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喜歡看電影,現在一張電影票一般二三十元,如果趕上節假日不打折的話,六七十元一張票也是很正常的。
在美國看電影也差不多,如果按電影院全價的話,平均每張票是 8.97 美元,差不多57塊錢。
但美國有一家很奇葩的公司MoviePass,推出了一項看電影的會員服務,直接顛覆了看電影的價格。
人們在這家公司購買月度會員,付10 美元的月費,就可以每天免費看一部 2D 電影,也就是每個月能夠看 31 部電影,平均每部 0.3 美元,折合人民幣1.9元。
即使中國人也覺得便宜,更不要說收入更高的美國了 ,這個價格簡直低到不可思議,和白看差不多。
即使許多MoviePass 的訂閱用戶也覺得太合算了,好得簡直不像真的。
盡管有一些觀影限制,比如非 3D、非 IMAX、只能當場購票等,但它能在全美 90% 以上的影院使用,無論從哪個角度衡量,觀眾都覺得非常劃算。
那么MoviePass靠什么盈利呢,許多人可能覺得MoviePass和影院有什么合作。
雖然票價很低,近乎白送,但影院總有空位置,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和MoviePass合作,吸引一些人氣,而且這些人會帶動爆米花可樂的消費,所以影院可能會給這家公司返還傭金。
這個邏輯是沒問題的,但關鍵是影院根本不看好MoviePass的商業模式,也不愿意和它合作。
院線巨頭們覺得這家奇葩公司無法持續,一定會以凄慘的結局告終離場。
美國的電影院線巨頭AMC 院線還直接聲討了這家公司,稱這個商業模式不可持續。
AMC擔心習慣了這個價格的觀眾會把廉價電影票視為理所當然,從此拒絕購買原價票進影院。
所以院線巨頭們不但不提供分成,而且不給任何優惠,也就是觀眾看的每一場電影,都是原價結算的,平均每張票是 8.97 美元,差額由MoviePass出。
有些原本就可以享受優惠的觀眾,比如可以買學生票的觀眾,如果持MoviePass的卡去購票,影院打出的票根仍會顯示統一的全價,反正一切都由 MoviePass 買單。
這就是MoviePass這家公司的奇葩之處,它們與院線之間不存在私下交易,因此沒有折扣也沒有分成,觀眾看的越多,它就虧的越厲害。
所有人都在討論 MoviePass如何生存下去,很多人甚至愿意接受漲價。
多數調查參與者表示,他們可以接受月費提高到 15 美元,或者把每天一部免費電影改為每周一部,這對觀眾來說仍然是合算的。
這也是很奇葩的現象了,用戶們希望產品漲價,以免這家公司倒閉了,再也沒這樣的好事了。
但MoviePass很倔強,堅持這個低價原則,兩年前,這家公司的月費是50美元,現在是10美元,最低的時候甚至只需要6.95 美元。
那這家公司是一心為人民謀福利的慈善公司,還是錢太多愿意燒著玩呢,都不是,這家公司有自己的如意算盤。
MoviePass的母公司Helio Matheson 的 CEO Ted Farnsworth說,他們居然在 88% 的客戶身上都是盈利的。
雖然看電影近乎免費,但每個人都有時間成本,所以很多用戶基本每月只能去看一部電影。
當然也有一些經常去看,甚至天天去看的,這部分人被公司視為“福音布道者”,他們會成為公司的義務宣傳員,即使不向周邊人推薦,每天去看電影的行為也會讓許多人對MoviePass感興趣,并成為用戶。
如果你同事天天去看電影,你肯定也會奇怪,這小子怎么這么有錢,他肯定會和你推薦這個服務,你肯定也會加入。
所以兩年前,當MoviePass月費是 50 美元時,吸引新用戶的成本是51 美元,現在這項成本是 0。
而且隨著MoviePass 用戶的增多,雖然讓主流院線妥協不太容易,但越來越多的影院可能會提供一些票價優惠,甚至返還一些飲料和爆米花的提成,這大概會讓MoviePass每張票收回6美元。
MoviePass還會簽下更多的獨立影院,然后在 App 里“排擠”不愿意合作的院線,主要是三大巨頭AMC,Regal和Cinemark。
MoviePass現在每周都在三大巨頭身上花費幾百幾千萬美元,那些觀眾平均每人在影院里消費 13 美元的爆米花和飲料,是影院平常所得的兩倍。
一旦他們停止顯示 AMC 旗下的那些影院,比如只顯示三大旗下的部分影院排片信息,為了不失去爆米花生意,院線就要放下身段和 MoviePass 談妥特許經營收入分成。
除此之外,MoviePass還有其他盈利方向,它的母公司Helio Matheson的本質是一家數據分析公司。
在擁有了幾百萬用戶的同時,他們還掌握了幾百萬觀影者的習慣。
“我們知道關于你的一切”,MoviePass CEO Mitch Lowe 說,“從寄給你卡的那一刻,我們就知道了你的住址、你的年齡階層、有幾個孩子、收入大概多少、如何從家開車去影院、看完電影去哪里……我們不會賣這個數據,我們會用這個數據去營銷電影。”
據 MoviePass 計算,一部電影 3% 的北美票房由他們的用戶貢獻,但當 MoviePass 通過根據用戶數據,通過各種渠道推廣這部電影時,這個數字可以提升至 10%。
這會吸引許多獨立制片公司,因為在 MoviePass 的推廣下,他們本來“小眾”的電影更易收回成本。
隨著MoviePass 的擴張,大電影公司也將開始關注它的影響力。
這讓 MoviePass 變成一個影片分發商,公司還會和其他電影分發商合伙購買小成本電影,再將自己購買的電影通過各種方式推給訂閱用戶,提升影片的票房,雖然很大一部分是由他們自己補貼的。
但當電影下線后,MoviePass 可以把它們賣給 Netflix 等流媒體,高票房可以幫他們爭取到不錯的交易價格。
到這里,我們終于知道這家奇葩公司的商業邏輯了。
靠燒錢補貼獲取用戶,當規模擴大后,憑借影響力倒逼影院合作分成。
收集用戶的數據和消費習慣,用這個數據去營銷電影,和電影公司合作,成為影片分發商。
購買小成本電影,通過補貼提升影片的票房,再把版權賣給 Netflix 等流媒體。
這家公司的成敗關鍵在于在燒完錢之前,能否找到更多盈利點,形成正向現金流。
這就像維修一架正在墜落的飛機,如果飛機落地之前,還沒修好,就只能機毀人亡,如果落地之前修好了,就一飛沖天。
雖然見過許多奇葩公司,像MoviePass這樣硬是靠燒錢補貼一步步拓展出自己的商業模式的,還是很少見,也算是眾多燒錢公司中的一股清流了。
如果這家公司成功了,中國會有模仿者嗎?相信所有消費者都希望早點出現。