜納依舊存在,面積變大了不少,將來還要變更大,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每年都會到這里進行研究,幫助外面更好地了解雨林的奧秘。
讀完這本書后,我并不覺得這是一部空難幸存者的叢林歷險記,而像是關于敬畏大自然的倡議“書”。
我最感興趣的部分也是對潘瓜納雨林的描寫。也許誠如書中所說,我只是以
游客身份看待雨林,只是走馬觀花,并沒有真正參與到雨林的生命中去。
對于雨林,人類只是居住者,只是過客,而它們才是主人。
而現在,擁有1000萬年歷史的亞馬孫雨林遭到大規模砍伐,數百億棵樹木已經消失,氣候迅速變暖,干旱和洪水更為常見。
這本書不是一部功成名就之作,更不是傳奇人物的晚年回憶錄,而是為“沉默”的雨林的吶喊之作。
保護雨林,保護地球,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